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

时间:2025-09-24 11:13:57来源: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马瑞芳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深入探讨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分析了当前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策略,为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开端,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农村儿童的成长和乡村的未来发展。园本课程建设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与农村本土资源相结合,构建有特色、有适应性的园本课程,成为农村学前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价值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方面,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融入园本课程,能够为幼儿打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开阔的田野、潺潺的溪流、繁茂的山林、品种多样的果园等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幼儿可以到田间观察玉米从播种入土,到破土发芽、拔节生长,再到抽雄吐丝、结出玉米棒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切实了解不同季节的光照、气温以及降水等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幼儿在户外亲身实践,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还在仔细观察植物生长细节中,培养起观察力,对大自然未知事物产生强烈好奇心,激发探索精神[1]。另一方面,将民俗文化活动融入园本课程,能够为幼儿打造丰富多元的实践和协作能力。以端午节为例,幼儿园组织幼儿参与包粽子活动,幼儿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挑选粽叶、浸泡糯米、包裹馅料、捆绑粽子。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了解端午节纪念屈原、驱邪防疫等文化内涵。同时,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包粽子任务,在交流糯米用量、粽叶折叠方法等互动环节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得以提升,也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这样将本土资源融入课程的模式,从幼儿身体运动,到认知水平提升、情感培养以及社会交往拓展,全方位促进幼儿成长。​

推动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

  园本课程建设强调依据幼儿园自身实际情况与特色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幼儿园有机会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往农村幼儿园常照搬城市课程模式,内容多围绕城市生活场景、现代化设施等,与农村幼儿日常熟悉的生活环境严重脱节,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效果欠佳。开发本土特色课程能够改变这一局面[2]。例如,某农村幼儿园地处茶叶种植区,以当地茶文化为核心开发系列课程。课程从认识茶树、了解茶叶采摘工具开始,到带领幼儿参与简单的茶叶采摘活动,再到观察茶叶制作过程,如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茶文化与幼儿教育的结合点,如在讲解茶叶制作工序时,思考如何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像将杀青比作给茶叶“洗热水澡”,让幼儿更易接受。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从传统讲授转变为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观察、讨论。通过参与这样的园本课程建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能贴合幼儿实际,教学方法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带动农村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幼儿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好成果。​

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诸多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困境。农村幼儿园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园本课程建设,将乡村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各自扮演孟姜女、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民夫等角色,在表演中体会故事情节[3]。同时引进传统手工艺,如编织课中,幼儿学用麦秸、柳条等编织简单的小物品如小篮子、小动物等。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掌握了编织的技巧,也感受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幼儿园还通过亲子活动,如开展亲子剪纸活动,由家长和幼儿学习剪纸,共同制作剪纸作品,把乡村文化带进家庭;开展社区活动,如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民俗文化展览,幼儿将在幼儿园学习到的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等展示给社区居民,扩大乡村文化在社区的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发展。

目前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本土资源挖掘不足

  虽然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很多农村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本土资源认识和挖掘不够深入。一方面,一些教师对本土资源教育价值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等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使大量优质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资源挖掘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简单地将一些本土元素引入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难以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功能。

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园本课程建设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资源整合、教学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目前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偏低,有些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相关知识和经验。课程设计过程中,本土资源难以与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趣味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一方面,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一些农村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课程内容零散、随意,课程目标、课程框架没有形成。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不同年龄段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递进关系,造成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和重复学习的现象。

家园合作与社区支持不足

  家园合作与社区支持不够,制约了园本课程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与幼儿园沟通和配合,不能积极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活动。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利用社区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没有发挥社区在幼儿教育中的监督和支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策略

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构建课程体系

  1.利用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最好的课堂,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对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如山川、河流、田野、果园等。要根据季节不同、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课程活动。例如,春季组织幼儿到田野里观察油菜花的生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秋季开展采摘活动,让幼儿体验丰收的喜悦,学习农作物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开发民俗文化资源

  每个农村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幼儿园可以去当地老人家中实际调研、查阅资料等,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并将它们融入园本课程[4]。在春节期间,组织幼儿制作春联、包饺子、舞龙舞狮等活动,使幼儿了解春节习俗和文化内涵;把跳皮筋、丢手绢、踢毽子等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体育活动,既丰富了幼儿游戏内容,又传承了传统文化。

  3.整合传统手工艺资源

  农村剪纸、编织、陶艺等传统手工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幼儿园可邀请民间手工艺人走进校园,为教师和幼儿传授手工艺制作的技巧,举办手工制作的课。幼儿在参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幼儿的手工作品也能在幼儿园中进行展示,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强化教师培训,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1.开展课程开发培训

  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课程开发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并进行指导,系统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5]。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园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2.组织观摩学习活动

  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学习优秀的课程设计经验,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观摩内容可以包括课程展示、教学活动组织、环境创设等方面。通过观摩学习,让教师了解不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和创新。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幼儿园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解决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围绕本土资源的利用、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更新课程内容。同时,幼儿园可以建立教学研究奖励机制,对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注重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方向,农村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要涵盖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关注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课程目标要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不同年龄段的课程目标要相互衔接,体现幼儿发展的连续性。

  2.构建完善的课程框架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幼儿园要构建完善的课程框架。课程框架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实施的途径和课程评价的方式等方面。课程内容要围绕本土资源进行选择,按照主题或领域进行组织,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法、探究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课程实施途径要多元化,包括课堂教学、区域活动、实践活动、家园合作等。课程评价要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

  3.加强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整合

  农村幼儿园要加强不同年龄段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与整合,避免出现知识断层和重复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地安排课程内容。同时,要注重不同领域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通过主题活动等形式,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有机融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强化家园合作与社区支持

  1.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

  幼儿园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家长了解园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内容,积极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活动。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讲座、亲子活动等,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鼓励家长提供本土资源信息,参与课程资源收集和整理;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课程内容。

  2.整合社区资源

  农村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区拥有大量潜在的教育资源,如乡村图书馆、文化站等。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幼儿参观访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成长。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3.建立“家园—社区”合作机制

  农村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园—社区”合作机制,保障家园合作与社区支持的有效开展。成立“家园—社区”合作委员会,由幼儿园教师,家长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共同商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合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召开家园社区合作会议,交流合作经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建立“家园—社区”合作评价机制,对“家园—社区”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合作策略,不断提高合作质量。

  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挖掘本土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注重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强化家园合作与社区支持等策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特色和适应性的园本课程体系,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实践,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娴.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D].荆州:长江大学,2024.

  [2]陆春燕.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幼儿园内涵建设新路向[J].山东教育,2023(27):9-11.

  [3]朱海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幼儿园“野趣”园本课程的探索——以重庆市江津区白沙幼儿园为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05):28-31.

  [4]于静.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J].山东教育,2023(12):16-17.

  [5]王鲁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幼儿园体育发展路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本文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MYK202303)。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