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民族旅游社区促进乡村发展

时间:2025-04-27 15:37:35来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字:黄亚冰

  摘要:旅游社区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社区营造作为舶来品,受到了国内学者的诸多关注,社区营造理论的内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不谋而合。从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社区活力和内生激励机制的建立将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因此,基于社区营造的理论视角,以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景区为研究案例,从为何营造、营造困境、怎样营造层面切入,分析龙脊梯田景区旅游社区营造的困境,探讨龙脊梯田景区旅游社区营造的路径,提出旅游导向型可持续社区建设、社区营造与景观保护的耦合、制度层优化、社区情感培育和文化再生产的路径,以期为我国乡村社区提供新引擎。

  旅游业作为结构复杂的关联产业,其强大的经济示范效益,使得各个地区纷纷依托“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假说”理论来大力发展旅游业。然而,旅游开发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地方政府、社区、旅游投资商等利益相关者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矛盾和纠纷。解决这一问题亟须发动社区建设,依靠社区自身,激发社区主体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促进社区的内生动力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社区营造为切入点,探索出民族旅游社区建设的路径,将社区的“被动参与”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本研究从社区营造的视角对建设民族旅游社区进行探讨。

研究基础

  社区营造以社区的存在和意识为基础,通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凝聚社区共识。社区营造的概念源于英国,主要强调社区中的精英作为社区的主力与居民进行有效互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村落衰败的问题。社区营造不仅是创造一个新的社区,其核心是创建一个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文化,从社区建设的意义上维持秩序,居民自发和主动的长期参与,建立社区意识,这个过程才能称为社区营造。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一部分乡村在转型中快速融入城乡经济体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另一部分乡村则在转型中逐渐衰败,出现了空心化、老龄化、人际关系疏离、乡村文化丧失等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乡村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多地关注乡村社会的综合发展,尤其是乡村社区的自我发展。吴其付提出社区韧性是乡村社会应对不确定风险冲击和挑战的一种变化、适应和改变的能力[1]。其他学者总结日本和台湾旅游社区营造的经验[2],对社区营造的综合功能进行解析[3],提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龙脊梯田景区

  龙脊梯田景区位于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占地面积达到70.1km2,其中精华的龙脊梯田景区约20km2。梯田景观基本分布在300~1100m,坡度基本在60度以上,部分景点的坡度接近90度,梯田的线条变化特征非常明显。依托壮族和瑶族民族文化、农业文化景观、自然资源等,龙胜县对龙脊梯田于1992年进行了旅游扶贫开发,并成立了国际风景名胜区。

  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开发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1991年,龙脊梯田景区从无名到有名,主要接待一些摄影爱好者,与村民同吃同住,村民没有以营利为目的接待。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1992年开始龙胜旅游总公司在金竹壮寨试营,这一阶段,考虑到游客接待量的迅速增长,政府组织开始起到引导龙脊旅游发展的作用,另外居民的经营意识开始唤醒,开始出售简单的工艺品增加收入。第三阶段:2002年到2008年,2002年由龙胜县政府牵头,筹资修建双河口到大寨的村级路,龙脊梯田景区管理公司在此设立了票务点,这一时期,不管大寨和黄洛瑶寨如何建设,龙脊梯田景区的核心区依旧是平安寨,该寨基础设施完备、商业体系健全、食宿服务较好。第四阶段:2009年到今,2008年龙脊梯田景区管理部在金坑大寨村建立新的旅游景点,2009年投入使用。目前,龙脊梯田景区分为平安壮寨梯田观景区和金坑大寨红瑶梯田观景区,自从开发旅游业以来,龙脊梯田居民的旅游年收入达600万,人均年纯收入从1998年的800元提升到2020年的7500元,其中农业收入所占的比例不足20%,旅游业极大促进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利用田野调查法调查景区基本情况

  研究团队多次到龙脊梯田景区进行田野调研,与居民同吃、同住。在调研期间,住在村党支部书记家,村党支部书记在寨子内威望较高,对村寨的历史和现状的相关信息掌握最多。通过前期沟通,研究者获得大寨和平安寨村党支部书记的联系方式,获得了调研的可进入性。

  2.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社区建设情况

  在调研开始前,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龙脊景区的历史和旅游发展状况做一个了解;龙脊梯田景区是旅游帮扶的示范点,经常在镇、县、自治区等相关部门的报道中出现,因此方便研究团队获得信息。

  3.通过实地访谈法了解困境与思考

  在调研期间主要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材料,重点了解龙脊景区的历史和旅游帮扶过程以及居民在旅游帮扶开发中的参与情况;通过走访与观察,对龙脊景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与龙脊景区的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经营者、本地精英和当地居民等相识并建立联系,从而获得景区全面的信息。

研究结果:乡村振兴战略下龙脊梯田景区 旅游社区营造的路径

旅游导向型可持续社区建设:

社区营造与景观保护的耦合

  涉及到的各利益主体为政府行政部门、非政府组织、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在整个景区的社区营造过程中,推动社区营造的双重功能。政府作为最高的决策者,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协调和监督。同时第三方力量由于扶助了社区,也就相应的制约了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当然第三方力量也能够旅游企业提供咨询。由社区居民成立的社区自组织是整个模式的核心,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地加入到旅游开发中。以往的旅游社区开发,农民处于被决定、被包装、被表达、被展示的状态。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被动状态最终导致社区旅游的被动发展。因此,从根源上解决该问题,让社区居民自主地参与,由社区居民成立社区自组织,进行一对一摸底、调查和指导,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就业、股息分红、技能培训、旅游经营活动支持等,使脱贫人口切实受益。


图1 社区营造与景观保护的耦合模型(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制度层优化:以社区居民自组织为主导

  社区旅游协会由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包括村民举荐有威望的代表。在社区的营造过程中,需要增强的不是使社区居民离心于社区组织的因素,而是增强那些有利于社区对他们接纳和整合的因素。因为龙脊梯田景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就是山水和梯田风光,所以对于没有直接参与的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协会的帮扶,提出更加合理和完善的集体基金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加社区的稳定性。

社区情感培育:发挥社区旅游精英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精英阶层在社会中越来越有影响力。在经济领域,经济能人和社区精英是基层社会的重要力量,在生产经营领域他们显示了自己的能力,赢得社会的尊重。精英力量的加强,使得农村社区的结构更加多元化,支点更加强大,增强了社会行动的水平。精英群体的存在,可以促进村民对社区参与的认识,他们一般都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同时,与社区自组织结合设置公益性文化精英,与村“两委”共同进行村寨文化景观的保护,精英的选择在村民心中默认自发形成。

  社区旅游精英作为经济能人,通过他们的旅游实践可以提高认识和参与的能力;他们从游客和市场的角度,为旅游业的发展把握方向,他们在社区旅游的发展实践中会有示范作用。

文化再生产:公民社会责任培育教育

  旅游活动产生的根本动力在于空间的异质性,龙脊民族村寨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资源,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又为龙脊文化景观保护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保护与发展的耦合之中,避免文化流失以及过度商业化,保持村寨原有社会文化肌理。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在旅游发展成熟村寨尤其明显,这也导致了对文化景观保护的漠视,所以进行文化景观保护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居民进行社区营造。在公民社会责任培育的初阶段,主要以当地资源为素材,通过对社区文学艺术、人物、文化传统的再认知以达到对于社区传文化景观存在价值的学习。公民社会责任培育的深化阶段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其对于社区文化景观的认同与关心,引导社区居民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体系,形成社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培养居民的思辨意识,能够对文化景观保护行动提出自己的意见,自觉参与到村寨文化景观保护的行动之中。

  社区文化广场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社区学校、戏台等文化广场功能的发挥,在学校引入社区文化认知课程,教授儿童壮瑶文化、梯田稻作技艺等内容,同时进行文化广场之间的联动,定期举行壮戏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汇报;课余时间组织高年级同学将自己所学习的壮瑶历史以及梯田稻作文化向游客进行讲解;在手工课上学习壮族干栏式建筑模型的搭建技艺,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提高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景观保护的自觉性。

相关发展建议

  一是文化为魂,打造特色。深入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如民俗、节庆、手工艺、传统建筑等作为旅游核心。办文化节庆、民俗体验工作坊,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和互动,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二是社区参与,利益共享。建立“社区+旅游”的发展模式,确保社区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的主体受益者。鼓励居民开设民宿、餐馆、手工艺品店等,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形成社区旅游合作社等组织,确保收益公平分配。三是智慧旅游,科技赋能。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开发智慧旅游APP,提供在线预订、导航、解说等服务,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模式和要求变化,为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其付.社区营造与乡村旅游社区韧性培育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为例[J].旅游研究,2022,14(01):1-13.

  [2]亓经纬,边经卫.从日本社区营造看中国乡村振兴——以日本家岛町为例[J].中外建筑,2020(04):77-79.

  [3]李怀瑞,邓国胜.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四个个案的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21(05):15-22.

  [4]陈健平.社区营造视角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福建平潭北港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3):1-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效益测度及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FMZ024);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财经素养教育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成效的统计测度研究”(项目编号:2023ZJY834);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桂林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KY0935)。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