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联动 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商专业为例,提出了校县联动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共建农产品电商实践基地等培养高职农村电商人才的路径,以期构建良好的农村电商生态圈,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的适配电商人才。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县域经济资源禀赋优势和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效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国家连续两年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柳州市是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电子商务专业聚焦乡村特色产业,构建政校企研协同的产教融合体系,校企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共建基地,大力推进师资、研究成果的共建共享,提升学校近农知农的教师团队水平,培养懂农爱农的电商人才队伍,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现状
2024年商务部等9个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是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的电商技能培训,引入外部师资定期到乡村指导和教学,强化培训、实习就业的衔接。另据商务部《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农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助推了农民创业就业和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农村电商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进一步加大。《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我国电商行业总灵活就业人数达到了8000万,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电商直播等技能型人才缺口依然较大,预计达到了1500万。柳州市近年来由于螺蛳粉电商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电商企业和直播达人,电子商务逐渐应用到融安金桔、三江茶等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企业对电商直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产教融合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村企业规模小,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农村企业多属于家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往往面临着资源有限、技术落后和人才短缺等问题,虽对高技能人才有需求,但企业个体与学校合作推进“七共同”培养人才的意愿不高。同时由于企业自身实力有限,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也常常面临对接不畅、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在教学投入、实训室共建等方面企业的投入意愿也较弱。
2.高职院校与农村企业间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弱
高职院校与农村企业推行产教融合的机制缺乏系统设计,无法与单一企业构建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一是造成双方合作过程中对接的随机性、偶发性、被动性较强;二是未考虑农村企业资源相对弱、需求差距大、地域较分散的特点。因此,双方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无法做到深度融合,校企双向信息沟通、双向赋能成效差。
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与农村电商岗位需求适用性差
农村产业具有资源禀赋差异大,人才复合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而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及商务知识类的通用类教材,有关农村的教学资源较少,同时,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及具体产业的教师数量不足。而对当地农产品特性、农业经济、文化和农产品消费心理的深入理解是农村电子商务知识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却往往在现有课程中无法体现,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当地农业企业时难以融入。
4.熟悉农产品营销的“双师型”教师缺乏
农产品电商营销团队需要全面了解所销售农产品的品质特征及独特的文化特性,同时对使用的电商平台的推流规则、平台规则有充分地掌握。一方面,学校的专任教师营销理论知识虽全面扎实,但对电商平台的运营规则没有适时地跟进了解,同时对特定农产品的产品特性不够熟悉。另一方面,企业导师虽熟悉主流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的操作界面和流程,对产品属性了解全面,但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方法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将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5.农村就业环境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契合度低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环境、薪资待遇及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在就业期望与农村就业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契合。一方面,毕业生往往期望进入大城市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作,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有不少留乡劳动力无法胜任企业相关工作。这种人才引留难的现状,不仅加剧了农村企业人才的短缺,也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6.农村“双创”人才普遍缺乏
农村电商团队由于规模小,往往需要从业者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及较高的综合素养。懂信息技术、电商企业经营管理、品牌推广和了解市场行业培育规律的人才急缺,这反映了农村电商“双创”人才的普遍匮乏的问题[1]。作为营销人才,除对商品要有足够的认识,具备娴熟的技能外,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农产品电商经营全产业链的全局观。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的路径
校县联动搭平台
基于农村企业规模小,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应联合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柳州市下辖县政府、农产品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构建政校行企研多方合作平台。平台通过政校顶层沟通设计、行校统筹推进、校企人才共育,形成紧密的产教联动机制。学校电商专业采取多项措施与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共育农村电商人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学校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探索建设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三江)乡村振兴学院,实现县委、县政府、学校三方定期对话、产业资源整合、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并联合承接柳州市人才小高地项目,聘请国内外研究专家担任“柳州市双百人才”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成立柳州茶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推进校行企在现代农业人才培训项目上的深度合作,促进茶产业营销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推进“电商新农人”“青茶班”等专项人才培训班,通过校行企研的共同培育,为产业输送高技能电商人才。通过整合学校与县政府、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的资源,明确乡村振兴中各职能部门、企业单位的责任分工,探索优化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分工合作的产教融合联合体,针对性地解决了农村企业因自身实力小而不愿投入,学校因对接的农村企业多,精力过于分散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问题。
产教融合建设基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各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标产业发展前沿,政校企研共建,以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实践中心[2]。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可以结合柳州市北部山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在校内建设数智农商产教融合实践基地,遴选引进三江茶、融安金桔、柳州螺蛳粉等具有地理标识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基地,匹配合适的师生团队开展电商营销,并将实践基地项目运营的学时数纳入第二课堂的素养分。师生通过基地实践,一是能及时掌握电商平台的运行规则,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场景与电商实际营商环境一致;二是通过真实项目的运行,师生能触达消费者,及时总结产品及客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产品及服务,也能在开发社会培训类教学内容时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三是真岗实训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表达能力、行为规范及解决实际困难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育了“三农”情怀。
科教融汇构体系
农村电商销售的产品往往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及衍生品,由于受各地气温、降雨量、地貌等生态环境及区域文化的影响,各地农村往往会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及品质特色的农业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具有地域依赖性[3],如柳州市北部山区的三江茶、融水古树茶都是地理标志产品,但由于加工茶叶的种质资源及饮茶习俗的不同,导致成品茶品质及口感差异很大。在电商营销的过程中,从业人员需要很好地学习和理解茶叶的品质、茶叶冲泡的方法、包装储藏的要求等知识点。因此,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可以通过柳州茶产业学院,与当地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组织开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利用等全产业链的调查研究,探索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技术薄弱、资源配置无序、机制建设不力、项目管理无效等问题。以科学研究中的真实项目编写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实现科研促教学,将科学研究产生的优质“在地化”资源有效融入教育教学。
内培外引强师资
在推进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两个途径,优化专业师资结构。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校内教师走进企业、走入项目。学校从校企合作企业中遴选出一批掌握前沿专业技术、员工整体素质较高、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作为企业实践流动站,每年派遣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跟岗实践,或将企业的生产环节引进学校,把教师进入企业跟岗实践作为教师绩效等级评定的指标,推进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另一方面,通过“筑巢引凤建设”工程,形成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产业导师聘任、能工巧匠进校园等多形式聘用兼职教师。电子商务专业积极申报“柳州市双百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充实专业科研力量。聘请行业龙头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织学生开展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双11大促”客户服务、新客户增长管理等实训,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开展能工巧匠进校园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知农、近农、爱农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训育并举育人才
农村电商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现代农业加快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商贸人才需要具备现代农业学科知识和电商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而农村就业环境相对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因此,需要从学校专业培养及社会培训两方面着手来抓。一是学校应积极与柳州市下辖县及行业协会合作,强化电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系列化的课程开发,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将课程送到村寨课堂及田间地头,快速提升农民电商基本知识与技能,确保农业企业使用电商、短视频等新兴营销手段,及时提升新农人的职业素养与技术能力。二是依托学校“开放大学”的办学功能,积极向农村退伍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学历教育,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农闲时入校就读,农忙时返乡开展实践,培养一批农村“留得住”的中坚力量。三是强化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卓越农匠”培育工程,通过承接柳州市工会、市人社与劳动保障局等单位的技能人才培训,集中强化训练。四是加强新农科、新商科交叉型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柳州茶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加快培养校内专业学生扎实的农业学科知识及前沿的电商技能。
“双创”教育提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电商运营技术及营销技巧,也需要具备营销过程中适宜的待人接物的言行素养。而“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商科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创新主要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业主要指创业者把握市场机会、整合资源,创建新企业或优化内部管理的过程。学校积极推进专创融合,建设“数智农商”电商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积极引进本地农业企业共建螺蛳粉、茶叶等直播间。同时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学校将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融入实践中心,推进学生项目的孵化落地,加强电子商务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融合共建项目的能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通过基地的训练,能全过程参与产品的营销、服务,并能与设计、物流、智能制造类专业的学生研究探讨,在包装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线优化等全产业链积极思考,推进项目的竞争力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双创大赛及电商直播等专业技能赛事上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会技术、懂产品、善营销的新商科人才要求。
发展农村电商,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抓手,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商专业为例,在产教融合平台、实践基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社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期构建协同、创新、高效的农村电商生态圈,培育高素质的农村电商人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吴加权,陈红娟,胡永盛.关于高职院校培养农村电商“双创”人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2):53-58.
[2]李祥杰,柴方艳,姜威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5):116-120.
[3]李耀东.农产品区域品牌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2021(09):97-102.
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市域产教联合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XGZJG2023B202)。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