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指尖上的文化传承——记山西省岚县面塑非遗文化

时间:2025-10-20 10:45:31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和羽楠 □杨艺

  山西人不仅爱吃面,也擅长做面。山西以精湛的面粉技艺和丰富多样的面食种类著称。据了解,山西的面食种类多达上千种,追溯历史,山西人吃面的传统已延续两千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面食之根”。以面条为例,东汉称其为“煮饼”,魏晋时期名为“汤饼”,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水引”,在唐朝时期又叫作“冷淘”,这是因为在唐朝,人们把面条煮熟之后用冷水浸泡冷却,以保持其弹性与筋道的口感,时至今日,山西人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面食,不仅是山西人餐桌上的主角,更是承载着这片土地历史记忆和风土人情的文化符号。人们创造出了多样化的吃法,并通过面食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源于生活,亦源于人民。岚县面塑,作为一种以面粉为载体的古老艺术,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在寻常百姓家的指尖绽放着蓬勃生机。


非遗传承人张亮平的面塑工坊一景

  面塑又称为“面花”,是以面粉为主料,糯米粉、澄面等为辅料,借助剪刀、梳子、竹签等简单工具,通过揉、捏、搓、压、剪、割等数十种繁复手法,并辅以红枣、染色麦粒等点缀,塑造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再现神话人物和民俗故事。在岚县面塑作品中,无论是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寓意吉祥的龙凤狮虎,还是传递祝福的寿桃、花馍、爬孩孩等,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岚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民俗信仰的虔诚。

精神故乡在山坳里

  “岚”字,素来蕴含“山间雾气”之意,置身于岚县,让人不禁在脑海中勾勒出四面环山、岚河穿境的自然景象。岚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中,连绵起伏的群山为这个内陆小县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的岚县,县域内的大部分地貌是山地和丘陵,只有岚河附近的少部分地区为盆地。从气候特征来看,岚县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多风少雨。因此,在综合的自然条件下,岚县的农业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当地农民根据不同地貌种植马铃薯、小麦、玉米和莜麦等粮食作物。人们种植小麦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过去,由于小麦产量低,白面极为稀缺,只有在丰收之年有余粮的时候才会用面粉捏制一些有趣的“小玩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岚县人民不再为了粮食问题发愁,曾经随意捏制的“小玩意”也经过不断创造和发展,逐渐变得复杂、多样且极具观赏性,成为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如果说自然条件是岚县面塑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则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而岚县悠久的历史足以证明,面塑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底蕴中孕育成长的必然结果。目前现存的秀容古城遗址以及隋朝大业年间的砖城遗址,均彰显了岚县厚重的人文底蕴。2005年,在岚县东河村发现了一座元代古墓,古墓中有很多壁画,壁画反映的是元代人饮食起居的大致情况,其中的“仕女手托面花”的壁画,可能就是岚县面塑早期的造型之一。而在乾隆版的《岚县县志》中,“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更是为岚县面塑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字史料。对于面塑这种古老而质朴的民俗技艺而言,历史资料无疑是最佳的讲述者。

厚重传承下的精湛工艺

  岚县面塑之所以博大精深,不仅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匠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了多样的分类和讲究的工艺。

  面塑的分类,最直观的标准就是颜色,主要分为素色和彩色两大类。素色面塑质朴典雅,注重造型的简洁生动与神韵传达,根据形制与用途又分为吊供和摆供。吊供体型较小,如蛇燕燕、青蛙等,一般用绳串挂于门窗,在古代信仰中具有辟邪驱恶的作用。摆供相对于吊供来说,形状更大,如罗汉汉和娃骑狮等,多用于节日祭祀环节。彩色面塑是近现代以来的新变革,多以喜庆的红色为主调,大胆运用鲜艳色彩,造型美观,极具视觉冲击力。面塑中,大部分兼具食物性和艺术性,如各类素色枣山山、面羊羊等;有些则是单纯的观赏性面塑,通常是彩塑,它们色彩艳丽、制作精细,多为大型组合作品,适用于寿诞、供神祭祀、展览等场合。


非遗传承人王冬梅正在现场讲述面塑制作过程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岚县面塑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制作工艺。有些面塑,如爬孩孩、罗汉汉,注重整体神韵,造型古朴生动,属于单独型面塑;而另一些面塑则由多个部件通过长签等连接组合,层次丰富,如“八仙过海”“游龙戏凤”等,是组合型面塑。

  岚县面塑最独特的技艺在于面塑制作匠人炉火纯青的基底技艺,生熟面结合、发面与死面交替使用,这些都是面塑制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生面花”制作工艺尤为复杂,匠人们会根据作品需要,对面团进行拌色,颜色深浅全凭经验掌控,且只有精准控制蒸制时间,才能制作出软硬适中的生面花。那些造型逼真、颜色艳丽、小巧玲珑的生面花,后续会灵活搭配于各种面塑中。整个面塑制作过程包含了搓、捏、剪、割、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等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技艺之繁复,匠心之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从面塑供会到主题文化节

  岚县面塑最盛大、最具根源性的展示舞台,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在岚县岚城镇城内村北街举行的“岚城面塑供会”。相传在古时候的岚城北街,有位年轻媳妇慧莲,丈夫早逝后她独自侍奉失明的婆婆,为了给婆婆治病,她不辞辛苦,带着婆婆四处求医问药。在一个风雪之夜,婆媳俩宿在一座破庙里,梦中一位白衣仙人以拂尘治愈了婆婆的双目,并传授给慧莲医术。此后,慧莲在仙人的点化下,悬壶济世,普度众生,被人们尊为“白衣大士”。慧莲九十岁坐化之日恰为农历二月十九,老百姓们为了感念她的恩德,就在这一天用面塑摆供祭祀,祈求好运与福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每次供会前夕,家家户户都会通宵达旦蒸制面塑,天不亮便争先恐后地在“白衣大士”庙前抬桌摆供,期盼自己的摆供越往前放,愿望便能越早实现。供台绵延千米以上,数百品种、数千件面塑争奇斗艳,场面极其壮观,这条“面塑之河”不仅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更集中地反映了岚城人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


王冬梅制作的“美丽新岚县”组合型面塑

  自2007年起,岚县县委、县政府就依托这一深厚的民俗基础,连续举办“岚县面塑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八届。通过将岚县民俗供会升级为现代艺术节,岚县面塑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如今的岚县面塑文化艺术节,为保留祭祀传统,延续了“北街供会”模式,设置了集面塑精品展、文艺汇演、非遗大集、农特产品展销、招商推介等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环节。在2025年的艺术节中,更是借助现代科技,引入AR技术,游客扫描面塑即可观赏到动态的立体形象。除此之外,岚县面塑文化艺术节与“央博”数字平台进行合作,打造了线上传播矩阵,还创造了“慧莲”IP形象,贯穿整个活动,增强了互动性和岚县面塑的品牌辨识度,实现了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整场活动基本覆盖了岚城镇城内村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形成了北街核心供会区、东街文艺演出区、南街非遗技艺互动体验区、西街特色美食集市的文化体验区。一幅融合传统民俗、现代艺术、非遗体验、地方美食的繁华图景跃然眼前,极大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岚县面塑文化艺术节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8万人次,带动了文旅、服务、电商等相关产业的增收。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岚县面塑的发展为传统民俗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样本。

非遗让面塑走得更远

  由于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密码和地域民俗情感,岚县面塑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岚县县委、县政府就启动了对面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面塑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更好地引导和传承,影响力也显著提升。2009年,岚县面塑被列入了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更是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岚县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

  如今,岚县面塑声名远扬,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很多面塑行家最初只是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她们凭借家族传承,从母亲或祖母那辈起就耳濡目染,逐渐进入面塑行业。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建华,她来自岚城镇南街村,出身于面塑世家,家族技艺传承至她已是第七代,她的面塑技艺精湛而全面,是岚县面塑传承与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她不仅创办了袁建华面塑艺术专业合作社及文化公司,还主导建立了集制作、展示、体验、培训于一体的袁建华面塑文化大院。通过积极推动面塑产业化,带动了大批的妇女实现就业增收,也促进了技艺的广泛传播。袁建华的女儿刘丽丽,在继承母亲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与时代需求,开发了可食用的生日花馍,拓展了作品的实用性。她还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组建传承人交流群体,深入思考面塑的现代表达与市场转化,进一步增强了岚县面塑的发展活力。

  张亮平是2019年山西省第三届花馍艺术展(太原站)中“最佳传承奖”的获得者,也是吕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岚县面塑艺术的骨干力量,他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其作品题材涵盖了民间传说、节庆符号等,更是将面塑技术和根雕结合起来,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面塑作品。


张亮平面塑坊中根雕与面塑相结合的“八仙过海”主题作品

  许多非遗传承人还将面塑技艺带进了大学课堂。王冬梅是岚县河湾村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十分擅长大型主题创作,多次在各级艺术节获奖,并受邀在北京多所院校长期授课,将岚县面塑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在她的面塑工坊里,刚出蒸箱的面团被上色塑形,一团团粉色、红色的小面团在她灵活的手中,很快便绽放成一朵朵色彩鲜艳的小花,后续这些花朵还要经过四天的水分自然蒸发,才能被安装在面塑作品上。

  岚县的许多乡镇、村庄也因为面塑技术而焕发新生,普明镇的普明村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普明村依托面塑文化产业,形成了以面塑匠人赵军连为代表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团队。在团队的带领下,普明村已成为岚县面塑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

  在岚县面塑一条街以及各类展会上,活跃着众多技艺精湛的面塑匠人。经过多年保护与发展,岚县构建了金字塔式的传承体系,实现了面塑技艺的活态传承。现在岚县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8人、市级28人、县级传承人共计37人;培养了面塑技师1 280人;具备基础技艺的群众超过10 300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面塑传承群体。这些手工匠人扎根乡土,持续创作,是岚县面塑广泛群众基础和活态传承的坚实保障。

  不仅如此,岚县还建立了面塑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了“面塑进校园”标准化课程,确保传统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对于岚县面塑的保护传承,岚县也并未局限于技艺本身,而是积极拥抱时代,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2020年,岚县建成了面塑一条街,这里集聚了14家生产工坊、1家面塑超市和1家非遗文创中心,与面塑主题公园、文化交流中心进行联动,形成了集非遗传承示范、文化旅游体验、研发、生产、展销为一体的全国首个“非遗文化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年均提供60个固定岗位和700个季节性岗位,直接带动了500余人就业,工坊累计营收可观,全链条年产值突破500万元,面塑产品远销全国15个省市及海外。

  岚县面塑,源自黄土高原古老的祭祀仪式,承载着岚县人民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朴素祈愿。历经千年时光,它非但未被岁月尘封,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未来,随着全国首个面塑产业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岚县正朝着“孵化龙头企业、年产值破亿、打造‘中国面塑之乡’国际品牌、推动非遗产品走向世界”的目标坚定迈进。“岚县样本”的持续深化,不仅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丰饶的物质与精神回报,也为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图景。指尖乾坤,塑心载道,岚县面塑的锦绣前程,正随着每一件精妙作品的诞生、每一次文化节庆的举办、每一位传承人的接力,而愈加清晰动人。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