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促进乡村人才回流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5-07-07 13:49:11来源: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廖晓庆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是乡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教育战线始终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明显。青年人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利于带动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成渝地区,以成都、重庆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校的集聚溢出效应,为乡村人才回流提供多方面的策略支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保障和人才等关键要素,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各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同时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等基层服务项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促进乡村人才回流的价值与贡献​

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当前,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升级。尤其是近年来在乡村新兴产业方面,电商、旅游专业人才发挥关键作用,帮助乡村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挖掘成渝地区乡村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如川西民俗文化旅游、重庆武隆的乡村生态旅游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从而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不仅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增长,也为乡村人才回流创造了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提升乡村人才素质与创新能力​

  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回流乡村的人才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目前,成渝地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专门设置了乡村振兴相关主题,鼓励学生结合乡村实际开展创新项目。从近年来的大创比赛结果可以看到,有学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智能灌溉、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劳作效率。不仅如此,还有学生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分析当前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来不断改进和优化旅游产品设计。这些创新实践进一步激发了乡村现有劳动力的创新意识,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乡村社会建设与治理优化​

  返乡青年凭借其开阔的视野和专业知识,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建设和治理。有的大学生回村当起了驻村第一书记,致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在公共服务领域,医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加入乡村医疗和教师队伍,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借助高校与乡村建立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与流动。两者相互促进,一方面,高校为乡村提供教育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乡村培养本土人才,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寒暑假期间,高校师生也可以深入乡村开展调研,为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

  高校通过开设乡村文化课程和相关研究项目,深入挖掘成渝地区乡村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川剧、蜀绣、巴渝民居建筑技艺等。通过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蜀绣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当前,这类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不仅让蜀绣技艺得到传承,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市场空间。此外,高校师生通过举办文化节、建立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向乡村居民传播文化知识,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成渝地区乡村人才外流现状及影响因素

乡村人才外流的现状分析

  1.人才流失规模与结构

  成渝地区乡村人才流失规模庞大。“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导致城乡部门工资差异逐步扩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峻,给乡村振兴带来严峻挑战。”[1]以重庆市为例,根据常住人口及城市化率统计数据,从2013~2023年,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数量超过500万人,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从2013年的1255.76万人,下降到2023年的903.98万人。从结构上看,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流失尤为严重,这部分人群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导致乡村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在职业结构上,乡村中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如农业技术人员、电商人才等,流失比例较高,使得乡村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支持。

  2.人才外流的主要去向与行业

  成渝地区乡村外流人才主要流向成渝地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输送的人才主要面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一三产业的企业,大学生就业更倾向留在大城市,回流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多。”[2]流向成都、重庆等城市的人才占比较大,因为城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完善,对乡村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还有部分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广州、深圳等地,其先进的产业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众多乡村人才。在行业选择上,乡村外流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从事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乡村人才较多;在服务业中,乡村人才集中于餐饮、零售、物流等领域;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主要是一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乡村人才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运营等工作。

影响乡村人才外流的因素

  1.经济产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城市和农村在各个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3]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机会有限是导致人才外流的重要经济因素。成渝地区部分乡村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以重庆市梁平区碧山镇川主村和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石桥铺镇四河村为例,两村主要产业皆为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微薄。加上乡村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无法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与城市相比,城市的高收入、高福利吸引了大量乡村人才前往寻求更好的经济回报。

  2.教育资源与发展机会不够

  目前,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集中表现为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加上师资力量薄弱,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乡村学校师生比不合理等,使乡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受限,其知识储备和职业发展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在职业发展方面,与城市资源相比,由于乡村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乡村企业和单位能够提供给青年人的培训机会较少,再加上职业晋升空间狭窄,难以满足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3.公共基础设施与生活环境不优

  乡村生活环境与城市差距大,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道路狭窄、水电不稳、网络覆盖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在公共服务方面,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医疗设备和技术落后;文化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图书馆、电影院等场所,无法满足年轻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使得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及城市。

  4.高等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中针对性不强

  成渝地区的部分高校实施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涉农专业人才。部分毕业生回到乡村,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干部、农民开展了乡村振兴相关培训与服务,使参加培训后的乡村干部在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项目实施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农民在采用新技术、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需求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养方向侧重城市,高校多围绕工业、服务业设置专业,涉农专业占比低,课程理论性强、实践薄弱,与乡村产业需求脱节。二是激励机制不足,政府资金与政策支持欠缺,高校涉农专业建设及培训经费紧张;教师考核与乡村服务脱钩,缺乏下乡动力;毕业生回流乡村面临岗位少、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问题,意愿不强。三是合作机制不健全,校地合作多为短期实习培训,缺乏长效机制;产学研协同中,高校科研项目与乡村需求错位,成果转化率低,难以转化为乡村生产力,制约产业升级。

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促进乡村人才回流的策略

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契合乡村产业需求

  高等教育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可从专业设置上下功夫,政府和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将其用作涉农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购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同时,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在课时比重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可多开设农业生产实习、农产品加工实训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

  除加强传统专业育人效果的提升外,还可以结合成渝地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生态农业等乡村产业发展新趋势,增设相关专业。针对目前热门的乡村旅游,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以涵盖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服务管理、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新兴的农村电商专业,增设电子商务运营、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全过程体系的课程,加深学生对乡村新兴产业理论的了解。此外,可以带领学生参与旅游项目策划、景区运营管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产品线上销售、电商平台运营等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对乡村的适应性

  1.实施“定向培养+实践锻炼”模式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与成渝地区乡村基层组织、企业合作,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再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岗位设置,制订定向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实用型人才的管理、培养和使用。”[4]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到定向合作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和乡村工作环境。毕业后,按照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服务乡村发展。

  高校也可在乡村建立多个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稳定实践场所。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工作需求,也能相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展乡村文化与乡土情怀教育

  未来,可以尝试将乡村文化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如开设成渝乡村文化史、乡村民俗学等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成渝地区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并定期组织学生亲自深入乡村,参观传统村落、民俗博物馆,参与乡村文化节庆活动,详细了解乡村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学校举办乡村振兴论坛、乡村创业大赛等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乡村创业成功人士、优秀基层干部到学校举办讲座,请他们分享创业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其乡土情怀。通过一系列从课堂教学到实地考察再到文化体验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乡村人才回流平台

  1.建立高校与乡村企业协同创新机制

  鼓励高校与成渝地区的乡村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发挥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服务,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场所和科研经费。在农产品加工领域,高校可以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新产品研发,利用高校的食品科学技术研发新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和产品,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和市场渠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2.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乡村转化应用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与乡村需求对接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高校定期发布科研成果信息,乡村基层组织、企业发布技术需求信息,促进双方有效对接。一方面,通过建立线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将农业科技成果、乡村发展规划方案等信息上传至平台,乡村企业和基层组织在平台上查找所需技术和方案,实现精准对接。另一方面,高校设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负责与乡村地区对接,为科研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对成果进行技术评估和市场前景分析,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合作协议签订提供法律咨询,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保障科研成果顺利在乡村转化应用。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乡村人才回流保障体系

  1.政府出台鼓励高校参与乡村人才培养的政策

  “想回来源自于对家乡发展的憧憬、期待和信任,回得来则取决于返乡人员能否在农村生产运营中找到发挥自我优势特质的平台与条件。”[5]政府要加大对高校乡村人才培养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学生报考涉农专业和乡村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同时,增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奖学金”类别,对学习成绩优秀、有志于投身乡村建设的学生给予奖励;设立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涉农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给予高校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开展乡村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2.完善高校毕业生回流乡村的激励政策

  关注和提高回流乡村高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是吸引高校毕业生毕业返乡的重要举措。同时,需要政府和乡村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给予毕业返乡大学生与城市相当的薪资待遇,并提供住房、交通等补贴福利,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尤其对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乡村输送人才、助力乡村发展的重任。高校除了在专业设置等方面发力之外,学校也应当在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上发力,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成渝地区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围绕乡村产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乡村的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高校乡村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乡村人才回流的良好环境。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有效促进乡村人才回流,为成渝地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让乡村成为人才汇聚、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宦梅丽,武舜臣.乡村旅游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吗?——来自304个村庄的证据[J].社会科学家,2024(04):78-85.

  [2]易智敏.激活人才双向流动赋能乡村振兴:农业院校财审人才培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17):291-296.

  [3]聂钰婷,钟宇霖.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回流的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24,40(03):63-68.

  [4]许清帅.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北地区乡村人才回流路径探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4.

  [5]李帆,曹阳.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共同体建设与人才回流吸收[J].农业经济,2024(06):125-127.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渝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成渝地区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项目编号:CYJXF23017);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JWSZ23-12)的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莹珠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