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员如何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创新
摘要:目前,我国关于“产才匹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才匹配”研究较少。文章以丹东草莓产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产才匹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运用胜任力模型,可以分析丹东草莓产业和“全国最美农业技术员”——于维盛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才造就产业还是产业造就人才。“产才匹配”是“三链融合”的关键环节,探讨“三链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注重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链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助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者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产业振兴。“产才匹配”作为“三链融合”的关键部分,其能够优化人才素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本文以丹东草莓产业为研究对象,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三链融合”如何推动丹东草莓产业升级;“产才匹配”在“三链融合”中发挥何种作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于维盛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三链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丹东草莓产业发展史
据《中国草莓第一县——东港市草莓产业发展史》记载,“东港草莓”栽培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1924年,由东港市夏家村的李万春从日本引进草莓品种。之后,丹东地区的草莓种植已初具规模,李万春家种植的草莓面积已达100亩(约6.67公顷),吸引当地百姓纷纷效仿。1974年,于维盛建成了丹东地区第一个草莓温室大棚,并在1978年成功试验蜜蜂授粉技术。1999年,丹东地区引入红颜草莓并开始大面积推广。2009年,丹东市草莓生产面积已达11万亩(约73.33平方千米),成为中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2014年,电商销售在丹东草莓产业中兴起,电商企业开始线上销售草莓。2017年9月,“丹东草莓”被批准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近年来,丹东草莓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形成全产业链,种植面积达20.1万余亩(约134平方千米),年产量超30万吨,区域品牌价值突破300亿元。同时,草莓产业还带动了当地运输、包装、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见图1)。
图1 丹东草莓产业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丹东草莓产业创新链的扩展历程
品种创新
1924年,丹东市引进鸡心草莓,开启了丹东市种植草莓的先河。1976年,章姬品种引进丹东。1999年,丹东市引进红颜草莓,当地草莓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丹东市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和实践探索,于2023年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丹东1号、丹东2号、丹东3号三个品种,实现了早、中、晚熟品种梯次布局,有效延长了鲜果供应周期。2024年,淡雪、初恋等品种在丹东市培育完成,奠定了丹东草莓品种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种植技术创新
2008年,丹东市研发了低温冷藏促早栽培技术,促使草莓提前生长、提前结果。2014年,丹东市研发的草莓后墙立体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大棚空间,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较高产出。2018年,丹东市顺应当前绿色农业发展趋势,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在保证草莓质量安全的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2021年,丹东市草莓在标准化种植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和精确调控草莓生长环境。农户通过传感器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及时了解草莓生长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营销模式创新
2014年,丹东市兴起电商平台销售模式,丹东草莓可以更便捷地到达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2019年,丹东市引入直播带货模式,使丹东草莓的产品销量进一步提升。2022年,丹东市整合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资源,开展全媒体宣传,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美誉度。2023年,丹东市举办草莓文化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体验草莓文化的平台,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024年,丰选联盟与丹东草莓深度联动,将“丹东草莓”区域品牌推向规范化、示范化、产业化升级。
物流创新
2016年,丹东草莓建成了全程温控保冷处理中心。预冷加工可使草莓果实的温度迅速降低,延长草莓保鲜期。2021年,丹东草莓的物流使用“物联网+物流无人机”运输,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和精度。2024年,丹东低空经济和无人机载运能力的提升,以及多式联运的开展,使物流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多式联运根据草莓的运输距离、时间要求等因素,将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整合起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草莓产品的流通效率。
政策创新
助力丹东草莓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当地政府颁布了“鸭绿江英才计划”等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建立了务实精准、高效管用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竞争优势,为建设丹东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人才智力支撑。当地政府还建立了“乡村可持续创新示范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人才中心”等产业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丹东草莓产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为丹东草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人才链以全国最美农业技术员于维盛为例
于维盛在丹东草莓产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成为“最美乡村技术员”典型代表。本文将于维盛的行为解析成三个角色,运用胜任力模型剖析于维盛的角色行为,对于理解乡村技术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科普工作者
于维盛在规划教学内容之时,全面考量了果农的实际需求与接受水平,从基础的种植知识开始,逐渐导入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理念。在各村开展讲座时,他结合实际案例予以剖析,使果农能更为直观地领会技术要点。在阐释施肥技巧时,他会对照不同施肥方式下草莓的生长状况,让果农深切体悟到科学施肥的重要性。在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过程中,他亲身示范操作流程,手把手地教导果农怎样正确运用农具、如何实施科学的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
顾问
1.变化适应能力
在大雪、寒流等恶劣天气面前,于维盛根据天气变化,能够很快做出反应,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大雪来临之前,他会进行加固草莓大棚、增加保温设施、提高大棚保温性能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寒流过后,他会进行草莓植株受冻情况的检查,并针对不同程度的冻害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将受冻的叶片和果实清除,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恢复生长。果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其他突发问题,如打错药、用错肥料等,于维盛还可以很快对解决方案进行调整,帮助果农减少损失。
2.爱岗敬业能力
于维盛从事草莓种植相关工作五十多年,即便退休后,依然心系果农,积极投身草莓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指导工作。于维盛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到17个村屯进行巡回讲学,不厌其烦地深入田间地头为果农排忧解难。他一直把果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果农有困难,他都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让于维盛赢得了果农群众的广泛好评和尊敬,也为他发挥顾问作用提供了动力支撑。
研发者
1.研究创新能力
于维盛在肥料、药物及种植新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在成功推广蜜蜂授粉技术的同时,也为草莓种植技术的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草莓授粉的效率和果实品质。他还在自家的院子里进行肥料、药物及技术的实验,并对新型产品及方法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在肥料实验中,于维盛通过对不同品牌、不同配方的肥料进行对比试验,观察肥料对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严密实验设计和资料监视,寻找更适合丹东草莓生长的肥料。
2.信息搜集能力
于维盛极为注重信息搜集,持续增进自身研发之力,给果农提供更优服务。他同沈阳农业大学及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保持紧密联系,踊跃投身学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内外草莓种植范畴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动态及市场信息。于维盛借由网络、学术期刊、行业会议等诸多渠道,广泛搜罗有关草莓种植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整理、分析及筛选,将具有价值的信息运用至自身研发工作以及对果农的指导之中。
3.社会公关能力
于维盛在推广研发成果时也彰显出一定的社会公关能力。他与企业及科研机构展开协作,引入荷兰兰登集团、德生生物等先进的肥料与技术产品,并将这些产品的优势及使用方法宣传给果农。他还凭借自身在当地的影响力与信誉,组织果农实施交流学习,让果农对这些产品亲身感受效果,进而将这些产品广泛运用于当地。于维盛在同各方的合作与推广进程中,为研发成果的转化及应用营造了有利条件,构建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链是“三链融合”的初始环节[1]。从品种引入到大面积推广,从形成产业到产业升级,丹东草莓产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全产业链。不仅如此,丹东草莓产业还带动了当地运输、包装、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创新链的本质是产业链的不断创新,有创新,产业才能行得通[2]。从李万春引进日本品种,到于维盛试验蜜蜂授粉技术、推广温室大棚反季节种植,再到引入荷兰兰登集团缓释肥与德生生物土壤改良技术,创新始终是产业升级的引擎。于维盛通过田间实验和高校合作,形成“问题导向—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的闭环创新生态。
产业的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推动,于维盛等农技人才是丹东草莓产业得以崛起的关键要素。于维盛成功构建起了“专家—技术骨干—普通农户”的人才培养梯队。与此同时,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大潮蓬勃兴起,其凭借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崭新技能,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商业模式实现深度融合。丹东草莓产业的高收益吸引着年轻人才踊跃投身于草莓产业。人才链条的“传帮带”与“引育留”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见图2)。
图2 三链融合(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丹东草莓产业的发展路径。通过对丹东草莓的产业链、创新链以及人才链进行分析,阐明了“三链融合”对于地方特色产业具有关键作用。此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才的加入,形成了人才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3]。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注重“产才匹配”与“三链融合”的协同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柏振忠.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需求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蒋军成,陈显友.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人才成长的“五链”融合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03):45-51.
[3]于海波,高磊,杨牧川,等.“四链”融合背景下的产业—人才匹配理论框架及实践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4(02):66-74.
第十九届学生科研课题“农业技术员如何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基于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于维盛的案例研究”(2024112523575031)。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