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大学生返乡就业堵点
摘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政府和高校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青年理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为了促进人才发展,各级政府和高校加大培养和引才力度,提供优化的培养机制和政策。大学生返乡就业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发现,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家乡发展状况、未来预期、家庭因素以及政府的人才吸引政策和措施,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一种新趋势,尤其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广东省揭阳地区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城市,吸引力相对较低,大学生更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就业。但随着该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机会。然而,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乡的发展状况、就业机会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家庭因素和伴侣的就业意愿等。因此,了解大学生就业意愿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旨在以广东省揭阳地区为例,通过文献、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面向该地区揭阳籍高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040份,访谈20余人次,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就业情况等方面,研究不同因素对大学生返校就业意愿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对家乡的基本了解情况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
根据开展的问卷调查,返乡就业意愿程度与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就业岗位了解情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370、0.438、0.353,并且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返乡就业意愿程度和对家乡的基本了解情况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大学生对家乡的基本了解情况对其返乡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熟悉家乡的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评估返乡就业的可行性和职业发展机会。其次,了解家乡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减少文化冲突和适应期。再次,对家乡的政策环境有所了解,尤其是政府对返乡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最后,对家乡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了解,有助于大学生为家庭成员规划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大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返乡就业的意愿和成功率。
C同学:“我家是揭阳市的,反正我对家那边印象就是,贫困偏远山区,应该没有什么公司,工资也不高,感觉回家发展的应该都是家里有支持的人。”
大学生对家乡社会环境的满意程度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
利用相关分析来研究返乡就业意愿程度与交通便利性、交通状况、家乡面貌、休闲娱乐、生活配套设施、教育配套设施、医疗配套设施、人文氛围以及对家乡的整体满意程度这七项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返乡就业意愿程度与交通便利性、交通状况、家乡面貌、休闲娱乐、生活配套设施、教育配套设施、医疗配套设施、人文氛围以及对家乡的整体满意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大学生对家乡社会环境的满意程度对其返乡就业具有显著影响。首先,社会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如果大学生对家乡的社会环境感到满意,他们更可能认为返乡工作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而增加返乡就业的意愿。其次,家乡的社会环境满意度高,可能意味着家乡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这对于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具有直接的吸引力。最后,对家乡社会环境的满意还可能与个人情感和家庭因素相关联,大学生可能因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家庭责任而选择返乡就业。因此,提升家乡的社会环境质量,增强大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途径。
C同学:“以前总会听到别人说,大城市的教育、医疗资源好,虽然我也还不清楚到底会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大家都这么说的话,总觉得应该先去大城市尝试一下。”
大学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程度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
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返乡就业意愿程度分别与就业岗位数量的满意程度、适配岗位数量的满意程度、就业整体薪酬的满意程度、就业政策的满意程度、返乡就业满意度、相关就业政策满意度这六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结果表明,就业岗位数量的满意程度、适配岗位数量的满意程度、就业整体薪酬的满意程度、就业政策的满意程度、返乡就业满意度和相关就业政策满意度对返乡就业意愿程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对整体薪酬的满意程度与对就业政策的满意程度有着更加显著的相关性。
大学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程度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多个因素。首先,就业岗位数量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是否选择返乡就业。如果大学生认为家乡的就业岗位数量充足,他们更有可能选择返乡就业。其次,适配岗位数量的满意程度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能够找到匹配的岗位,他们返乡就业的可能性会增加。再次,就业整体薪酬的满意程度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家乡提供的薪酬水平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期望,返乡就业的吸引力会更大。就业政策的满意程度同样不可忽视。政府提供的就业支持政策,能够提高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最后,返乡就业满意度和相关就业政策满意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整体满意度高,会增强他们对就业政策的正面评价,反之亦然。因此,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程度,特别是对就业岗位数量、适配岗位数量、薪酬水平和就业政策的满意程度,是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途径。
B同学:“我家属于三、四线城市,如果让我回家找工作,我其实并不知道可以找到什么工作,感觉回家找工作的话只能考公务员了吧。”
H同学:“我是今年的毕业生,一开始找工作主要关注的还是广州的公司,因为在广州上学,觉得在广州找工作方便一些吧。但是找着找着,有留意到家那边也有一些岗位,就渐渐地去关注家那边的工作机会,但是当我再深入去找的时候发现,家那边的工作机会还是少很多,感觉又被迫地关注回广州的岗位。”
对家乡了解途径对大学生返校就业情况的影响
了解家乡的途径对大学生返校就业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通过家庭、朋友和社交媒体等非正式渠道了解家乡信息的大学生,可能会对家乡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有更直观地认识。这种了解方式可能促使他们对返乡就业持更开放的态度,因为他们能够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经验分享。其次,通过官方就业服务、政府发布的就业报告和新闻媒体等正式渠道了解家乡的大学生,可能会对家乡的就业市场有一个更系统和全面的认识。这有助于他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选择是否返校就业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再次,了解途径的不同还可能影响大学生对家乡就业前景的信心和期望,从而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拓宽了解家乡的渠道,以便更全面地评估返乡就业的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困境
大学生层面:主观意愿不强
目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许多三、四线城市都需要大量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贡献青春力量,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尤其是在近年来电子商务、自媒体、AI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三、四线城市对于新生代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由此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大量新生代技术、营销、电商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毕业于一线城市高校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到三、四线城市发展。对部分大学生而言,在主观上,他们认为进入大城市上学是自己踏出原有生活圈子的第一步,因此希望继续留在大城市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们在感受到这种明显的城乡差距后,心理上会产生落差感。最后,部分学生认为,尽管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许多三、四线城市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但他们觉得这种发展尚未成熟,返乡就业仍存在不稳定性。
高校层面:教育引导不强
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返乡开展乡村振兴建设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存在不足。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在面向学生开展的教育引导上,主要包含了贯穿大一至大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解就业理论、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而关于引导学生就业方向上,更多的集中在国家或地方志愿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对乡村振兴方面的引导较少。在高校中,关于乡村振兴的提及更多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引导学生返乡就业方面存在思想教育引领不足的问题。
社会层面:系统支持不强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不仅需要其本人和高校给予支持,来自政策、城市发展以及合理的社会性宣传系统的支持也是十分迫切的需求。目前来看,推动大学生返校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例如,从政策层面来看,虽然国家、各地区都颁布了不少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但更多是从宏观层面出发,而有关吸引或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配套细则较少,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反映的“我知道乡村振兴很火,但是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的问题。从家庭观念的层面而言,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都不大,许多父母在暂不需要子女对家庭做出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大都更愿意让子女选择他们更想做的事情,并且也更愿意让子女留在大城市发展,由此大学生返乡就业也存在家庭支持不足的问题。
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策略
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加强家乡认知,提升意愿与满意度
首先,加强对家乡情况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家乡文化活动、推广家乡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增加大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关注。提供更多关于家乡发展潜力和就业机会的信息,让大学生了解返乡就业的机遇。
其次,建立返乡就业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详细的家乡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岗位、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同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咨询和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家乡的就业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返乡就业机会。
最后,加强与家乡的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与当地企业、产业园区等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与家乡相关的实践和工作机会。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情况,增加他们选择返乡就业的意愿。
打造宜居宜业家乡:提高返乡就业意愿与满意度的
关键要素
改善交通便利性和交通状况。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道路、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使返乡就业更加便捷和顺畅。提供多种交通选择和方便的出行条件,有助于减轻大学生回家乡就业的交通负担,提高他们选择返乡就业的意愿。注重改善家乡面貌和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生活、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投资和发展这些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家乡的生活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例如,建设文化场馆、健身设施、购物中心、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并注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对家乡的整体满意度。同时,加强人文氛围的培育与建设。促进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推广本土特色和民俗文化,营造包容、温馨的家乡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返乡就业的意愿。
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与满意度:提高薪酬和
完善政策的关键
地方政府和企业等相关机构应致力于提高薪酬水平,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同时,提升他们对返乡就业的收入满意度,完善与大学生返乡就业相关的政策。这包括制定针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激励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例如,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贷款、优化创业环境等,以增加大学生对政策的满意度,鼓励他们更积极地选择返乡就业。
政府与高校还应该致力于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提供实习、培训和就业机会,以满足大学生返乡就业后的职业发展需求。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让他们看到在家乡也能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当然,加强对返乡就业的信息发布与宣传工作也是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新媒体、校园招聘会等,提高大学生对返乡就业机会的认知度,并积极传递返乡就业的正能量。这样可以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人才回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过对广东省揭阳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研和分析,文章发现,家乡发展状况、薪酬水平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与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是看重家乡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因此,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创业环境等因素对他们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动力,可以根据以上结论建议地方政府多多关注家乡大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和举措,与当地的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意见和需求,提供相关支持和资源帮助。此外,要重视家庭支持和伴侣的就业因素,为当地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激发他们的动力,从而推动他们的家乡繁荣发展。大学生是家乡发展的宝贵资源,他们的回归将为家乡激发活力,真正通过青年人的力量带动家乡发展,实现家乡的振兴和繁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开放课题“文化适应理论视角下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SCNUKFZC022),主持人:梁立基;2024年度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揭阳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主持人:张树源。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