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葡萄果香沁人心——记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

时间:2025-10-17 11:32:18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和羽楠 □杨艺

  在吕梁山脉东麓与汾河平原交汇之处,坐落着山西省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这里不仅是清徐葡萄的核心产区,更是流淌着历史文脉、浸润着葡果芬芳的千年古村。村一侧文源路通达县城,还有大运高速连接四方,育青路、八一路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并未扰乱这里的宁静,反而使这个村庄得以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临近汾河)、充足的日照(年均2 577.5小时)和无霜期(183天)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融合。漫步于东马峪,沟壑山峦间,紫玉垂珠的葡萄园与飞檐斗拱的古建筑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一段关于土地、传承与生命的悠远故事。

  东马峪村是马峪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独立行政村。当地历史底蕴深厚,香岩寺、清代戏曲乐楼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村内李、孙、苏、赵、张、罗为大姓,淳朴的马峪人民世代扎根于此,繁衍生息,蓬勃发展。

千年葡园的文化根脉

  清徐县是全国知名、山西省最大的葡萄产区,葡园覆盖面积达万亩以上。20世纪50年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歌曲《夸土产》中唱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可见,清徐的葡萄久负盛名。东马峪村作为清徐葡萄的核心产区之一,所生产的葡萄品质佳、味道好、色泽艳、含糖高,最出名的品种当属牛王沟及磨板地片区的“黑鸡心”。经过多年发展,漫山遍野的葡萄宛如紫绿色交织的海洋,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金果子”,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凝结的不仅是阳光雨露,更是世代村民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顺应与回馈。

  清代文人王家谟在《清源道中》写道:“葡萄叠架势绵延,屠贾沟东马峪前,行进山村频举首,绿茵冉冉不知天。”屠贾沟是马峪乡境内的古地名,位置在东马峪村的西部山麓,是当地葡萄种植深厚历史的地理坐标。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葡萄就开始栽培发展,唐朝时成为朝廷御用贡品,而葡萄酒更以味道醇厚芬香名扬四海。在宋代文学家司马光《送裴中舍赴太原幕府》一诗中写道:“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烦”,展现了民众对清徐葡萄热烈推崇的景象。

  在清徐葡萄产区,东马峪村一直起着葡乡文化核心引擎与生态典范的作用,在这里,果农们践行“以草养园”的生态理念,对土壤进行健康管理。“葡萄叠架”是当地特有的立体篱架种植模式,这不仅是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更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各种绿肥植物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70%以上,农残隐患锐减30%。不仅如此,遮天蔽日的葡萄叶具有极强的生态覆盖效应,形成的区域性湿润小气候,对干燥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葡萄架下,昔日废弃的葡萄枝条经粉碎还田,化为滋养土壤的温床;林间散养的羊群悠然啃食杂草,排泄物经科学堆肥,又成了葡萄树最好的有机肥料。这种“葡枝—肥料—沃土—新葡”的循环链条,使得葡萄园形成了一个自我调节、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葡萄果实不仅更加绿色健康,口感也更为清甜。村域内,牛王沟磨板地是清徐葡萄顶级品种“黑鸡心”的原产地,这里土壤含砾石量达32%,昼夜温差较平原区高4.5℃,造就了葡萄糖酸比23:1的黄金平衡,这是清徐葡萄千年栽培智慧的结晶。


东马峪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此过程中,东马峪村的葡萄种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活动,深深融入村民的血脉,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这份文化,不仅体现在对葡萄本身的珍视,更蕴藏在对天地馈赠的敬畏与回馈之中。村民们秉承着祖辈农耕的古老智慧,将葡萄产业链的每一环节都视作自然的恩赐,精心构筑起一个生生不息的“零废弃”循环系统。

  每年冬季,果农对葡萄树进行修剪,修剪下来的葡萄枝条不再是无用的废弃物,而是被收集起来,经粉碎后制成生物质燃料。这些燃料被用于烘烤房供热,为葡萄烘干等环节提供能源,既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问题,又降低了能源成本。在葡萄加工过程中,葡萄皮渣同样得到了充分利用。当地企业采用先进的提取技术,从葡萄皮渣中提取花青素、白藜芦醇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品和化妆品生产。提取后的剩余部分,与畜禽粪便混合,在特定的发酵池中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发酵,摇身一变成为优质有机肥。这些有机肥重回葡萄园,滋养着葡萄植株,形成了“从枝头到田间”的完整闭环。新的葡萄种植方式不仅将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2.5%,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还显著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增长。这一创新,是对传统农耕“物尽其用”智慧的现代诠释与升华,由葡萄美酒串联起的文化记忆也因此愈发醇厚。


东马峪村农户大棚里栽种的蓝宝石葡萄

  葡萄的馈赠,也成功塑造了东马峪的酿造文化,酿造产业的绿色转型是东马峪村葡萄文化发展的又一亮点。当地酒庄在传承古法酿造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屋顶的光伏板、低温发酵技术、中水回用灌溉,这些现代生态理念的应用,守护着清徐葡萄酒“醇厚芬香”的传统美誉,使其成为一张飘香世界的“文化名片”。当地酒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葡萄酒庄率先引入清洁能源,利用屋顶光伏板收集阳光,这些能源板每年能为酒厂提供约60%的生产用电,大大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在酿造工艺上,酒厂引进了先进的低温发酵技术,该技术能在较低温度下缓慢发酵葡萄汁,最大限度地保留葡萄的天然风味和营养成分,同时降低了发酵过程中的能耗。在废水处理方面,酒厂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首先进入微生物降解池,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随后,废水流入人工湿地,经过水生植物和土壤的进一步净化,达到中水标准后,被回用于葡萄园灌溉,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再利用,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对酿造后产生的大量葡萄皮渣,传统处理曾是难题,如今却被点“废”成金:皮渣经发酵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反哺周边畜牧业;富含养分的酒泥则成为滋养葡萄园的有机肥,形成“葡园—酒庄—牧场—葡园”的完美产业闭环。

  如今,东马峪村的葡萄美酒凭借绿色、健康的品质,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还凭借“零碳酿造”的金字招牌,成功叩开了国际市场大门,远销世界各地,让世界品尝到了清徐葡萄美酒的独特风味。

  1995年,清徐被中国特产推荐暨宣传活动委员会评为“中国葡萄之乡”,这片土地与葡萄结下的“千年情缘”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而清徐县东马峪村,作为这份荣耀的核心承载者之一,其意义远不止于葡萄经济的繁荣。这里的人们,将生态化生产、循环智慧与酿造工艺的绿色革新,深深融入葡萄种植的古老血脉之中,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传承为底蕴的乡村振兴之路。其探索与实践,为乡土文明的赓续提供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贵启迪,成为千年葡园智慧生生不息的鲜活见证。这里的每一串葡萄,不仅凝聚着阳光雨露的精华,更深烙着世代村民对土地的虔诚敬畏与深情回馈;每一滴琼浆玉液,都在无声诉说着守护自然的初心与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寻。

古建传承中的绵长文脉

  在清徐县的历史文化版图中,东马峪村亦占有重要地位。该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更在岁月的长河中,探索出一条以古建保护为根基、活化传承为路径的发展之道,使古村落展现出新的活力。东马峪村深知自身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所以一直致力于守护历史文脉,修缮保护历史建筑。村内保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岩寺,以及清代东马峪戏台、狐神行宫、关帝庙等多处历史建筑。这些古建是当地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

  香岩寺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现存西殿为全石构佛殿,顶部为石质八角藻井,采用无梁拱券结构承重,俗称无梁殿,距今已有八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是珍贵的金代无梁建筑实例,名副其实的文保瑰宝。寺内现存有群落类建筑五龙洞,洞内有一口泉井,清冽的泉水终年潺潺、澄澈如鉴。这被清徐人民誉为“龙宫玉液”的山泉,不仅清甜沁心,更蕴藏丰富的有益微量元素,引得四方市民络绎提壶,争汲这一脉天地灵韵。

  “狐神行宫”为独立于香岩寺的清代礼制建筑,为清代祭祀狐神而建的礼制建筑,飞檐翘角的清代建筑与香岩寺古刹遥相呼应。在狐神行宫的前方,还建有一座清代戏台,也就是民间戏曲乐楼,始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是山西省现存清代民间戏台的典型代表,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艺术,更承载着晋商文化辐射下民间戏曲生态的鲜活记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的庙会期间,民众焚香祈愿,延续着人、神、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传统。


东马峪村生长茂盛的葡萄藤

  近年来,村庄高度重视古建保护,在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下,对香岩寺、古戏台等文物进行了系统的保护性修缮。修缮工程不仅注重恢复建筑原貌,加固结构,更巧妙使用现代防潮、防虫技术,确保其长久稳固。同时,还积极探索活化利用路径。例如,将修缮后的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表演、文化展示的核心场所,让静态的建筑“活”起来,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村庄也围绕古建筑群,精心整治周边环境。清理违章搭建,铺设与古建风貌协调的石板路或透水砖,增设具有传统元素的标识解说系统。在关帝庙、乐楼周边,结合原有地形和植被,打造小型文化广场或休憩绿地,既拓展了文化活动的空间,也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感受历史氛围的舒适场所。

  除此之外,村“两委”组织村干部,带领村民在古建筑群周围及村内主要道路、公共空间,大面积种植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树种、花卉,构建了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和景观点。村民委员会还将人居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鼓励村民发展文明乡风。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风貌,还有效改善了古建筑的小气候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对古建筑的侵蚀。此外,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垃圾分类的推广,确保了古建周边环境的整洁与卫生,消除了对文物本体的潜在威胁。

  核心文化遗产群见证了东马峪村传统文化与民俗活动的融合,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实践体现在对传统庙会的升级上。农历七月二十九是东马峪村传统的庙会日,是当地非遗活动的重要载体,人们沉浸在葡萄丰收的节日氛围中,纷纷走上街头,欢聚一堂。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民俗记忆,让庙会在当代焕发持久的活力,村庄在组织过程中融入了顺应时代的新元素:在延续传统仪式与欢聚本质的基础上,注重活动环境的整洁有序(如推广环保餐具、加强即时清洁),引导参与方式的和谐便利(如倡导绿色出行、合理规划停车),并巧妙地将对自然的珍视融入节庆氛围。古树名木得到悉心守护,溪流池塘映衬着古刹戏台,共同绘就一幅“绿荫护古意,清流绕乡音”的动人画卷,为这古老的民俗盛会提供了自然而诗意的背景。因此,庙会不仅是一次欢聚,更成为凝聚社区情感、传续文化根脉的重要文化盛事与精神纽带。


坐落于半山腰的香岩寺

  东马峪村的生动实践,深刻揭示了文化根脉的守护与乡土生机的焕发本为一体两面的关系。村庄对古建筑的科学修缮与活化利用,不仅保留了历史的原貌,更让沉睡的文脉重新焕发生机;而村容村貌的持续改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则为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滋养的沃土与展现的舞台。尤为可贵的是,在共同守护家园历史与绿色的过程中,村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增强,自觉传承的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如今的东马峪村,古刹飞檐在葱茏绿意间若隐若现,传统庙会于整洁雅致的街巷中焕发生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无声诉说着文化传承与自然滋养和谐共鸣的永恒魅力。

  建设葡萄产业文化、大力进行古建保护,东马峪村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真谛:不是抛弃过去,而是让老传统焕发新生机。在这里,葡萄种植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零废弃”目标;古建筑群得到精心保护,延续着历史的深厚根脉;传统庙会亦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坐标。这一切,在今日的乡土大地上,孕育出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新成果。东马峪村正以其葡萄飘香、古建生辉的独特风貌,向大众展现一幅农业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美丽画卷。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