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乡村体育、民俗文化活动带动 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落后,乡村普遍存在空心化问题严重,缺乏资金和体育、文化活动场地设施,体育运动与旅游资源融合不足,体育非遗保护传承未成体系,体育、民俗文化特色活动传承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和体育设施建设,构建人才回流和体育“三下乡”机制,建立体育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强体育运动、民俗活动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同时做好影像宣传,以体育旅游来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此过程中,紧抓“体育”与“旅游”的双轮驱动,借助IP和新媒体数字化传播背景实现陕西省乡村文化振兴,对拓宽乡村体育旅游路径,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与陕西省各城市的旅游业相比,乡村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乡村体育、民俗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发展明显不足,项目组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旬邑县西头村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当地乡村体育、民俗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发展现状,并通过大量问卷搜集了陕西省乡村体育、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基本情况
本次实地走访调研主要选取了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和咸阳市旬邑县西头村。武功县和旬邑县均属于农业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武功县地处咸阳市西部,全县面积397.8平方千米,共辖7个镇,6个社区,183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3.41万人。旬邑县地处咸阳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头村位于张洪镇以西,辖6个村小组,共715户2710人。全村耕地共4242亩(约2.83平方千米),果园面积3810亩(约2.54平方千米),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万元。本次实地调研主要以咸阳市武功县和咸阳市旬邑县西头村为主,另外发放有纸质调查问卷和电子调查问卷。对于陕西省陕北、关中和陕南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发放问卷星电子调查问卷,了解各地的体育、民俗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以期为陕西省乡村旅游提供可参考的措施建议。
陕西省乡村体育、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武功县乡村体育、民俗旅游现状问题
为调查陕西省武功县乡村体育、民俗活动及古迹旅游情况,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发布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武功县乡村体育、民俗文化活动、古迹旅游调查》,收回72份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是武功县常住人口。调查发现,武功县由政府或村镇集体组织的体育、民俗活动,占比为33%,民间组织及个人组织的民俗、体育活动占比为27%,而没有政府或个人组织的民俗、体育活动占比为40%。由此可见,武功县体育及民俗活动在基层具有广泛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乏资金和体育、文化活动场地设施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资金缺乏导致武功县体育活动和民俗活动没有办法充分开展。有43%的武功县群众认为自己所在地没有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42%的群众认为基层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场地及设施,群众主要从事的体育活动主要是徒步、打麻将、爬山、广场舞、扭秧歌等不需要场地和自找场地的活动。
2.缺乏文化人才和活动主体
问卷调查结果中有43%的群众认为基层没有文化活动的第二大主要原因是中、青年进城务工,缺乏活动主体。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他们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体。文化人才的流失,使农村优秀民俗文化、体育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没有人教,也没有人学。
3.基层单位组织力度不够
基层各种文化活动比较缺乏,群众主要的文化活动为赶集、上庙会、红白喜事免费看表演、个人组织的广场舞、群众筹钱请剧团表演。问卷中有39%的群众认为武功县县城、乡镇、村庄缺乏活动的原因是基层组织对体育和民俗等文化活动组织力度不够。
4.体育运动与旅游资源融合不足
近三年,武功县主要承办了咸阳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和县级赛事。总体上,武功县承办大型赛事还是较少,且未能持续形成赛事品牌,体育赛事也多在武功县城举办,基层下沉不足,而武功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不少历史文化景点,但都未能充分开发。硬件设施不足,服务质量较差,民俗活动、体育赛事未能充分与农耕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各景点之间缺乏旅游连带,没有形成鲜明的旅游特色。
5.宣传不到位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武功县承办或组织的体育活动、赛事和民俗活动,如正月十五社火表演、摩托车越野公开赛等,有56%的群众是通过个人微信朋友圈得知。另外,通过武功县电视台、武功县政府网站、武功县微信公众号得知的比例分别占25%、22%、22%。而通过武功县广播、报纸媒体得知的比例分别为13%和10%。由此可见,对大型体育活动、赛事和民俗活动,武功县政府媒体宣传不到位。
陕西省旬邑县西头村体育、民俗旅游现状问题
旬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项目组选择旬邑县葛洪镇西头村作为走访调查的对象,针对旬邑县西头村村民做了《旬邑县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调查问卷》,共收回78份调查问卷。调查发现,群众认为旬邑县西头村存在由政府或村委会集体组织的、民间组织的、个人组织的体育健身和民俗活动,占比分别为28%、28%、22%。而另有22%的群众认为没有政府、村集体、民间、个人组织的此类活动。由此可见,旬邑县西头村体育健身及民俗活动在基层具有广泛的基础,但存在一定的问题。
1.空心化问题严重导致乡村文体活动缺乏
旬邑县葛洪镇西头村共有715户2710人,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发布的《旬邑县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调查问卷》中关于您喜欢并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78份调查问卷中共有33%的群众没有平时喜欢并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在调查人数中占较大比例。关于您居住地经常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或民俗体育活动调查结果显示,19%为无,占比33%的社火仅在春节期间举行。对于您认为居住地没有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17%的群众认为是年轻人少,有13%认为是村里人少,空心化问题严重。
2.文化活动设施不完善
旬邑县葛洪镇西头村全村共有耕地4242亩(约2.83平方千米),果园面积3810亩(约2.54平方千米),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为农业粮食收入和苹果种植收入。近年来因苹果收入减产,农户收入不高,村委会缺乏体育、民俗活动资金,且村里除简单健身活动设施外,没有农村文化馆供村民进行学习、健身休闲活动。
关中、陕北、陕南乡村体育、民俗旅游现状及普遍问题
本次针对陕西省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带动旅游现状的调查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共发布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体育、文化古迹旅游调查》《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乡村体育、民俗文化活动带动旅游调查》2个,共收到有效问卷410份。其中关于您认为当地为何缺乏民俗、体育活动的原因中位列前四的分别是,人才缺乏、文化断层;缺乏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活动主体;缺乏开展体育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的资金。在两次调查中发现,民间个人喜爱并经常开展的多为休闲娱乐类活动,而且居民从事体育及民俗活动的主要目的第一是娱乐,占比78%;第二是强身健体,占比57%;第三是县、乡、镇、村特色活动的传承,仅占比14%。可见,民俗活动及特色体育活动的传承方面存在严重欠缺。
陕西省乡村体育、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武功县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带动旅游发展对策
1.建立稳定的民俗文化、体育活动投入机制
为保障武功县的乡村基层民俗文化、体育活动的充分开展,政府部门应提供充足的文化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做到对村、乡镇等基层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充分调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发展资金,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增加融资渠道,鼓励事业、企业单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传承活动。对于县政府投放的文化资金,乡镇政府应合理规划使用范围,严格督办,加大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为乡村民俗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持续动力。
2.建设专业文化人才队伍
首先,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提供资金支持。吸引优秀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到基层任职,让他们参与到基层生产和文化建设中,带动村民返乡。同时,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电商平台,带动村民致富。其次,各村、乡镇、县文化部门要建设民俗文化、体育人才储备库,挖掘发现乡村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最后,为基层文化工作人才提供必要的待遇保障,设置专项基金奖励基层文化工作人才和本地人才,鼓励人才成长。
3.增强基层文化活动组织意识和管理水平
武功县政府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头人。首先,应深入组织进行基层体育文化活动调研,加强开展文化下乡、体育下乡活动。其次,应强化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组织管理水平,建立奖惩机制,让群众参与监督,严格落实各项民俗、体育文化建设任务。最后,各乡镇、村应建设专业的乡村文化队伍,建立奖惩机制。同时,县政府文化部门要经常组织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经常举办研修会或开办讲座。
4.加强体育、民俗活动与旅游资源融合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后稷农耕文化和姜嫄圣母文化源远流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武功县可以以后稷农耕文化和姜嫄圣母文化为支撑,利用各历史文化景点打造摩托车赛、武术赛等体育赛事,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与社火、秧歌、广场舞等民俗体育活动以及“后稷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相结合,以此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武功县政府应利用政府官网、融媒体中心抖音账号和“微武功”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做好宣传,以直播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带流量,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策划拍摄短视频展示武功县农耕文化、古迹景点,将体育运动和农耕文化、古迹景点相结合,以体育运动与旅游文化的双轮驱动来带动乡村振兴。
旬邑县西头村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带动旅游发展对策
1.发展农村新产业,吸引劳动力返乡
旬邑县西头村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难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发展第二、三产业以带动农村经济。因此,可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上,吸引中医药企业进村和中医药人才返乡,建立康养村,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联系企业投资建立服装加工厂,由村委会参股,带动村民回乡就业,进而促进社火、秧歌等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
2.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
西头村村委会应筹集资金修建新农村文化馆,为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场所,供群众进行各类文体活动。同时,村委会应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深入调查了解村里不同群体的健康娱乐需求,并定期邀请体育文化专业人员入村讲解健康及体育运动知识。
关中、陕北、陕南乡村体育、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1.构建人才回流和体育“三下乡”机制
关中、陕北、陕南的乡村普遍存在乡村体育和文化活动缺乏活动主体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构建人才回流机制,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同时,陕西省及各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持续的投入和支持。陕西省体育局及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快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联合陕西省及各地方的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培训机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并持续开展体育人才定期下乡指导工作。同时,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单位要加快创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2.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和体育设施建设
通过实地调查和利用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的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关中、陕北、陕南各地普遍存在乡村体育设施欠缺、体育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因此,陕西省应当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构建体育资金持续投入机制,鼓励各地方的县、乡镇通过自筹资金或拓展融资渠道的方式,吸纳各地方的事业、企业单位参与乡村体育建设活动。加快督促各地方的县、乡镇对各乡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统筹建设体育公共设施。同时,鼓励各地乡村加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申报工作,加快农村体育服务网络的建设。
3.加强地方民俗体育活动、乡村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问卷星小程序发布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群众认为民俗类活动能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因此,陕西省各级体育部门应在政策方面开展宣传工作,并督促县、乡镇、村梳理和统计当地传承的特色民俗体育活动,组织群众定期学习并传承,形成常态化机制。同时,各地方的县、乡镇应当多结合当地风俗来策划节庆活动,或者围绕当地具有名气或特色的旅游景点策划体育赛事,举办具有农民农村特色的体育趣味运动会,以此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陕西省应加大对农村的体育及旅游资金投入,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方应传承本地非遗体育活动,挖掘本地民俗体育活动,组织策划精彩的体育赛事。同时,做好影像宣传工作,以体育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
本文系2024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0240661。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