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中新农人培训评价新探

时间:2025-09-28 13:33:06来源: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文字:刘艳

  摘要:文章通过系统地梳理新农人培训评价的现状,并结合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新农人培训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基于CIPP模型和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科学构建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了评价服务体系,强化了新农人的职业荣誉感,有效提升了评价效能,助力农民增收增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在202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强化科技推动和农民增收。文件特别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旨在壮大乡村人才队伍,通过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政策文件为新农人培训评价工作明确了导向,旨在培育高素质农民群体,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新农业建设,适应绿色农业、科技农业、数字农业等的发展需求[1]。当前,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推动下,新农人培训体系基本形成。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评价新农人培训效果,已成为推动新农人培训与发展的新需求,也是优化培训体系的关键所在。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培训评价的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掌握新农人培训评价的现状,一方面,在陕西省内,针对曾参加过培训的新农人群体,包括返乡创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及农产品电商经营等农业生产经营个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评估了新农人培训的实际成效。另一方面,针对参与培训的新农人,制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并进行了10人次的面对面访谈,旨在深入探究新农人对当前培训各环节方面的具体评价及反馈意见。

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问卷结果整理所得数据,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为89%。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标准,这一回收率表明了较高的数据可靠性和代表性。

  在调查中,传统的一般农户占比最高,为70.68%,其次是涉农个体户和返乡创业青年,占比为22.56%。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相对较少,占比为6.77%。农业数字化发展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新技术、新方法、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等,进行农产品种植、销售和经营管理是农民增收增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

  为了更好地评估新农人培训的效果,在分析问卷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对培训效果满意度和技能提升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新农人培训效果的满意度情况和技能提升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对满意度和技能提升度方面各自的12个问题进行加权统计。其中,新农人培训效果满意度的水平均得分为3.89,标准差为0.87,培训效果满意度水平平均得分大于3分,可以看出新农人培训效果整体水平良好。技能提升度平均得分3.96,标准差为0.86,说明通过培训,农民有所收获,技能有所提升。但是,在问卷中培训效果满意度和技能提升度题项中,填写者都存在有最大值5分和最小值1分的现象,即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大的问题。这显示出不同的参训人员对参加的培训效果的评价存在差异,同时也反映出新农人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的设计尚有不足,针对性不强,表明培训的精准性仍有待加强。

访谈结果分析

  针对参与培训的新农人,制定详细的访谈提纲,并进行了10人次的面对面访谈,访谈人员涉及参与培训的新农人学员7人、驻村干部1人、村干部2人,农业收入在1万到10万元以上不等。

  在访谈中针对新农人培训的建议,参训人员谈到了培训内容、方式、效果和持续性等问题,如从事苹果种植的农民谈道:“主要问题在于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内容常与农民生产需求和当地农业发展不符,影响培训成效。”另有农民指出,技术适应性问题成培训应用障碍,所学先进技术难与本地气候、土壤匹配,应用受阻。还有农民提到“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机构的质量和培训师资的水平不一,可能影响培训效果”。此外,关于培训持续性,农民期望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机制,以解决应用难题,确保培训效果持久。

  在访谈过程中,新农人肯定了培训的效果,通过培训,学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新技能,同时对于培训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各级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要意识到新农人培训评价的重要性,完善相关制度,持续增强培训效果。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培训评价存在的问题

新农人培训针对性不强

  在访谈过程中,部分参加培训的农民认为部分电商培训课程内容针对性不足。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未能紧密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培训组织过程中调研不足,农民意愿与想法未能有效收集,致使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农民对培训的关注度不高,缺乏持续参与的意愿。农业生产经营实践性很强,虽然理论指导必不可少,但培训中对实践操作训练的重视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数字化、互联网电商快速发展带给农产品经营销售非常大的利好空间,新农人迫切需要新技能,然而,参加培训的农民在数字化、电商技能方面的提升有限,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和经营能力[3]。部分培训课程虽能结合市场需求,如线上销售,但在如何有效地推广、提高销售额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进一步影响了销量和收入。目前,数字乡村建设虽让农村的互联网发展起来,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助农,还需要更多的持续培训来提高新农人的相关技能。同时,实践中也存在缺乏具有培训经验的师资力量,无法根据不同新农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电商营销的指导和培训。

对新农人培训认知不足

  首先,年轻群体参与培训的数量普遍偏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使得农村人口数量迅速衰减,造成了新农人培训年轻对象群体的缺失。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农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投入时间、精力和成本较高,但是收益不高。新农业发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入新技术与新方法,因此培训更加侧重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然而,对培训认知的缺乏却使得部分人产生了抵触心理。其次,农村的中年群体培训意愿较低,一方面,由于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问题,使得他们觉得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的技能培训学习难以理解和掌握,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熟稔于心,不愿意多做改变,使得农村的中年群体培训意愿普遍偏低。应结合当地农业在数字化生产、经营、销售的特点,顺势而为,通过树立典型案例,进行示范引领,从而更新他们的理念,提升认知,激发中年群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忽视培训评价,缺少长期跟踪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新农人展现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经验是他们适应数字化的农业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石,更是推动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4]。新农人运用这些宝贵的实践技能和经验,能够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运用数字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然而,以往的培训模式往往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尤其是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评价和持续性反馈的忽视,使得我们难以确切知晓参训者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某项技能,以及他们是否从这项技能中获益,这也揭示了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制度的不尽完善。

  实践中,部分培训机构仅仅追求培训人数和课时的完成,却忽视新农人数字化技能培训质量及其实际效果,长此以往,缺乏必要的跟踪和反馈使得新农人数字化技能培训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新农人在实践中的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对于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尽管相关负责人知道评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培训任务繁忙,培训评价指标不清晰,新农人数字化技能培训反馈周期长,从而忽视了培训评估[5]。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的构建

  在新农人培训评价的调研过程中,参训人员对于实践中开展的各类培训的感受不一,如何科学、全面地评定培训的全过程,并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成为当前的核心议题。本文借助CIPP模型,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从背景层面、投入层面、过程层面和结果层面进行指标构建,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权重,并对指标结果分析说明。

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

  以CIPP评价模型的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维度为新农人培训评价的一级指标;然后,参考国内新农人培训的相关文献资料、政策文件,以及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内容,拟定新农人培训评价二级指标,确保培训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从新农人培训评价的研究视角、实施环节和受训人员反馈等多个层面,精心挑选了7位评审进行打分,评审成员包括参训的新农人、从事乡村振兴研究的高校教师和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评审期间,研究者逐一与评审成员面对面沟通,详尽阐释了各项指标的具体含义。

  经过评分筛选后,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说明在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的咨询中,评审意见分歧减少,基本一致。同时,结合评审咨询建议,在结果评价中加入了“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强化新农人培训评价的持续性特点,得出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及18个二级指标的最终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其中,背景指标包含培训需求、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投入评价包含培训场地、培训设施和设备、培训内容、培训时长、培训形式、教学方法、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和培训执行率;过程评价包含培训执行效率、学员出勤情况及课堂测试达标率;结果评价包含技能考核合格率、职业农民证书获得率和辐射带动效应(见图1)。

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Yaahp软件进行不同判断矩阵的分析。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得出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新农人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从指标权重排序来看,结果评价权重最高,符合兴农的初衷,对应的结果评价维度中辐射带动效应权重最高。首先,参加培训的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培训的结果。农村人力资源能够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技能提升,带动更多的群体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形成示范效应,以此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到技能培训中来。其次,辐射带动效应也体现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现代农业技术、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群体期望生产经营过程更高效,经济收益更高,以此形成规模,打造特色农业,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投身农业。通过规模经营和互联网营销,以及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能吸引人才、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等的投入,逐步构建起品牌效应。

  培训场地的权重最小,说明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参训群体对于在哪儿培训关注度并不高,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的掌握程度,课堂测试的合格率,以及技能考核的合格率等。在投入评价方面,培训对象、师资、目标、时长等要素中,培训对象和师资的权重尤为突出,说明精准选择参与培训的人员,认真遴选新农人培训的授课老师是保障培训结果的重要基础。在过程评价层面,课堂测试合格率和出勤率的权重也较高,说明技能培训的习得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学习,参加培训的学员不能随意缺勤、迟到,要完整地参与整个培训过程,并在课堂测试中达到合格,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乡村振兴之要,在于锻造一支兼具高素质与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队伍,以此驱动农村经济持续繁荣,而新农人培训正是通往此目标的桥梁与纽带。通过精准培训,农民不仅能弘扬传统农业文化的精髓,还能够巧妙地利用乡村资源,推动乡村文化薪火相传与创新发展,此举的价值与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唐智彬,周梦娇,杨儒雅.论技能型乡村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2):65-72.

  [2]王扬,乐晶.技能资本: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行动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66-74.

  [3]王强.浅谈怀宁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04):93-96.

  [4]张洪芳.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与农村发展的多效益研究与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7):104-106.

  [5]林媛媛,张晨明.农业类干部院校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4,38(02):53-60.

  2025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数商兴农视域下新农人循环培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5JX51)。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焦慧玲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