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核心思路分析
摘要: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前往大城市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一趋势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攀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凸显,成为亟待关注的社会现象。基于当今的社会环境,深入挖掘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并采取对应的举措,不仅能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还将助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和应用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进入新时代以来,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多数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空心化”以及“空巢化”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已经成为“老人村”。这部分留守老人在家庭、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舒缓,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尽管多数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敬老院等设施,但是与城市相比,当地的乡镇政府部门往往需要管理多个行政村甚至更多的自然村,这部分村庄离乡镇较远,导致仍有一部分老年人无法获得良好的心理治疗服务。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需增强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针对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对应措施,全方位保护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使更多的老年人群体能够安享晚年。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外流。随着年龄逐步增长、健康状况下降,农村老年人往往难以适应城镇地区的生活环境,加之,农村地区老年人往往有着特定的生活习惯以及固定的关系网络,因此,其更倾向于留在原有居住地[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留守老人普遍面临诸多心理问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快递网络、远程医疗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智能化服务、适老化进程滞后,加剧了留守老人的数字鸿沟。大多数农村留守老年人不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这就使其无法熟练进行网络购物与手机支付功能,这部分老年人无法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加之他们长年独居生活,因而直接加大了他们心理方面的患病概率。根据实际的工作状况以及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孤独、焦虑、抑郁、空虚等,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不愿交流、脾气暴躁等,直接威胁到其身心健康。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子女缺位带来的孤独感
子女缺位带来的孤独感是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地区,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会选择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老年人与其子女必须长期分离。只有在节假日,如春节、国庆节等,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才有时间回家探望老人,并在假期结束后返回城市。还有一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在节假日也不会回家,导致农村留守老人产生孤独感。在心理以及生理因素的作用下,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接触外界环境,也没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降低了其生活幸福感。因此,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无法通过家庭获得良好的精神寄托,使其心理负担加重[2]。
家庭分工压力过大
受到自身能力以及经济要素的影响,多数农村青壮年在外出务工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子女留在老家,并由留守老人照看,目的在于缓解自身生存压力。但是在照顾儿童的过程中,留守老人的体力和精神等方面的负担也会加大,且不利于儿童的长期发展。在财力负担方面,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大多数来源于子女的务工收入,这些收入只能维持自身生活,并不能完全满足照顾后代的需求,进而使其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在学业负担方面,部分留守老人的受教育程度过低,文化水平不足,无法独自进行孙辈的学业辅导,也难以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因而容易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体力负担方面,随着农村留守老人身体机能的不断衰退,老人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如跟不上孩子的脚步、无法理解孩子的表达等,进一步增大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心理与精力负担。
身体健康不佳
很多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因为长期劳作等原因,在其年龄增长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不仅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多种负面情绪,这也是留守老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与城镇地区对比,农村的医疗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满足留守老人的治疗需求。在疾病因素影响下,老人的经济压力以及健康压力也会增加,且自身的收入无法满足日常医疗和生活需求。由于不愿意成为儿女的负担,导致自身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部分老年人为了避免打扰子女,在患有疾病之后不会及时告知子女,并伴随一系列的消极想法,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3]。
经济收入水平过低
随着留守老人年龄的增长,自身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收入水平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不具备较高的经济收入水平,农村留守老人同样会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也没有退休金和固定收入,所以较为依赖子女的经济支持。然而,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在城镇生活中,同样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随时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状态受限于精力限制。在这一状况下,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加大子女代际支持力度
政府应建立“政策引导+文化培育+技术赋能”“三位一体”的代际支持体系。在文化宣传层面,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发挥宣传职能,持续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大子女代际支持力度。在宣传过程中,可以采用公益广告、宣传海报等形式,逐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在外务工的青壮年群体意识到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除传统公益广告外,还可联合短视频平台开展“银发关怀挑战赛”,通过年轻用户上传亲子互动视频(如教父母使用智能设备、远程烹饪教学等),对优质内容给予流量扶持,形成“百万青年关爱留守父母”的传播效应。在承担赡养义务责任以及缓解留守老人在经济上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与留守老人的日常交流,为老人提供充足的情感慰藉。对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下无法与农村留守老人居住的子女,如结婚、工作等,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彼此间的联系。为此,政府应积极搭建代际沟通技术平台,开发适老化亲情互动App,设置一键视频、语音日记共享、用药提醒同步等功能模块。开展“银发体验日”活动,组织子女佩戴老年模拟装置(体验视力模糊、关节受限等生理状态),使子女能够更好地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与生活需求,做到在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孤独情绪的同时,有效规避各类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家庭关怀解决一系列心理问题[4]。
缓解家庭分工压力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需要承担过多家庭分工的问题,应尽可能缓解其家庭分工压力,使农村留守老人能够安享天伦之乐。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并在乡镇建立“留守家庭服务中心”,整合医疗、家政、心理等资源形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应引导老人建立积极的养老观念,通过农村现有设施组建戏曲队、棋牌俱乐部等文体社团,同时推广简化版太极拳、健身操等适老化运动,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身心调节。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老人,可引入专业社工开展个案辅导,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社会福利机构可联合高校志愿者团队开展“银发守护行动”,定期入户进行卫生清洁、采购生活用品、健康监测等服务,并建立“一人一档”动态需求跟踪系统,针对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等个性化帮扶;可以面向农村留守老人开展专门的技能培训活动,如农业技术、生活技能等,使农村留守老人能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实现科学生产。此外,子女尽可能减少农村留守老人照顾下一代的负担,多给留守老人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
关注身心健康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给予社会支持的方式解决老人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帮扶氛围,让老人能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一方面,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与缺乏充足的关心与陪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人的不良心理。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专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帮扶活动,如开展热线交流、入户访谈等。鼓励村民成立5户一组的邻里互助小组,每月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集体生日会等暖心活动。对于部分心理问题严重的老人,要及时进行个案干预,采取系统化的心理疏导措施,让留守老人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并在社会支持下逐渐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提供体检和义诊支持。体弱多病与抑郁情绪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因为担心经济压力,不愿意定期到医院参与体检,在出现病痛后存在能撑就撑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社会组织机构要加大和基层医院的合作力度,面向农村留守老人开展免费体检与免费诊断等多种医疗服务活动,及时发现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并进行处理。建议乡镇卫生院每周安排两天心理专家坐诊,组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员定期上门走访。这样才能对留守老人的身体状态起到良好的干预和指导效果,将身体因素诱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降到最低,切实消除留守老人在心理与生理等多层面的困扰,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5]。
保障经济稳定
为切实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经济的稳定,从而保障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并缓解其经济压力。增强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结合当地的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提供一系列保障,如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金数额、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发放特殊补贴等,不断降低其经济负担。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引导更多的农村留守老人参保,进一步扩大参保的覆盖面。在服务保障方面,可在县、乡、村三级设立老龄事务服务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开发集医疗预约、补贴申领、紧急求助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并为留守老人免费发放具有定位和心率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实现全天候安全守护。对于能够参与劳动工作的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政府部门则需要构建专门的就业服务站点,定期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就业信息,并加强就业安置服务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村留守老人在居住区域内就能够就业,真正实现良性循环。此外,结合乡村特色开发适老化就业岗位,如设立传统竹编、刺绣工坊,开设农产品质量监督岗,招募熟悉村史的老人担任文化导览员,让健康老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
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对其所在的家庭造成负面影响,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重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留守老人的内心世界,根据实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构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现代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媛媛.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剖析[J].新农民,2024(24):34-36.
[2]王星辉.山西省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研究—以H县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3.
[3]曾建平.农村留守老人长期抑郁情绪缓解的个案工作研究[D].吉安:井冈山大学,2023.
[4]张绍波,肖遥,付伟,等.贫困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心理需求现状的实证分析——以齐齐哈尔市国家级贫困县某村为例[J].理论观察,2020(09):75-79.
[5]武亚晓.浅谈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J].心理月刊,2020,15(12):22-23.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