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画好基层统战同心圆
摘要:基层统战工作在资源整合与思想引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关键部分。“统战+”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治理方式,在基层治理、乡村经济、理论宣讲、乡贤助力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成效。文章提出“统战+乡村经济”“统战+理论宣讲”“统战+乡贤助力”“统战+基层治理”四种策略,探讨统战资源在经济增长、思想推广、社会公益及基层治理中的有效运用。研究结果显示,“统战+”模式推动了乡村资源的高效配置,激发了乡村内部潜力,促进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且有力的体制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又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乡村发展面临资源整合有限、基层治理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多重阻力。在此情境下,基层统战工作以汇聚多方资源、协调各界力量的特质,展现出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统战+”模式在资源整合与思想引导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统战+乡村经济”“统战+理论宣讲”“统战+乡贤助力”“统战+基层治理”四方面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通过构建多元参与和协同治理机制,统战工作显著提升了乡村资源配置效率,并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统战+乡村经济”:结合资源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统战+乡村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格局注入了深层动能。首先,统战成员的资源广泛而多元,能在引资、技术输出,以及市场渠道等方面形成交叉支持。统战部门可设立专门基金,聚集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从而加速对乡村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扶持。在此过程中,通过统战的纽带作用,乡村和企业的沟通桥梁得以架设。以企业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集成为基点,乡村经济可逐步形成互补互利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集中、产业集聚的转型升级。通过推广乡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项目,外部资本积极性被激发。同时,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也在稳步提升。
统战成员中的技术人才、企业家也可直接参与乡村经济项目。统战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组织技术团队,为各地乡村量身定制技术支持和产业培训。技术团队的介入,填补了当地技术短板。同时,也为乡村产业带来了创新力量。统战部门在乡村可设立“农商合作服务站”,集中商业资源、搭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助力乡村产品对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以提升竞争力。
此外,统战推动产业联盟平台的建设,使乡村企业与农业主体间的协作进一步加深。统战资源通过扶持和鼓励,促成了乡村合作社、产业联盟等经济组织的形成,吸纳了更多农户加入其中,并逐步积聚了产业规模效应。在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经营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合作经营模式后,抱团发展的良性循环逐渐显现。在实际操作中,统战部门通过推动多方利益联结,帮助乡村企业和合作社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互补,使得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也逐渐放大。
统战部门还可利用成员中的企业家资源,设立帮扶计划,以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企业。通过与乡村企业的定期沟通和需求调研,统战部门可提供精准支持,使乡村企业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以“企业帮扶+村社共建”的模式为依托,乡村产业不仅得到了资源支撑,还获得了制度上的稳定保障。此外,针对返乡农民、青年等群体,统战部门可设立扶持机制,并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以推动市场拓展,引导更多乡村人才加入本地经济建设,形成经济发展的多元态势。
“统战+理论宣讲”:组织宣讲队伍,提升基层思想意识
“统战+理论宣讲”致力于将统战工作与乡村思想意识的提升深度结合,使党的政策理念和方针主张真正扎根乡村。统战部门可依据各村实际情况,组建由统战成员构成的理论宣讲队伍,以更直接、更贴合的方式将党的理论与群众生活相连。为使宣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部门可根据不同地域或产业特征划分宣讲小组,深入各村落,面向地方开展理论宣讲,让党的声音以“接地气”的形式抵达村民心中。
在宣讲形式的丰富性上,统战部门可将宣讲嵌入各类乡村文化活动中,使理论宣讲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具体而言,可借助当地的集会、文化节或民俗活动,将政策理念渗透到村民的日常情境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例如,创设村民座谈会、家庭走访、院坝会等亲切的交流场景,使政策解读在轻松互动中开展,有效激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情感共鸣。此外,还可设立“流动宣讲”机制,将宣讲小分队派往偏远、交通不便的村落,使政策宣传实现真正的全面覆盖。
统战部门还可以广泛吸纳乡村年轻人和妇女参与到宣讲志愿者队伍中,鼓励其积极为基层思想建设注入活力。具体而言,可在村委会的公共区域设立“理论学习角”,将党的政策思想资料摆放其上,让群众随时翻阅。每逢农闲时节,可组织村民进行集体学习活动,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或政策宣传片,使学习活动在轻松氛围中展开,强化村民的思想认同。还可以定期开展宣讲反馈会,总结宣讲中的亮点和问题,并收集群众的真实反馈,为后续宣讲优化和调整提供方向和数据支持,使理论宣讲始终保持活力和适应性。
“统战+乡贤助力”:引导乡贤回归,支持公益和基础建设
“统战+乡贤助力”以统战资源为纽带,借乡贤之力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力。统战部门可设立交流平台,将长期在外的乡贤重新引向故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重塑乡贤与家乡间的情感纽带。家乡联谊会、座谈会等活动,不仅是乡贤与村民心灵层面的深度重逢,更是对乡贤内心深处乡土情感的一次深刻触动与唤醒。久别故土的乡贤在该类活动中能够重温家乡气息,激起归属与责任之心。在情感共鸣的推动下,乡贤不仅带着情怀回归,更带来了资源与支持,使家乡需求、发展方向得以在乡贤的深情承诺下逐步实现。
在情感互动的基础上,统战部门可进一步将联系机制化,构建长期互动的“乡贤联系机制”。通过定期走访乡贤家庭和企业,统战部门可使这种联系更具持续性,使乡贤与家乡的关系不会因空间隔绝而削弱,反而日益紧密。通过制度化的情感维系,乡贤将逐步融入家乡发展的轨道,使其资源与关怀成为乡村发展的持续支撑。在此推动下,乡贤不再是家乡发展中的短暂客人,而是成为与乡村共生共长的伙伴。其资源与热情,将会被注入乡村的每一个发展细节中,逐渐形成持久的助力体系。
在推动乡村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统战部门还可通过“统战+公益”模式,使乡贤的社会资源发挥出更深远的影响力。通过设立“乡贤爱心基金”,统战部门可将乡贤和企业的捐资汇集,用于支持乡村教育、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求。基金的用途由乡贤、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协商,以确保资金流向和项目实施过程的透明公开。通过这种协商机制,乡贤不仅可在资金上支持家乡,还能在共识中与家乡建立起更深的信任关系。同时,村民也对乡贤的贡献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深化了乡贤对家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此外,统战部门还应鼓励乡贤以文化为桥梁,借助乡村传统文化深入参与家乡建设。修缮祠堂、举办民俗节庆等活动的开展,既使乡村文化得以延续,又使乡贤在文化认同中坚定回馈家乡的决心。文化不单是一种情感纽带,更是乡贤表达认同、增强归属感的重要渠道。通过这种双向互动,乡贤对家乡的责任意识逐渐被强化,与乡村的联系愈加稳固且深厚。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而乡贤的参与,超越了资金援助,进入了实质性的项目执行中。在统战部门引导下,乡贤可在资源投入之外,作为项目监督者直接参与到工程管理中。无论是道路桥梁的修建,还是水利设施的维护,乡贤的参与,有效保证了项目质量的提升。统战部门还设立“乡贤监督员”岗位,使乡贤得以直接监督项目进度,逐渐加强其责任意识。乡贤的监督,不仅是对项目质量的保障,更是对家乡发展细节的认真投入。同时,村民大会和民主听证制度也为乡贤在家乡规划中提供了发声渠道,逐步形成了“村民—乡贤”合作模式。乡贤的身份在该模式中逐步转换,不再只是简单的资助者,而是规划者和守护者。乡村治理的民主性与透明度,在乡贤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提高,同时,乡贤与村民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
智力支持是“统战+乡贤助力”策略中的另一核心维度。统战部门可通过成立“乡贤助力乡村建设理事会”,将乡贤的专业知识与乡村的实际需求相对接,使理事会成为乡贤智力资源和乡村发展需求的桥梁。通过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乡贤可深入了解乡村项目进展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理事会的成员多为具有法律、经济、农业等专业背景的乡贤,其智慧与专业优势可使乡村建设项目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乡贤的建议,有助于乡村发展更为合理、有效,为乡村振兴进程提供坚实保障。通过这种智力支持,乡贤在家乡建设中的作用从资源提供者转变为方案设计者,带来了更长远的助益。
统战部门对乡贤的贡献,采取了高度重视的态度。统战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乡贤的付出给予了表彰和肯定,激励更多乡贤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统战部门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公开表彰等方式,使乡贤在家乡发展中获得了应有的尊重与赞扬。乡贤的贡献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乡村振兴的共同力量。荣誉不仅增强了乡贤的自豪感,也为更多乡贤投身家乡建设提供了支持。这种激励效应逐步扩展,使更多人积极加入建设家乡的队伍。
由此可见,“统战+乡贤助力”策略从情感维系、资金支持到基础设施的具体执行、智力支撑,构建起了全面且持久的乡贤参与体系。在这一策略的推动下,乡贤资源回流与统战部门的引导形成合力,使乡村振兴进程不再仅依赖于外界资源的引入,而是建立在内生动力的支撑之上。乡贤在此过程中逐步完成了从情感认同到实际参与的转变,从资源支持到智力协作的深入,为乡村各项事业的推进带来了多方面的支持。
“统战+基层治理”:建立议事平台,增强村级治理效能
“统战+基层治理”借由乡村议事平台的构建,深化了乡村治理的透明度与民主性,为基层治理开辟了新的模式。设立乡村议事厅,是统战部门推进公共事务公开讨论的起点。村委会的议事厅作为一个联结点,可将村民、统战成员与村干部拉入同一空间,给予村民表达意见的平台。在此,村民不仅能分享观点,还可就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直接质询与对话,使乡村治理的紧迫性在互动中愈加明晰。同时,统战成员与村干部也能及时倾听村民所思所虑,促进形成高效且富有实用性的公共事务讨论模式。
议事平台的核心机制包含村民代表会议。作为乡村治理的支柱,村民代表会议并非简单的聚会,而是集体智慧的汇聚点。议事平台应确立每月定期开会的制度,以便村民代表及时了解村内热点事务和项目进展,并在时间节点上系统把控村内事态的演变。村民作为主体,其声音与诉求可在这里得到重视与分析,激发村民参与意愿,大幅提升决策透明度。村民的生活经验与村干部的资源也在此得以互补,使公共事务的处理更具弹性。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村民,现代化的视频会议设备为其创造了参与的机会,使其不再受制于地域隔阂,真正实现了村务管理的公平与民主。
在此基础上,统战部门还可引入“村规民约”制度,为村内治理注入可操作、可遵循的制度支撑。村规民约的形成过程尤其值得重视,其并非简单的规章条款堆砌,而是村民与统战成员共同协商的产物。这一过程不仅考虑了传统习俗,更兼顾了现代治理需求,使村规成为村内公共事务管理的实际准则。村民身为规约的制定者,其在参与中树立了自我管理意识,而这一意识在制度约束下也将变得更为坚定。村规民约的内容在村民和统战成员、基层党员的多方协商中不断完善,兼具当地特色和普适性,为村务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议事平台的不断深化,催生了村民自治理事会的建立。村民自治理事会成为乡村治理多元化的重要体现。理事会的成员并非由村干部指派,而是通过村民选举产生,直接承担村内事务的管理与监督职责。由此,村干部独自决策的传统模式逐渐被集体决策所取代。同时,村民自主权也得到了真正落实。通过这样的自主权分配,村民身份从普通参与者向真正的治理主体转变,激发了基层主人翁精神。这种身份转换所带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使乡村治理更具内生动力。
在村务管理的公开与透明方面,村务监督员机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村务监督员由村民代表选举而出,具备监督村级事务执行的职责。统战部门可为监督员提供专业培训,培养其监督意识与责任感,增强履职能力,使每一项村务执行过程都能接受透明审查。监督员的存在,保障了村务公开,也将民主监督理念贯彻到了基层治理的日常操作中。此外,统战部门还可以邀请乡贤、退休干部及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村务顾问”,其经验和威望可使治理决策更加公正。村务顾问制度的设立,使得治理决策过程多元化,确保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多角度审视。
“统战+”模式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其在经济发展、思想推广、社会公益与基层治理中的深入实践,彰显了统战工作的广泛适应性与长效推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通过“统战+”模式构建的资源整合与多层次参与机制,可使各方力量实现高效协同,精准对接基层需求。未来,伴随基层统战工作的进一步制度化和机制完善,统战工作的广泛性、针对性及成效将愈发凸显。乡村振兴是资源的合理调配,更是乡村活力与社会资源的内外联动。这一模式的探索,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方向,为未来乡村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组织和制度经验。
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省统一战线理论学会2024年度研究课题“统一战线服务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研究”(项目编号:HN20241019)。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莹珠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