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忠武铸魂 传奇鹿蹄涧——记山西省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

时间:2025-10-14 10:35:32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和羽楠

  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有一方钟灵毓秀之地——鹿蹄涧村。该村背靠巍峨的勾注山,面朝圣洁的五台山;西北之地,雁门关雄姿隐约可见;正南之隅,滹沱河波光粼粼,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鹿蹄涧村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与杨家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有众多村民认为自己是杨家将的后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村落中央,杨忠武祠庄严肃穆,是村子的标志性建筑,每年不只有村民,还有无数游客和杨氏后裔前来参观祭拜。不止于此,这里还有承载着千年历史印记的鹿蹄石,以及杨家将战鼓等非遗文化。


鹿蹄涧村党群服务中心

  近年来,鹿蹄涧村以前瞻性的视野和积极的姿态,深入挖掘杨家将文化,以忠武文化为核心,在乡村的文化建设之路上稳步前行,勾勒出一幅英雄豪迈、气势恢宏的乡村文化画卷,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鹿蹄石:传奇之石,祥瑞之兆

  在鹿蹄涧村,有一石,名唤鹿蹄石。这块传奇之石现位于杨忠武祠正殿门前,被安置在4尺(约1.33米)高的莲花石座上,外面罩一层透明保护罩。细细端详,此石形状奇特,酷似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虽饱经岁月更迭,其上鹿、水波等纹样依旧清晰可辨。

  当地以石刻字为鹿蹄石作简介,寥寥数语,既揭秘了鹿蹄石的来历,也让游客深入了解了村名的来历。


鹿蹄涧村颂德楼

  相传,在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日,二人率队外出狩猎,当猎队行至马峪河附近时,一只梅花巨鹿突然跃入众人眼帘。杨友反应极快,张弓搭箭,一箭射中鹿蹄。巨鹿被箭射中后,携箭仓皇而逃,猎队则紧追不舍,一路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忽地以头抢地,随后竟不见其踪迹。

  杨友、杨山兄弟二人见此情状颇为讶异,命兵士在巨鹿最后的消逝处继续寻找,掘地三尺(1米)许,不见巨鹿,却有一块怪石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这块石头高二尺(约0.667米)许,状似山形,正面有石佛两尊,前立仙鹤一只,背面有一只梅花鹿,蹄迹遍布石上,蹄下还有激起的水花漩涡,众人惊觉,这石上竟是巨鹿带箭奔逃的场景。


鹿蹄涧村杨忠武祠正殿门前的鹿蹄石

  随后,杨友、杨山两兄弟率队将这块怪石携回,经商议后,一致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于是便将杨氏一族迁到联庄(今鹿蹄涧村)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来,又因村两旁有深沟涧,又将“箭”改为“涧”,便成为现在的村名“鹿蹄涧”,寓意村庄如花轿,两涧为轿杆,杨家将后裔从此定居在此地,以后又散居在各地,繁衍至今。此后,杨家奉旨兴建杨家祠堂,于是将这块神奇的鹿蹄石置于祠堂大殿前。

  鹿蹄石以故事铭刻传奇,是鹿蹄涧村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也是村民们心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鹿蹄石静静地伫立在杨忠武祠内,与杨忠武祠相得益彰,共同见证了杨家将的传奇历史,目睹了杨家将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杨忠武祠:忠烈之祠,忠武铸魂

  进鹿蹄涧村,过忠武坊,经颂德楼,便至杨忠武祠。杨忠武祠位于鹿蹄涧村心脏地带,亦称杨令公祠,当地俗称杨家祠堂,该建筑始建于1836年,是杨氏子孙为纪念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拾级而上,祠堂门楣上的盘龙蓝底竖匾率先跃入眼帘,“忠武祠”三个鎏金大字遒劲有力。再往上瞧,“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三块金字匾额依次高悬,笔走龙蛇间尽显笔力雄健,字里行间透着不凡气度。这些匾额无声地诉说着杨家将的丰功伟绩,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更增添了对杨家将的崇敬之情。


鹿蹄涧村庄严肃穆的杨忠武祠

  与此同时,一个疑问也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这座祠堂为何会以“忠武祠”为名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与杨业紧密相连。

  杨业是北宋时期声名赫赫的名将,也是人人称道的杨令公,他一生征战沙场,战功赫赫,所向披靡,令敌军闻风丧胆,时人尊称他为“杨无敌”。因熟悉边事,宋太宗任命他为代州刺史,长驻代州抵抗辽兵,最终被辽军擒获绝食而亡。为国捐躯后,宋太宗被他忠君爱国的精神深深打动,降旨追赠太尉,谥“忠武”,“忠武祠”之名也应运而生。加之,杨家将满门忠烈,又为忠武祠增添了英雄豪迈之气。

  杨忠武祠坐北向南,属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广阔,从高空俯瞰,建筑整体呈规整的长方形,建筑布局严谨,分为外院、前院、后院三部分。

  外院主要由颂德楼及楼前看场组成。颂德楼与忠武祠相对而立,建筑艺术精美。该楼采用单檐歇山顶形式,造型端庄稳重,飞檐微微上翘,古朴灵动。檐下装饰采用了如意斗拱,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楼高16米,气势恢宏,四根台柱雕龙刻凤,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戏台采用穿斗式结构,正殿采用抬梁式,空间开阔,气势不凡,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颂德楼原为祭祀杨家将的表演场所,后演变为戏曲演出舞台。

  步入祠堂前院,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前院正北为三间过殿,门楣悬“气作山河”匾。移步至后院,这里才是祠堂的核心。五间正殿巍峨矗立,东西各三间厢房错落有致,殿顶采用悬山式设计,尽显古朴典雅。

  踏入正殿,正中端坐着杨继业夫妇的塑像,面容和蔼却又透着威严。两侧,杨延平、杨延定、杨延光、杨延辉、杨延昭、杨延郎、杨延兴、杨延玉八子的塑像依次排列,身姿挺拔,英姿飒爽。东西南三面,杨氏历代名将的塑像林立,气宇轩昂,雄姿英发,令人心生敬仰。杨业父子能征善战,威震中原,杨家将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被后人传颂不衰。


鹿蹄涧村杨忠武祠院落内景

  在祠堂两厢,连环壁画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这些壁画色彩鲜艳夺目,线条流畅自然,将杨家将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姿刻画得入木三分。画面中,杨家将们身披重甲,头戴战盔,跨马持戟,与敌人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们忠诚、勇敢和坚毅的神态,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出正殿,沿指示牌可通往凌烟阁,此殿为2003年扩建时所修筑的二层建筑,外观宏伟壮阔。一层展厅内陈列着全套“銮驾”,銮驾是古代皇帝出入宫廷时伴驾的仪仗,由龙凤扇、金瓜、钺斧、朝天蹬等礼仪器物组成,全套为32件。原物件本为传世旧物,后因故损毁,现存展品为按古制复刻而成。此外,一层还摆放有“天波杨府”的模型。

  对于鹿蹄涧村村民而言,杨忠武祠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承载着杨家将的忠武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鹿蹄涧村人,教导他们铭记忠武之魂,于岁月长河中砥砺奋进,矢志不渝。与此同时,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建筑价值,对各方游人而言,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此外,它所蕴含的宗族属性,跨越山海,将海内外众多杨家后人紧紧相连,吸引着他们纷纷前来观瞻,寻根溯源。

乡村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鹿蹄涧村,杨家将文化早已融入每个村民的血液,这里人人都会讲杨家将的故事,辈辈研习杨家将战鼓,代代传承杨家将武术。2023年,杨家将武术、杨家将战鼓被确定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杨家将战鼓,其源可溯至北宋年间。彼时,杨门女将镇守雁门关,每逢出征之际,为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她们便以鼓为号,击鼓助阵。自北宋绵延至今,战鼓鼓艺不断丰富,其间融入了些许民俗鼓技,但战鼓的风采贯穿于鼓艺发展的始终,是当之无愧的灵魂所在。敲击之时,鼓声铿锵有力,似金戈铁马奔腾而来,表演者们服装整齐,一会飞身上马状,一会击鼓传花,更有骑马击鼓等精彩动作轮番上演,再现了杨门女将昔日的飒爽英姿。而一声声战鼓,也将杨门女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家将武术也肇始于杨家将之手。彼时,外敌环伺,烽火连天,杨家军为抵御外侵、保家卫国,于战场之上浴血奋战,淬炼出杨家将武术这一克敌利器,其套路看似质朴无华,但实战颇具威力。

  杨家将武术尤以枪法、棍法闻名遐迩,其中六合梨花枪、千军棍更是声名远扬。六合梨花枪以圈扎技法为核心,讲究枪出如龙,直来直去,枪尖始终如一地指向前方,正所谓“六合不回头”。此枪法妙就妙在可以依据战场实际情形自由组合,灵活多变,无所拘束。千军棍棍法难度极高,其组合竟达二十余套之多,以横扫之势为要领,棍法刚猛凌厉,势若雷霆。


鹿蹄涧村杨忠武祠后大殿凌烟阁

  农历每年三月初九,是杨老令公诞辰之期,亦是杨氏一族祭祖之时。这一日,村中但凡精通杨家将武术者纷纷登场,耍枪弄棒、舞剑挥刀,一展身手。戏台上,《打金枝》《杨八姐游春》等与杨家将相关的戏剧节目轮番上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将杨家将的传奇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而,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杨家将战鼓与杨家将武术也遭遇了传承的困境。老一辈传承人年事渐高,年轻一代又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传承链条岌岌可危,令人痛心疾首。

  为了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鹿蹄涧村抓紧每一次亮相的机会。在2019年,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在鹿蹄涧村举行,村里拿出战鼓,用战鼓为参赛者加油助威。

  为保护杨家将武术文化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鹿蹄涧村党支部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专家团队携手合作,对杨家武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挖掘与保护。为更好地推广普及杨家将武术,鹿蹄涧村村“两委”还积极推动其走进学校,走入课堂,让杨家将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杨家将文化宣传推广的新态势下,鹿蹄涧村的文旅产业也依托深厚文化内涵,绽放出新的活力。村里创新性地推出“沉浸式”旅游模式,让游客在游览鹿蹄涧村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杨家将战鼓与武术的独特魅力,游客们可以跟随武术传承人学习杨家将战鼓、杨家枪,亲身体验武术的魅力,感受杨家将的忠烈精神。

  杨家将战鼓、杨家将武术植根于鹿蹄涧村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历经千年传承与发展,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瑰宝,理应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鹿蹄涧村的乡村文化,不仅仅是鹿蹄石、杨忠武祠和杨家将战鼓、杨家将武术文化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鹿蹄涧村积极行动。

  鹿蹄涧村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村里新建了停车场、广场、售票处,新修一座牌楼,形成“十个一”文旅资源体系,确立“一核五区”发展思路,实施了一系列鹿蹄涧村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如今的鹿蹄涧村,依托杨家将忠武文化,发展成了集祭祖怀古、水果采摘、生态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在乡村治理方面,鹿蹄涧村坚持“党建引领、干群齐心、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思路,在村内设置了便民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村医室、农民夜校、文化大舞台、停车场等设施,在满足本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人文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也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础。


鹿蹄涧村新建的停车场

  2016年,鹿蹄涧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2019年,成为山西省首批100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山西省第二批旅游帮扶示范村之一;2021年,被省司法厅、民政厅授予“山西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称号;2023年7月,成为首批“清廉村居”示范村;2024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这些荣誉的背后,是鹿蹄涧村对乡村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

  鹿蹄涧村在杨家将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未来,鹿蹄涧村将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更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让更多人了解杨家将文化,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鹿蹄涧村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典范,让世界听到中国乡村的故事!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