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柳州茶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时间:2025-05-22 10:36:45来源: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文字:康日晖

  摘要:茶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农业种植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柳州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公共品牌产品标准建设及提升品牌的推介力度、推进品种选育及本地茶文化挖掘、加快标准化绿色高效生态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创新产业人才培育模式等对策,以推进柳州市茶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等举措,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318.1万吨,茶叶总产值3 180.68亿元,其中内销总量239.75万吨,内销单价为141.62元/公斤。我国南方因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而广泛种植茶树,茶叶已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金叶子”。但茶产业作为传统农业产业,茶园管理落后、加工设施简陋、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手段单一、三产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仍是我国各产茶区的共性问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从现有研究分析来看,茶产业发展聚焦品种资源选育、产品标准化建设、公共品牌建设及新业态营销等方面开展研究的成果比较多。如何结合茶产业发展实际,探寻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建设道路,对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柳州茶产业发展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现状

  近年来,柳州市政府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推进糖料蔗、水果、茶叶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柳州市茶园主要分布于下辖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等地。截至2022年底,柳州市全市茶园面积达1.75万公顷。茶园主要集中在柳州市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其中,三江县种植面积为1.44万公顷,超过全市茶园面积的八成。为了更好地了解柳州茶产业发展态势,根据柳州市统计局数据,选取柳州市及下辖的茶叶主产区三江县茶叶产量、产值等数据,编制了柳州市及辖区三江县2018—2022年茶叶产量及产值情况表。

表1 柳州市及辖区三江县2018—2022年茶叶产量及产值(单位:吨、万元)

  通过表1可知,2022年,柳州市干茶产量20 164吨,干茶产值193 986万元,五年内增长分别为35.7%、24.0%,茶叶产量与产值稳步上升,说明柳州市茶叶经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三江县茶叶产量约占全市总产量的93.3%,产值约占96.7%,这与三江县山区地貌及已形成的茶叶品牌优势有关。从数据可见,三江县茶产业是柳州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打造好三江县茶区域品牌对于柳州市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从茶类结构来看,在2022年柳州市的茶类中,红茶、绿茶生产总量占总产量的53.5%、46.0%,其他茶类产量较少,为少量白茶、黑茶类产品,这是由于柳州属于华南茶区,受光照及气候影响,柳州茶更适宜红茶、早春名优绿茶加工。因此,柳州茶定位为全国的红茶优势产区,三江县打造绿茶品牌“三江早春茶”在茶叶生产中已形成规模效应。

存在的问题

  1.品牌知名度低,品牌效益不凸显

  从表1分析,2018—2022年间柳州市茶叶产量和产值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茶叶单价变化不大,前四年基本维持在105元/公斤左右,2022年由于产量提升及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单价下降至96元/公斤。结合近年来人力成本上涨及通货膨胀等因素,柳州市干茶利润基本没有增长,可见柳州茶在品牌建设上成效不显著。近年来,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也重视区域品牌的建设,形成了“柳茶”“融水古树茶”“三江早春茶”等地域公共品牌,近十年来也从市级层面打造过“柳韵春晓”“三江春”“三江早春茶”等公共品牌,但每一个品牌的持续宣传时间不长,品牌宣传的聚焦度不高且强度不够,导致消费者对品牌无法形成持续的强化认识。另外,大多数企业处于初创期,当前重心仍放在产业前端的种植、生产环节,产业后端的销售环节投入的资源不够,长期以来产品多以毛茶形式销售给外地茶商,弱化了企业品牌的建设。

  2.产品特色不突出,感官辨识度低

  茶叶属于一种嗜好性饮品,其产品品质特色受原料品种及加工工艺的影响。柳州茶树良种种植率高,但超过90%的品种从外地引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群体种种植面积只占茶园总面积的8.4%。从外地引进的品种中,福云6号、乌牛早、福鼎大毫等品种均是我国各茶区种植面积较广、产量较大的品种。另外,柳州茶的茶类构成长期以生产红茶、绿茶为主,其他茶类占比较小,生产工艺受福建、江浙等外地客商影响。因此,茶叶品种资源及加工工艺均与其他产茶大省差异不大。茶产品品质主要体现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五个方面,其中又以外形、滋味、香气为主要审评依据。而柳州茶在茶树品种及加工工艺上均未形成自身的特色,感官辨识度不高导致消费者难以识别。

  3.基础建设落后,生产管理难以保障

  茶产业基础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茶园基地管理及厂房建设两个方面。在茶园基地管理上,柳州茶区地形主要为山地地貌,坡度较大,80%以上的茶园不能通车,肥料运送仍需人力搬运,制约了有机肥在山区的推广;茶园蓄水输水设施不完善,当地降雨量虽充沛,但存在较长时间的伏旱,秋冬季茶园灌溉无法保障;病虫害管控难度大,当地政府虽大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但由于茶园为农户分散经营,无法协同开展防控治理,导致病虫害难以控制。在厂房建设上,一方面,柳州市北部山区山林陡峭,平地较少,民居且为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可见厂房用地特别紧张;另一方面,由于输电距离较远,偏远茶区的供电设施不稳定,或由于降雨、山体滑坡等原因常常导致电网中断,使得偏远乡镇春夏季节频繁遭遇临时停电,进而导致生产中断,出现茶叶发酵过重等问题。

  4.行业龙头企业缺乏,品质难以保证

  目前,柳州市茶叶加工企业(含专业合作社)共有约40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8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仅有5家。面对1.75万公顷的茶园面积,行业龙头企业辐射能力有限,企业的示范带动、市场开拓影响力较弱,融资和风控能力缺乏。生产企业对上游农户的原料品质掌控能力较弱,导致茶园种植与茶叶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脱钩,茶农只管种植、采摘,将茶叶转卖给小型加工作坊,茶农的利益全部体现在采摘茶叶的数量上,因此,不少茶农在种植过程中依赖化学肥料与农药的施放,导致茶叶品质不高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多数作坊式加工厂以外地客商代加工生产为主,产品品质不稳定,易出现成品茶含水量超标等问题。

  5.产业人才匮乏,制约产业快速发展

  茶产业链人才匮乏,柳州市全市从事茶叶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产业基础技术只能依靠短期培训及茶农自身经验积累,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难于下沉田间地头。茶叶生产品控管理、拼配工艺等高层次技术人员在企业中几乎没有。茶叶营销新业态所需的包装设计、电商营销等人才更是急缺,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当地多数中小微茶企负责人要负责原料采购、加工生产、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管理,加之其文化水平不高,企业不能形成中长期发展目标,企业品牌发展缓慢,部分企业也试图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结构,招聘相关专业优质人才,但由于企业所处县域偏僻,出现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等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柳州茶产业发展策略

推进公共品牌产品标准建设,突出品牌的地域优势

  柳州市地处华南茶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茶区平均气温在18.1℃~19.4℃,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因此,柳州茶有春茶发芽早、全年开采期长等优势。另外,由于光照强度及年积温高,茶叶的内含成分丰富。因此,名优绿茶及夏秋茶加工可围绕“早春”优势及优质红茶产区等关键词打造。从当前我国茶叶消费结构来看,绿茶、红茶仍是我国主要消费的品类。柳州茶2月中旬即可开采上市,比全国优势绿茶产区提早上市15天到20天,柳州红茶水浸出物高,“红浓醇”的品质特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围绕“早春”优势及优质红茶产品特色,一是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宣传上突出产品的感官差异性及“早春”等特色。二是建立公共品牌的产品标准及品牌的准入制度,严格定义公共品牌的产品感官特性,便于消费者的辨识。

推进本地品种资源选育及特色茶文化挖掘,

提高产品辨识度

  种质资源差异性是茶叶品质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柳州群体种资源丰富,在历史上也形成了高露茶、加雷茶、牙己茶、北照茶等地方名茶。政府及科研院所要加大群体种优质资源的选育,逐步培育与推广具有柳州独特品质的良种资源。另外,茶叶是一种赋予高文化附加值的农产品,柳州饮茶历史悠久,其中,打油茶是柳州北部山区少数民族祖辈传承的一种独特饮茶文化。传统的打油茶茶叶加工采用群体种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烘干、蒸压成型等工艺组成,属于黑茶加工工艺。打油茶在柳州民族地区广泛饮食,有祛湿保健、健胃消食等功效。系统挖掘柳州本地茶文化,有利于丰富柳州茶类的研发,形成产品的本地文化属性。

加大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快标准化绿色生态基地建设

  柳州北部多山地,茶树依山而种,坡度较大,在茶园肥水管理及采摘环节中,劳动力需求特别大。一是进一步整合政府专项资金,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加强茶园路网、水池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肥料、生物农药等生产农资投入简便化、省力化,进一步提高茶农使用有机肥及绿色生物农资的积极性。二是加大除草机、耕作机、修剪机、采收机等丘陵山区茶园适宜机械的农机补贴与技术推广力度,简化补贴程序,提高茶园全程机械化的应用率和覆盖面。三是组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服务队,大力推进实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管护,深入推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和GAP管理体系认证。四是加强对山区茶叶生产的扶持,在标准化厂房建设用地、电路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或者加强茶叶鲜叶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山区茶鲜叶能及时、稳定加工。

加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品种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一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合作,在新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转化及产业链延伸应用等方面创新发展。二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产品,不断丰富形成以早春绿茶、工夫红茶为主、白茶、黑茶为辅的产品结构。三是以发挥机械化缓解劳动力紧缺为导向,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茶文化,准确把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和现代茶饮的特色,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侗茶”黑茶文创产品。四是推进龙头企业与茶农合作社协同发展,形成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生产及公共品牌授权等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推动马湾茶场等示范基地与本地5A级景区的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产业人才培育模式,加强产业链专业人才培育

  柳州市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紧密联系区域产业布局,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目前,柳州开设有茶类专业课程或建有茶产业研究机构的职业院校有4所,依托柳州市高校和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面向基层农民技术和就业需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结合,开展茶学科学历教育。一是针对全日制大学生不愿回乡工作等现状,可在职业院校开设涉茶类专业,针对农民工、农村退伍军人开展服务茶产业链所需岗位能力培养的学历教育。二是政校行企联合成立茶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协同开展“茶艺师”“评茶员”“农村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高技能技术人才和基层农民的系统培育,不断扩大技能人才数量,提高质量,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三是落实国家大国工匠、农业农村部“头雁”工程等培育目标,采用培训加技能竞赛等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带头人的培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要支撑,茶产业作为柳州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收入。作为一个茶产业后发展区域,柳州市在茶园面积及干茶总产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品牌知名度低、产品特色不明显、生产基础落后、行业龙头缺乏、产业人才无法支撑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亟须在政府引导下,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的联动,确保基地生产安全及产品品质。同时,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培养懂科技、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农人”,挖掘地方茶文化,推进产业科技提升,在品种选育、加工工艺优化等方面提升质量及产品辨识度,为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新质生产力。

  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柳州群体种茶树资源黑茶试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KY1478)。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