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虾智能养殖模式创新赋能乡村经济
摘要:智能养殖模式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品质,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农村环境。文章在分析传统沼虾养殖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探讨沼虾智能养殖创新模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延伸等实施路径,为推进沼虾智能养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智能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沼虾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其智能养殖模式的创新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水产养殖业正处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罗氏沼虾生产国,其养殖模式创新对农村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
传统沼虾养殖模式的弊端
传统沼虾养殖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其弊端日益凸显。
生产效率低下
传统沼虾养殖模式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养殖户往往凭经验进行投喂、换水和疾病防治,难以精确掌握沼虾的生长状况和需求。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升。
资源利用效率低
传统沼虾养殖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严重浪费。一是饲料投放缺乏精准控制,增加了养殖成本。二是水资源管理粗放,造成水资源浪费。三是能源利用效率低,增氧设备等往往全天候运行,增加了能源消耗。这些资源浪费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过量投喂和频繁换水导致养殖废水排放量大,其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造成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化学品可能残留并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此外,养殖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传统沼虾养殖模式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系统的水质监测和疾病预防措施,沼虾容易受到病害侵袭,影响产品品质。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抗生素等药物的过度使用,导致药物残留问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市场竞争力不足
随着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提高,传统沼虾养殖模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由于缺乏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传统养殖的沼虾产品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同时,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导致产品价格缺乏优势,难以与规模化、智能化养殖的产品竞争。
沼虾智能养殖模式概述
智能养殖模式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实现养殖过程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一种新型养殖方式。
智能养殖模式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智能养殖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和自动化装备等技术集成,实现养殖过程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的新型生产方式。其核心特征包括:数据驱动决策,环境精准调控,全程可追溯性,资源高效利用。
智能养殖的核心技术体系
一是物联网与智能感知技术。通过部署水质传感器、水下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构建“空—水—陆”一体化监测网络。二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历史养殖数据,预测疾病暴发风险或最佳捕捞时机。三是自动化装备与机器人应用。自动投喂机根据虾群密度动态调整投喂量,较人工投喂节省饲料20%;水下机器人可执行清淤、病害巡检等任务,降低人工成本50%以上。四是生态循环技术。集成“稻虾共作”“鱼虾混养”等模式,结合智能水质净化系统,实现氮磷资源循环利用。
智能养殖模式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沼虾智能养殖呈现“区域试点先行,技术梯度扩散”的特点:一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省、浙江省)已形成完整技术链。二是中部农业大省(如湖北省、湖南省)重点推广低成本解决方案。湖北省潜江市的“简易物联网+合作社”模式,潜江“四季有虾”池塘精养模式推广2.3万亩(约15.33平方千米),累计上市冬虾2.4万吨,实现产值21.9亿元。仅今年一季度总产量就达2.56万吨,同比增长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1]。三是西部地区(如云南省、四川省)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智能养殖。
智能养殖模式的优势
智能养殖的显著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产效率倍增。广东省江门市的案例显示,智能养殖使单茬养殖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年产量增加2~3茬。二是疾病预警系统可提前3天~5天发现潜在病害,减少损失率30%以上。三是产品溢价空间扩大,可追溯系统使沼虾售价提高5元/斤~8元/斤。
智能养殖模式的典型案例
浙江省德清县的“数字化种业基地”,通过在池塘中部署大量高精度传感器,实现对水质的全方位实时监测。水温、溶解氧、pH值等关键参数被精准采集,数据实时传输至智能控制系统。一旦某项指标偏离设定的最佳范围,系统便会自动触发相应设备进行调整。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的“智慧虾塘”,在智慧化技术应用上,部署了水质、水温、溶氧等各类精密传感器,实时采集溶解氧、pH值、氨氮浓度等关键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反馈至养殖管理平台。配套自动化控制设备,水质异常时自动启动。
湖北省嘉鱼县的“两虾一稻”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的农业种养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实现了虾、稻共生共养,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果,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智能养殖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是轻量化技术普及,开发低成本传感器和开源管理平台,推动技术下沉。二是全产业链数字化,从养殖向加工、物流环节延伸,构建“云养殖”生态。三是碳中和导向创新,发展光伏智能渔场、碳足迹监测系统,助力绿色转型。
沼虾智能养殖模式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沼虾智能养殖模式的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在生产效率方面,智能养殖模式通过自动化设备和精准管理系统,大幅提高了沼虾的产量和质量。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确保了最佳生长环境,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精准饲喂和疾病预防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损失,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智能养殖模式实现了水、饲料、能源等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养殖户可以实时掌握资源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投入,避免了传统养殖中常见的资源浪费问题。三是在产品品质方面,智能养殖模式通过全程监控和标准化管理,确保了沼虾产品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增强了消费者信心,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沼虾智能养殖模式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及路径探索
沼虾智能养殖模式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养殖模式因效率低、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逐渐被智能养殖模式取代。沼虾作为高附加值的水产品种,其智能养殖模式的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益,还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一是技术创新驱动,智能化装备与数据管理的应用。智能养殖的核心在于技术集成与数据驱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养殖环境精准调控、疾病智能预警和资源高效利用。
二是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推动规模化与标准化发展。政府政策是智能养殖模式落地的关键支撑。例如,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通过用地扶持、税收优惠和科技补贴等政策,推动“美丽渔场”“稻虾共生”等项目发展。2024年,肇庆市高要区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超12万亩(80平方千米),年产量达4.5万吨,产值产量均占广东省总量70%以上,产量全国第一[2]。
四是产业链延伸与三产融合,提升附加值。智能养殖需与加工、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肇庆市高要区莲塘镇通过“哈哈乐农耕文化园”开发罗氏虾预制菜、钓虾体验项目,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0%。江苏省靖江市东兴镇则通过“统一品牌销售”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产品溢价提升5元/斤。
五是生态循环与绿色发展,构建可持续模式。生态化养殖是智能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的“稻虾共作”模式利用稻田为虾提供栖息地,虾代谢物作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30%,实现亩均综合收益1.3万元。浙江省嘉兴市通过循环水系统降低病害率,结合酵母科技提高饲料利用率,使虾成活率提升5%,养殖成本降低20%。
六是人才培育与就业带动,激发内生动力。智能养殖需要技术型人才支撑。肇庆市高要区成立“西江虾谷研究院”,提供技术培训与病害检测服务,推动500余名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沼虾智能养殖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政策赋能、产业融合、生态优化和人才培育等路径,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沼虾智能养殖模式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沼虾智能养殖模式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养殖户能够实时监测虾塘的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等关键水质参数。例如,在肇庆市莲塘镇,每亩(约667平方米)虾塘都设有监控摄像头、水质监测仪等设备,养殖户登录小程序,就能对虾塘产量、水质指标、用料投药等生产数据一目了然。基于这些精准数据,可精准调控虾塘环境,使沼虾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智能投喂系统的应用也是一大创新。该系统能依据虾的生长阶段、摄食情况以及水质条件,自动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饲料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同时提高沼虾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此外,新型养殖设施的研发,如高效增氧设备、循环水养殖系统等,极大改善了养殖条件。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对养殖用水进行净化、过滤和再利用,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减少了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养殖,为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人才培养
人才是推动沼虾智能养殖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至关重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智能养殖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水质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温宿县水中花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新疆特殊气候条件下养殖罗氏沼虾的难题,对养殖户进行科学精细养殖管理技术的培训,如开展“双料饲喂+智能温控”饲养模式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养殖技术。另一方面,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身沼虾智能养殖领域。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同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让他们将在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农村,带动当地养殖产业发展。通过多方协同,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沼虾智能养殖人才队伍,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3.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为沼虾智能养殖模式的推广和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一是政府可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养殖户购置智能养殖设备、建设标准化养殖池塘等。例如,江苏省高邮市委、市政府依托“科技+民资+国资”合作投资模式建设“高邮虾产业园”,推动产业升级。二是给予沼虾养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其发展积极性。三是在土地政策方面,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土地流转便利,保障养殖用地需求。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等条件,便于沼虾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降低物流成本。五是建立健全沼虾养殖的质量监管体系,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测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4.产业链延伸
延伸沼虾产业链是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在加工环节,鼓励发展沼虾深加工企业,开发多样化的产品,如虾干、虾仁、虾酱、预制菜等。例如,肇庆市振业水产冷冻有限公司将鲜活罗氏沼虾制成百香果罗氏沼虾、芥末虾球等预制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RCEP市场,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其次,拓展销售渠道。除传统的农贸市场、批发商等渠道外,积极开拓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模式,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再次,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沼虾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带动销售。最后,发展沼虾养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产业,建设钓虾场、沼虾展览馆等,开展研学游、美食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沼虾智能养殖模式的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品质,智能养殖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未来,应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推进沼虾智能养殖模式的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智能养殖的潜力,为农村经济注入持续动力,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潜江]一只虾的科技“突围”——潜江以创新引擎驱动龙虾产业千亿征途[EB/OL].(2025-05-19)[2025-05-22].https://nyt.hubei.gov.cn/bmdt/yw/szdt/202505/t20250519_5654526.shtml.
[2]新华网.整合区域+产品特色 为高要区罗氏沼虾全产业链发展赋能[EB/OL].(2024-04-03)[2025-02-01].https://xczx.news.cn/20240403/76fe03370ed749f7a7dd241594234778/c.html.
广东理工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沼虾富农——智能养殖开拓者”(项目编号:202413720002X)。
终审:魏文源
监审:冯莉
编校:李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