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移民社区共同体
摘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前,我国已进入“后移民搬迁时代”,如何让移民全方位融入搬迁社区,打造从物质到精神的共同家园,构筑坚实的社区共同体,成为移民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对发达地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七闸村的调研分析发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移民村还存在居民参与不足、生活方式挑战、公共精神缺失等融入困境。因此,文章从认同性整合视角出发,通过对移民群体社会融入、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深度考察,揭示关键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出移民社区共同体重塑的优化路径,巩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互助意识,推动社区共同体健康发展。
工程移民社区共同体的现实样态
七闸村位于发达地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是重要的移民安置点。1963年,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移民搬迁至此。现共有15个村民小组、1 272户、4 555人,党员111名,耕地237亩(约0.16平方千米)。该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江都区文明村”,2007年创建成扬州市全面小康村。
工程移民社区共同体营造面临的困境
居民参与困境:缺乏动力与渠道
在探讨七闸村社区共同体营造的复杂图景时,居民参与的缺失无疑构成了最为显著的障碍之一。这不仅关乎社区发展的速度与深度,更触及社区生命力的核心。
一方面,居民面临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的双重不足。移民群体在迁入新环境后,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重构与适应新生活的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个人的生计恢复、家庭安顿及社交网络的重建上,无暇顾及社区层面的公共事务。加之,部分移民可能对新社区缺乏归属感,缺乏主动参与的内在驱动力。
另一方面,社区现有的参与机制存在诸多不足。居民意见表达的渠道有限,且往往形式化、象征化,难以反映居民的真实意愿。尽管社区内设置了居民意见箱、座谈会等来收集居民意见,但这些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化现象。社区在收集意见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社区的线上线下参与平台也存在局限性。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运营团队,七闸村在利用线上平台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社区使用的平台功能单一、用户体验不佳,并且居民对平台的知晓率和使用率也比较低。此外,七闸村由于资源有限,难以频繁组织高质量的线下活动,难以覆盖到所有居民群体。
生活方式挑战:个体化趋势与社区凝聚力的削弱
个体化趋势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个性表达的重视以及对生活质量的精细化要求上。在移民群体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新环境的陌生与挑战,如同双刃剑,既带来了无限可能,也伴随着重重困难。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觉醒为社交网络的构建过程增添了一层新的考量。对于移民群体而言,他们担心在参与社区事务或网络活动时,个人敏感信息被不当收集或滥用,进而引发身份盗窃、骚扰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这种对隐私安全的顾虑,使他们在参与社区活动时表现出更高的谨慎性和保守性,倾向于选择匿名参与或仅限于小范围内的交流。这种心态无疑限制了他们参与社区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其在新社区的全面融入与贡献。
公共精神缺失:个体利益与社区整体利益的冲突
在探讨移民社区建设与发展时,社区内部存在的公共精神缺失现象不容忽视。在传统社区中,居民往往具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像七闸村这样的移民社区中,由于居民往往刚脱离原有的社会网络,尚未在新环境中建立起稳固的社会联系和信任基础,加之对公共生活参与机制的陌生感,使他们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及家庭的“小圈子”利益,而非社区的整体福祉。这种“短视”行为直接导致了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低下,无论是环境卫生的维护、公共设施的建设,还是社区活动的组织,都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响应,使社区在面临挑战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从而影响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移民群体的文化多样性也增加了公共精神培育的难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居民,个体语言、生活习惯等也不尽相同,在沟通交流中可能会引发误解、成见或抵触情绪,继而使个体对共同体产生疏离甚至排斥。当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汇聚一堂时,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对公共精神的共同认知,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与协调机制,就容易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进一步加剧公共精神的缺失。
以认同性整合视角促进工程移民社区共同体发展的优化路径
社会认同:创新构建社区空间形态
随着移民社区的发展完善,如何通过公共空间、文化景观和虚拟空间的共享与塑造,强化社区成员的社会认同感,成为构建移民社区共同体的关键。
在共享公共空间方面,七闸村可将公共空间塑造为中心地带,使其成为一个汇聚多样活动、促进社区融合的场所,打破不同居民之间的空间隔离,增强居民间的交流互动。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七闸村的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集合点,更是一个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平台,鼓励居民跨越家庭和邻里界限,共同参与公共活动,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在迁移到新环境后,保持原有的社交网络并融入新的社区,对移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共享公共空间的创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平台,既能延续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能促进与本地居民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共享文化景观方面,七闸村可通过展示建筑空间和文化符号,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尽管七闸村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丰富的移民故事和创业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背景,从中提取出真情实感的话语,成为共享的移民记忆。同时,创造一个象征物,实体的或虚拟的,以凝聚移民群体的情感,表达其心声。这种符号化的文化景观对移民群体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是村落共同体的重要表现。
在共享虚拟空间方面,七闸村成员轻松建立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深入讨论公共事务,加强群体认同。同时,在现实空间设计上,通过空间复合化设计,如结合信息展示、便民服务等复合功能与入口空间,最大化提高利用率,满足多样化活动需求,并且重视空间认同感设计,积极收集居民意愿,打造集休闲、花园、种植体验等为一体的空间,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自发维护意识。
文化认同:建构共享文化符号体系
在移民社区中,文化符号与道德价值的共享对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外部环境,促进文化的稳健发展,对于加强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性整合至关重要。
在物质文化层面,推动移民文化与原有居民文化的交融互鉴至关重要,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一过程强调在尊重和保护原有居民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移民文化所带来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价值。通过交融互鉴,不同文化元素得以碰撞、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质和表现形式。这些新文化特质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蕴含着未来的希望,为多元文化社会增添了更为丰富和生动的色彩,成为连接不同文化背景居民的纽带,促进交流融合。
在精神文化层面,通过建设社区共有精神家园和构建集体记忆,将优秀品质融入社区公共精神之中,既体现移民的独特性,又展现区域的文化风格。这是社区共同体最为核心的部分,“居于整个控制等级的顶点”,也是目前移民社区最为缺乏、最难以打造的部分。通过精心策划和持续努力,社区可以逐步构建起一套独特的集体记忆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记录着社区的历史变迁、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贡献,还蕴含着社区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内核的形塑,标志着社区共同体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它超越了简单的居住空间共享,升华为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和认同。当居民们开始围绕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记忆展开互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邻里,而是拥有共同信仰和追求的伙伴。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推动居民不断向共同文化靠拢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践行社区所倡导的行为准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建构,移民社区将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共同体。居民们将共享文化符号和道德价值,共同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认同性整合的视角下,这种基于物质与精神文化双重建构的社区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还将为社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情感认同:重塑共同社会记忆桥梁
七闸村搬迁后,社区邻里关系冷漠的问题凸显,其根源在于缺乏共同历史经历和集体记忆。共同体是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础上,具有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它以“历史和思想积淀的联合体”的共同体表达,为民族框架体系制衡要素的价值链接奠定了共同性规约的基础。面对移民们对迁出地的深深眷恋,如何将其转化为对移民社区的认同与热爱,提升社区凝聚力,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参与社区活动和联谊活动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居民之间融合与共生的基本途径。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联谊活动,移民与当地居民得以共同享受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这些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和了解的平台,还推动了彼此之间认知的增进。在活动中,他们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点滴,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从而建立起深厚的相互信任和友谊。这种信任和友谊是社区和谐发展的基石,有助于打破隔阂,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之间的融合与共生。
鼓励移民与当地居民共享经历、加强交流合作是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促进社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社区事务、与当地居民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积极引导移民将对迁出地的眷恋转化为对新居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新的“乡愁”。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自身的归属感,还能有效降低文化冲突和紧张情绪,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这种共享经历和合作交流的模式也有助于提高社区的整体凝聚力,推动社区实现快速发展和繁荣。
生产认同:打造互惠生活实践框架
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既需要思想意识层面的凝聚,也离不开经济利益的紧密联结。经济层面的互动与互利,是共同体稳固的基石。因此,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催生了企业和产业的多样化,为社区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集体企业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居民的共同出资、经营和分享成果,集体企业不仅为移民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更在深层次上促进了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这种强烈的利益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更加愿意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追求将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推动共同体的形成与稳固,为移民社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是进一步强化移民社区认同性整合的有效手段。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社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发展农村电商、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项目,不仅可以带动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充分展示了移民社区的独特魅力和优势,更在发展过程中加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社区的各项事务,为社区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特色产业的引领和带动,共同体构建成为一个过程,而非某种产品。这种渐变式、长期的、带有鼓励性的发展过程,使共同体拥有平和、包容的特性。移民社区将逐渐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体,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奋斗。
在认同性整合视角下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七闸村移民社区共同体重塑的路径探究中,文章深入剖析了移民在搬迁后面临的认同困境及重塑过程,揭示了文化传统、社区环境、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在推动认同性整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七闸村社区空间形态建构、共享文化符号体系构建、共同社会记忆重塑、互惠生活图式构造以及公共权利赋予与行使等多维度路径的探讨,文章为移民社区共同体重塑提供了全面的策略框架。然而,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社区成员间情感联结的深化、文化符号的广泛认同、共同记忆的持续培育、经济利益的平衡分配以及政治权威的有效树立等。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应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文化引领,深化情感联结,促进经济互惠,加强政治参与,多方协同,共同推动七闸村移民社区共同体认同性整合的深化,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02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结项成果“认同性整合视角下移民社区共同体重塑的路径探究——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七闸村为例”(课题编号:202411117089Z)。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