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下振兴乡村幼教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共享发展理念视角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弱项依然在乡村,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也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而办好让乡村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幼教学子的使命担当。文章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乡村幼教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保教质量待提高、普惠发展不足、家园共育难度大的困境,须建立高质量教师队伍、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普惠性保障政策、打造多维发力共同体。幼教学子应勇担时代使命,做振兴乡村幼教的学习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明”共享发展理念下振兴乡村幼教的重要意义
振兴乡村幼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压舱石”
教育是民生之基,幼教是教育之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人民的教育意识逐渐加强,对幼教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而乡村幼教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家园共育难度较大、课程模式单一等短板。要办好让乡村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促进乡村幼教高质量发展,实现“普惠优质”,是当下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振兴乡村幼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航船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是中国的根脉,中国教育的根系也在乡村,乡村兴则国家兴,教育兴则乡村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经之路,乡村教育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而乡村幼教则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通过乡村幼教为乡村振兴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让乡村幼教振兴乡村发展、反哺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振兴乡村幼教是青年担当时代使命的“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践行使命担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幼教学子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引路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在乡村幼教的振兴中大有可为。幼教学子要运用所学为乡村幼教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析”共享发展理念下乡村幼教发展困境及成因
文章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面向乡村幼师、学前教育学生和幼儿园家长在问卷星平台发放了三类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 622份,由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当前乡村幼教发展面临的困境。
“差距大、培训少、不健全”,造成师资力量薄弱
调查发现,乡村幼儿教师学历在大专及以下的人数将近占调研总人数的62%,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占57.97%,每年参加培训次数在2次以下的高达73.91%,参加培训的动机是自我发展需要的占68.12%,大学生有从事乡村幼教意向的仅占50.89%。可见,由于乡村地区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较城市落后,生活、工作条件较差,且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居多,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占比不少,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成长空间受限,加之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幼教专业人才吸引力不强,造成乡村幼教师资数量不足、高水平高学历师资比例偏低和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设施旧、环境差、开发少”,制约保教质量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对幼师期望最多的是与孩子每天都有交流,且对孩子有耐心,分别占比80.61%、78.72%,其次是专业能力强、与家长沟通更加密切。与城市相比,乡村幼儿园在环境卫生、膳食营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乡村幼儿园软件、硬件设施不完备,限制了教师开展各类保教活动,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卫生环境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此外,乡村幼儿园盲目效仿城市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标准,忽略了本土特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导致幼教课程模式单一,与乡村生活、乡村幼儿日益隔离。
“重视低、投入少、范围小”,致使普惠发展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幼儿所在幼儿园类型为公办的占77.11%,有53.14%的教师没有编制。认为当前乡村幼教发展存在普惠性资源不足困难的占81.76%,教师地位低、待遇低的占78.19%。由于乡村经济的落后和国家对乡村幼儿教育的政策倾斜不够,且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致使乡村幼儿园发展参差不齐,公办园与民办园发展差距较大,普惠性未覆盖到位。教师工资待遇低、分配编制名额较少,导致乡村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教育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加剧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不利于乡村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留守多、素养低、配合少”,故家园共育难度大
调查发现,幼儿父母都在身边的仅占40.82%,只有一方在身边的占28.28%,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0.9%,由访谈得知,多数幼儿父母在春节期间才回来一次。同时,乡村幼师在工作中认为家园共育难度大的占58.94%,家长期望学校与其沟通更加密切的占63.27%。乡村地区留守儿童居多,而大多家长教育理念落后,缺乏科学的教育素养,对幼儿园的认知仍停留在“托儿所”,或“小学化”倾向严重,把重点放在知识学习上。此外,留守幼儿家庭的祖父母忙于田间农活,时间和精力有限,缺少对幼儿的陪伴与关爱,甚至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配合度不高,使家园共育难度增大。
“解”共享发展理念下乡村幼教发展之困
建立高质量教师队伍,吹响乡村幼教“集结号”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实现幼儿优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专业知识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是关键。一方面,厚植乡土情怀,激发敬业精神。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的爱乡情感,坚定乡村教育信念,引导教师发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为振兴乡村幼儿教育集结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乡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将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教师培训规划中,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培教师所需,训教师所想,增加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多样化。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化,绘出乡村幼教“新图景”
保障教育成果各地共享、人人共享,促进乡村教育共享发展。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引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幼教扶贫,如链接爱心企业、慈善组织机构,开展微公益,帮助困难的家庭,改善幼儿的住宿条件、教学环境、饮食条件。第二,以乡土文化为根开发特色课程。将本地独特的乡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中,创新乡村幼教资源,肩负起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重任。第三,以数字为媒实现资源共享。基于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链接城市幼儿教育资源,补充乡村幼儿教育资源供给。
健全普惠性保障政策,敲开乡村幼教“幸福门”
乡村幼儿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育人工程,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和激励机制保障乡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及职称编制,强化“越是艰苦、越是偏远、待遇越高”的政策导向。第一,提升乡村幼儿教师收入福利,乡村园舍资金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事幼教事业,解决“下不去”的问题。第二,扩大乡村幼儿教师编制数量,调动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解决“留不住”的问题。第三,保障职称评聘通道顺畅,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解决“没发展”的问题。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和职业获得感,鼓励优秀人才潜心教书育人,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打造多维发力共同体,共建乡村幼教“繁花园”
振兴乡村幼教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社会、教师、家长多方久久为功,合力改善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科学育儿理念,提高乡村家长的育儿水平,帮助家长认识到素质教育从幼儿做起。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家园沟通的有效途径,采用“请家长进来”的方式,邀请乡村幼儿家长参加园内亲子活动、半日开放活动,或采用“教师走出去”的方式,有效开展幼儿家访工作,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探讨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特点,共同携手育儿。
“担”共享发展理念下幼教学子的时代使命
悟卓越教师之魂,做振兴乡村幼教的学习者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方面,成为一名优秀的卓越幼儿教师,须以卓越教师为师,以卓越教师的标准来反思、改进自身教学方法。如我校每年都会邀请优秀园长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通过园长现身说法,引导学生理解幼儿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增强了幼教学子争做卓越幼儿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培育个人能力,知行合一,有助于为今后投身乡村幼教事业做好充分准备。如我校开展“技能节”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促进学习和技能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检验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以文化滋润童心,做振兴乡村幼教的传承者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幼教学子应坚持把乡村幼教根植乡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豪感,弘扬文化自信。如我校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国学代表作品——非遗剪纸艺术,并将其应用到幼儿故事创编、游戏活动中。利用一幅幅优美的剪纸作品,向幼儿讲述经典的国学故事。此外,我校学前教育学院开展“绘本润童心 师幼共成长”绘本阅读活动。在绘本故事中融入乡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激发文化自信。通过这些形式创新了向幼儿传播文化的方式,在幼儿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幼儿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并以乡村为荣,为乡村奉献。
用专业担当使命,做振兴乡村幼教的践行者
春风沐桃李,帮扶助教育。作为幼教学子,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到乡村去,不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踔厉奋发,超越自我,厚积薄发。为更好深入了解乡村幼教的发展,我校“育苗朝阳”志愿服务队调研、送培、送教多管齐下,助力乡村幼儿教育提质增效。如赴某村参加了公益知识讲座和急救知识培训,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从乡村幼教工作者中学到了一些急救知识。通过与乡村幼教双向互动,不仅推动了乡村幼教的建设与发展,也为乡村幼教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共享发展理念培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X22B344)。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