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村智慧焕新现代乡建
摘要:文章聚焦南方传统村落人文景观营建智慧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开篇阐明南方传统村落人文景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同时指出现代乡村建设正面临诸多挑战,借鉴传统智慧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南方传统村落人文景观构成与营建智慧,结合现代乡村建设现状与需求,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生态保护及文化传承四个层面提出应用策略,旨在为现代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南方传统村落概述
南方传统村落是指中国南方地区那些历史悠久、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省。南方传统村落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南方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更迭有序、雨热同期、降水丰沛,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南方传统村落农业的繁荣,使之物阜民安,为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自然基础[1]。
由于战乱、政权更迭等影响,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南迁。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与文化,还与当地的环境和文化深度融合,从而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村落形态。但近代受战乱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大量村落风貌受损,仅一些偏远地区的村落保存较完整。新中国成立后,部分村落通过保护和开发焕发新生,而另一些则因保护不当,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这些村落同时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平衡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南方传统村落人文景观营建智慧
人文景观指的是那些由历史积淀形成,与人类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景物所构成的风景画面,包括建筑、历史街巷、公共空间、民俗文化等[2]。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南方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营建智慧。
规划布局智慧
1.顺应自然的选址
南方传统村落的选址可以充分体现南方村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建村选址之际,秉承“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古老智慧,慎重考察地形起伏、河流走向与气候变化,精心甄选出最适宜的环境[3]。在地形上,常选山麓缓坡或山间盆地,选择山麓缓坡可利用坡度排水、挡风;选择山间盆地有利于布局和农业发展,且盆地四面环山,有着天然的防御优势。水源是村落发展的关键,村落傍水而建,可以保障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也是交通通道,形成水乡商业文化。
风水观念也是影响选择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所在地方的风水会对人的命运和福祉产生影响,所以会通过多种风水方法进行选择,概括来说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最后选出一块“风水宝地”[4]。风水理念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与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多样的布局
南方传统建筑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村落景观。在建筑布局上,南方的传统村落多采用宗族群居的方式,以姓氏和宗族为单位进行规划布局,形成了集中的居住群。例如,福建省的土楼,一个家族围绕着中心的祠堂共同居住在一个土楼内,不仅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还增强整个家族的凝聚力。
村落的空间布局宛如一幅精致的画卷,巷道如脉络般纵横交错,中心场所似心脏般跳动不息,村落地标则如点睛之笔,共同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村落图景。巷道连接村落的各个建筑和区域,构成村落的交通网络。基于对自然环境、交通便利和功能需求的综合考虑,南方传统村落的街巷布局通常狭窄密集且蜿蜒曲折,顺着地形和河流的走向而变化,有明显的“亲水性”。广场与池塘,宛如散落于村落各处的明珠,既是南方传统村落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又巧妙地点缀在村落的不同角落,满足着村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广场通常位于村落的中心或交通便利处,池塘有着灌溉、养殖等实用功能,且周边通常设有亭台楼阁等,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去处。
建筑营建智慧
1.建筑的材料与工艺
南方传统建筑多用如木材、石材、青砖等当地的天然材料。木材作为最常见的天然建筑材料,以其易加工、强度大的特性,广泛用于柱、梁等结构,精妙的榫卯工艺赋予其良好抗震性。质地坚硬的石材则多用于基础构建与雕刻装饰,满足耐久使用需求。青砖瓦作为南方传统建筑的标志性材料,以其卓越的隔热、防水性能,有效抵御南方潮湿的自然环境,而其独特的青色质感,更为建筑平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韵味。
相较于北方传统建筑装饰,南方地区在工艺上注重细节处理,用雕刻、彩绘工艺加上独特的地区工艺来体现地域特色。例如,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吉祥喜庆、花鸟人物、风俗故事等为主要装饰题材,通过木雕、石雕手法和灰塑、嵌瓷和交趾陶等特色技艺展现(见图1)。
图1 南安蔡氏民居灰塑(图片来源于网络)
2.建筑的结构与功能
南方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有穿斗式结构、抬梁式结构等,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南方普通民居多选用轻巧灵活的穿斗式结构,这种结构既能巧妙适应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又能高效利用空间,充分融合了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居住功能方面,南方传统民居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围绕着庭院布置房屋,庭院也是采光、通风和排水的主要空间[5]。天井是庭院的一种经典形式,天井的面积较小,四周房屋环绕。天井的存在使得房屋内部能获得充足的光线,还能通过空气的流通实现良好的通风效果(见图2)。此外,天井兼具排水功能,确保房屋免遭水患侵扰;在夏季,又可发挥降温的作用,带来丝丝凉意。南方传统建筑也注重在生产功能的实现。在农村,传统民居通常都会设有专门的生产空间,如农具储存室,牲畜养殖空间等,这些空间与居住空间相独立,通过庭院或通道连通。社交功能也是南方传统建筑的重要功能之一,宗祠、庙宇、戏台等公共建筑,是村民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2 天井原理(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方传统建筑在空间设计上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一间厅堂,既可作为迎宾待客、家族欢聚的温馨之地,也能化身为祭祀先祖、庆祝婚礼与举办葬礼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与功能需求。
生态智慧
南方地区由于其丰富的降水和众多的河流,特别注重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当地采取了构筑水渠、池塘、水井等多种方式完善水利设施体系,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用水和灌溉用水需求。南方传统村落非常重视污水的处理和排放,通常会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对水资源进行保护。这些传统村落,经由先民世代智慧的积淀与实践,巧妙利用自然条件,构建出集引水、蓄水、排水、净水这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既确保了村落用水无忧,也将建筑、街巷和水系融为一体,绘就了一幅独特的村落水系美景。
南方村落的村民深刻认识到山林植被资源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采取多种举措精心保护这些资源。一些传统村落会制定村规民约,惩罚和禁止破坏植被的行为;有些村落会设置专门的护林员负责巡查树林;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村民会将山林视为神明的居所,砍伐山林会触怒神明,带来灾难,通过信仰的方式来增强村民保护山林植被的自觉性。
植被多被利用在营造景观,利用植被精心雕琢出优美独特的村落景观,不仅点缀了自家庭院自家的庭院,还巧妙营造了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公共空间,极大地美化了环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营建理念。
文化传承智慧
南方传统村落通过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传承地域文化。民俗活动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尽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南方传统村落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上更是别具一格。例如,春节期间,一些南方村落除了贴春联、吃年夜饭这些常见习俗,还会有抬神、游神等特色民俗活动。传统技艺是南方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刺绣、竹编、木雕等,相同技艺在不同地区也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多种方式代代相传。在时代的推进中,一些传统技艺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元素,进一步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宗祠为核心的家族文化在南方传统村落的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宗祠不仅是家族祭祀祖先的神圣之地,也是举行重大仪式、商讨家族大事的核心场所,其建筑通常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采用精妙的工艺和装饰展现家族的荣耀和地位。族谱是家族文化的载体,记载着一个家族的世系、家规家训等内容,定期修订族谱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这一过程让当代家族成员更好地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增强家族成员的联系与沟通以促进家族的团结。
现代乡村建设现状与需求
现代乡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乡村的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乡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建设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部分乡村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导致乡村风貌受损,文化记忆出现断层;一些乡村在发展经济时过度开发资源,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此外,乡村建设还存在整体规划缺失、布局杂乱无章、建筑风格不统一等问题。
现代乡村建设需求
随着现代乡村不断建设,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生产、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需求不断增长。居住方面,村民期盼拥有更加舒适安全的居所;生产领域,村民渴求更便利的生产设施与技术扶持,以提升农业效能;公共服务层面,对教育、医疗等需求正持续攀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乡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目标。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现代乡村建设必须满足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需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严控污染排放,推进生态修复与治理,构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也是难点。当下,众多乡村的地域文化正面临消亡危机,现代乡村建设需兼顾濒危地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弘扬地域特色,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动力。
南方传统村落人文景观营建智慧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合理规划设计
在现代的乡村建设中,首先,应该秉持着尊重自然与地域文化的理念。于保护乡村自然资源之上,推进现代化改造;村落选址时,汲取南方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智慧,科学选址建村,充分利用村落优势自然资源。其次,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融入乡村规划设计、村落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景观建造中。
南方传统村落明确的建筑功能分区为现代乡村的功能布局规划提供了参考,应科学规划各个区域,避免分区功能混杂,通过对交通网络和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加强各分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特色建筑设计
在现代乡村建筑设计中,深入研究挖掘南方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与智慧精髓,巧妙融合现代村民的实际需求。传承与创新传统工艺同样重要,如榫卯、雕刻等,不仅实用且富含美学,结合现代新型材料,可设计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独特建筑。
提升乡村建筑的功能与品质是现代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设计时须洞悉村民生活需求之变,科学规划建筑空间布局,全方位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同时,要注重建筑的环保安全性,减少能源消耗,如通过使用清洁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采用先进的结构体系和技术,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乡村建设中,借鉴南方传统村落对水资源和植被保护利用的宝贵经验,构建现代乡村的生态系统循环和景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保护乡村周边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建设生态设施,打造具有生态功能的乡村景观。
再者就是要推进现代化生态技术与理念,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实现乡村可持续性发展。在思想层面,需深化村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强化其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促使村民主动融入生态保护行动,共同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传承与发展传统地域文化,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加以政策支持,加大对南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再通过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展现地域文化,强化村民的文化认同。
其次,在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以拓展文化产业。同时,加强乡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乡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让乡村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黎瑾,林帆,谢晶,等.基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福州传统村落景观水系研究——以福州市三溪村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22,52(06):27-33.
[2]庄晨薇,李霄鹤,兰思仁,等.闽北地区传统村落人文景观的分析与评价[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02):25-29+36.
[3]李建晶.结合闽南传统建筑工艺发展传统村落产业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07):156-160.
[4]巫柳兰.传统古村落选址和布局中的风水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36):144-145.
[5]金涛,张小林,金飚.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J].人文地理,2002(05):45-48.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南方传统村落地域性人文景观营建智慧与空间基因图谱构建”(RWSK202304)。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焦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