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麻章区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5-05-06 10:32:44来源: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文字:尹太 陈晶莹 郭琼玉

  摘要:麻章区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资金短缺、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文旅”产业融合不深等困难和挑战。为此,文章建议从完善乡村振兴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优结构大规模亮品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和深化“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推动麻章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党中央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刻洞见和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章系统总结麻章区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取得的成效,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全面推进麻章区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对推动麻章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麻章区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1]。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麻章区立足自身特色农业农村资源,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打造“一村一品”壮大特色农业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农村电商产业园,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粤西数谷”数据产业园、湖光科技创新产业园、智慧乡村建设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构建了“园区经济+文旅经济+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给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见下表)。

表1 2017-2023年麻章区农业总产值(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于湛江市麻章区人民政府统计年鉴)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成果显著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2]。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麻章区高度注重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实施了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项目和植树造林工作,恢复和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了村容村貌整治,实现了村庄的绿化美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所有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显著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了“湖光乡韵”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了村庄风貌提升和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培育生态旅游,推动了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打造了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开展了“美丽庭院”建设活动,引导广大农户参与共建美丽环境。当前,全区美丽宜居村庄比例达到了70.2%,示范带村庄100%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建立

  乡村治理的质量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农村地区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3]。近几年来,麻章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实施“头雁工程”和党员先锋工程,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立村规民约的备案审查制度,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治;扎实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持续开展“平安夜访+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加强人民调解体制机制建设,以法律牵引乡村治理;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以道德文化浸润乡村治理;加快“大数据+基层乡村治理”的智慧乡村建设,以智慧支撑乡村治理。

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和落脚点[4]。近几年来,麻章区厚植文明乡风,打造宜居宜业乡村,麻章镇云头下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绿美宜居村庄,麻章镇厚礼北村、云头下村和太平镇甘园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麻章区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引导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城家外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现在,麻章区已创建全国“五好家庭”1户、省文明家庭1户、广东省美丽庭院2户、最美家庭3户、市文明家庭4户;各镇共评选星级文明户2535户;麻章区推荐获评“广东好人”9人、“湛江道德模范”2人、“湛江好人”15人,区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达96.7%。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富裕涉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落脚点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5]。近年来,在各项战略政策的支持下,麻章区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盘活当地资源,推动乡村农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逐年增长。麻章区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 981元、24 613元、30 398元,每年增长率分别为增长11.5%、增长6.1%、增长5.7%。此外,麻章区逐年提高城乡低保、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补助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从2021年每月551元提高到2024年每月592元,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麻章区的农民生活富裕水平逐年提升,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麻章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麻章区乡村振兴虽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其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困境与挑战。

资金短缺的挑战

  资金是乡村振兴的血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麻章区通过政策支持、土地流转、项目引进、社会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但乡村振兴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是制约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融资渠道狭窄是制约乡村振兴资金供给的重要因素。传统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村项目的贷款条件较为严格,而新型融资方式如社会资本引入、股权融资等尚未在麻章区形成规模,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状况。资金短缺使得一些乡村振兴项目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

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挑战

  麻章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产业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难以使乡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体系;产业链短、产品加工不深、品牌营销力度不强,制约产品附加值提升,削弱产品市场竞争力。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壮大实业规模,实现产业专业化、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是麻章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科技人才供应不足的挑战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在于人才振兴[6]。农业科技研发、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农产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安全关和质量把关都取决于农业科技人才。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麻章区乡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严重。青年劳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他们的流失不仅导致乡村劳动力短缺,还使得乡村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创新力。再者,由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

“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挑战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7]。“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现在麻章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挖掘和整合乡村“农文旅”资源,持续增强“农文旅”融合,突出“鲜美麻章”“农文旅”品牌特色,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业体验、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等多元化乡村新业态,提升“农文旅”产业的吸引力,增强乡村振兴内在动力,是未来麻章区乡村振兴必须写好的文章。

麻章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对策与建议

完善乡村振兴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一要创新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项目倾斜,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助推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如乡村振兴债券、农业保险等,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二要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投入联运机制,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以资本合作、股权融资等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开发,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优结构、大规模、亮品牌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是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麻章区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以特色产品规模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一村一品”发展[8],打造更具有市场前景农产业品牌。一是做大做强特色种养殖业。麻章区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把花卉、水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强,扩大特色品种莲雾、释迦、猴面包树等种植规模,示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广东恒兴集团、国溢水产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把对虾养殖、罗非鱼养殖、金鲳鱼养殖等优势水产品做强,同时,进一步扩大生蚝、石斑鱼、泥丁等稀有品种养殖,扩大产业链。二是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挥产业园区引领作用,为农业产业提供集聚发展的平台;加强特色农业产业的科研,推进特色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健全和拓宽特色农产品推广渠道,利用“科技赋能”实现产品“破窗”宣传,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四是扩大开放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以及海南自贸港的合作,拓展市场,吸引外资,推动特色农产品入湾出海走向世界。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

  农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麻章区要加强乡村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重视村民现代农业科技的培训。一是建立柔性畅通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引导农村智力回归农村。二是健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助农兴业服务长效机制。三是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建立健全农技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留住人才。四是健全“乡村智库”赋能乡村振兴机制。五是健全乡村农技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提升村民现代农技能力与水平。

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麻章区要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统筹乡村振兴和建设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两件大事,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科学规划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二是建立“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新机制,牢牢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整合三大产业要素资源,形成“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样式。三是加快打造“农文旅互融互促”乡村文新业态,挖掘整合乡村的农文旅资源,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构建“红色文化、蓝色滨海、绿色生态、金色工业和墨色文化”“五色一体化”及乡村“农文旅”新格局,提升“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经济效益。四是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治理服务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推介文旅品牌,实现乡村文旅“破圈”传播,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治理服务水平。

  麻章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发展,也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面对挑战,麻章区需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振兴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优结构大规模亮品牌、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推进“农文旅”养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古杨梅,魏旭堃,郭玉华.湛江市麻章区农村地区的产业类型研究[J].乡村科技,2023,14(18):48-51.

  [2]刘仕贤,李佳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与纾解路径[J].环境保护,2024,52(15):69-71.

  [3]刘冀.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23(08):43-44.

  [4]段婧婧.乡村振兴之乡风文明建设:时代意蕴、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向[J]. 农业经济,2024 (08):46-49.

  [5]郭君平,曲颂,吴硕.中国农民生活富裕的时空分异、宏观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改革,2024(04):63-76.

  [6]徐姗姗.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乡村人才振兴研究[J].农业经济,2021(06):109-110.

  [7]黄志海.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3(05):40-43.

  [8]张媛佳,曾晓茵,刘少群,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惠州市乡村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06):22-25.

  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23年度规划项目“麻章区建设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J23YB55);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23年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湛江市红色资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J23YB99)。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