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乡村儿童手机新况
摘要:当前,乡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愈发严峻。在对乡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双减”政策的实施没有使乡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时间变长,但存在娱乐型手机使用倾向明显和手机沉迷问题。文章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乡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助力乡村留守儿童得到全面的关怀与保护。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推进,乡村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夫妇选择外出务工,由此催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乡村留守儿童群体。为方便联系,留守儿童父母常给留守儿童配备智能手机,进而大大提高了我国乡村留守儿童触网率。因留守儿童监管机制薄弱、自控能力较差,手机沉迷的问题随之而来。部分研究成果表明,交际和娱乐已成为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乡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现象已逐渐趋向低龄化且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社交、学习与体质。可见手机沉迷是乡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为了解现阶段乡村留守儿童的手机使用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针对浙江省泰顺县雅阳镇内,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外出打工时间超过6个月的小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该地区留守情况较为普遍,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许多儿童由祖辈或其他亲戚代为教养。文章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儿童使用手机的情况和手机的影响两方面内容进行,且对儿童沉迷手机的情况进行测量,最终共计回收问卷102份,有效问卷87份。同时,文章还对受调查的4名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深度访谈,全面了解乡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情况,探究其中深层原因。
手机使用情况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当前乡村留守儿童能够正确认识手机带来的影响,使用手机的时间较为恰当,然而也存在娱乐化倾向较明显与手机沉迷的问题。
手机使用:时间恰当但娱乐化倾向明显
雅阳镇留守儿童群体的手机普及程度较高,但手机拥有率较低,仅有16.28%的调查对象拥有自己的手机。81.39%的调查对象平均每日手机使用时长不超过一小时,这表明多数调查对象能够对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但仍有部分调查对象存在使用手机时间过长的情况。
“双减”政策出台后,儿童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这也意味着留守儿童使用手机时长延长的可能性增加。然而,82.7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使用手机的时间相较之前并没有增加。这表明“双减”政策在减轻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负担的同时对乡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时长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在手机使用内容方面,手机对乡村留守儿童来说不仅具有工具性也具有娱乐性。大多数调查对象会使用手机辅助学习、开展日常交流、发展个人兴趣。同时,调查显示有34.88%的调查对象直接表示会将手机用于娱乐,儿童在访谈中也表示打游戏、看短视频、浏览社交网站都是小学生群体中热门的娱乐方式。可见,手机已经成为儿童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
手机影响:能够全面认识优劣影响
通过调查,调查对象能够全面认识到手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调查对象认为手机带来的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提供各种资源以便提升自身能力(87.36%)、发展兴趣(48.28%)和促进社交(44.83%)三个方面。其余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认为手机能够愉悦身心、拓宽视野。调查对象认为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影响身体健康(65.52%)、影响学习成绩(47.13%)和引发沉迷问题(40.23%)三个方面。手机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良信息传播问题、现实社交问题也得到部分调查对象的关注。
手机成瘾:成瘾现象明显以轻度为主
通过邀请调查对象对手机沉迷情况进行自评并采用刘珍辉设计的“手机成瘾量表”对其手机依赖情况进行测量。基于得分情况,将手机成瘾程度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得分0~19分为不成瘾,20~29分为轻度手机成瘾,30~39分为中度手机成瘾,40~50分则为重度手机成瘾。
经SPSS26.0测量,在本次调查中,量表α值为0.732,KMO值为0.721,量表内部具有良好一致性与有效性。
根据自评得分情况,70.11%的调查对象得分在2分及以上,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据“手机成瘾量表”得分情况分析,可知具有轻度手机成瘾与中度手机成瘾的调查对象分别占55.17%与14.94%。可见乡村留守儿童虽能正确认识手机带来的影响,但仍不能合理控制自己对于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成瘾问题。
手机使用问题的原因探究
基于以上现状调查,发现部分乡村留守儿童存在娱乐型手机使用倾向明显、手机成瘾的问题,而娱乐型手机使用倾向与手机成瘾问题之间又有重要联系,手机成瘾的儿童通常会有更明显的娱乐型手机使用倾向,在手机使用上会消耗更多的时间。例如,具有中度手机成瘾问题的W01表示“我平均每天花3个小时玩手机,主要是打游戏”。可见手机成瘾问题是乡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留守儿童手机成瘾的原因众多,包括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方面的原因。
个人层面的原因
1.缺乏自律:个体存在错误认知且自制力弱
一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对手机的使用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他们将手机视为一种娱乐而非通讯工具,平时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手机娱乐功能上,如访谈对象W01在访谈中表示“我和朋友经常约着用手机一起打游戏,这很正常”。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作为面临代际分离的特殊群体,缺乏监护人的正确引导,加上儿童对于游戏、短视频等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留守儿童更易于沉溺于手机带来的虚拟世界。
2.渴望认可:成绩落后与寻求认可的冲突
留守儿童是一类缺乏父母监管的儿童。在学习上,父母的监管与教养义务通常较多地由祖辈或者其他亲属代为承担,而乡村祖辈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学习辅导方面往往有心无力,如访谈对象W01和W03在访谈中均表达过祖辈因文化程度限制无法辅导自己的学习。祖辈“管不了”和“无法管”的现状使部分留守儿童相较一般儿童在学习上遭受更多的挫折,无法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从学业上获取必要的认可和成就感,转而从网络世界寻求“补偿”,达到心理平衡。例如,在班级中属于“后进生”的访谈对象W01,他在访谈中就充分表达了类似的想法:“我是为了上榜分数打这个游戏,别人会想跟随我,我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喜欢别人佩服我的感觉。”
家庭层面的原因
1.陪伴缺失:缺少陪伴而无法满足情感需求
家庭陪伴的缺失易导致亲子关系疏离与儿童孤独感的产生。在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往往与孩子常年异地,亲子关系较为疏离,沟通频率较低。例如,受访者W01表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一般,虽然母亲经常会给予自己物质上的关心,但自己很少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即使打电话也无话可说。有研究表明,父母沟通与青少年手机沉迷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孤独感的笼罩下,部分留守儿童将手机视作认识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是情绪发泄的出口、社交及情感支持的来源。留守儿童为弥补父母的陪伴缺失而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向手机,以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来弥补现实世界的孤独感,甚至混淆虚拟与真实世界的界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
2.监管不当:囿于隔代教养而出现的手机监管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往往存在隔代教养的情况,祖辈的溺爱心理和监管不当成为助长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调查对象W02表示“放假的时候,奶奶不会管我的,我可以从下午玩到晚上”,可见祖辈对其玩手机持放任的态度。W01日常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有时会偷偷玩手机到深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达到5小时。在对W01奶奶进行访谈时,其表示了解情况但无能为力,自己只要稍微提及玩手机的危害,W01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为加强监管,W01母亲会在深夜进行远程电话查岗,一旦发现孩子手机没有关机就直接没收手机。然而这种强硬、偏激的态度使W01对手机的渴望更加强烈,在得到手机后更变本加厉的使用。可见隔代教养引发的监管不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孩子沉迷手机。
学校及社会层面原因
1.释压需要:课后托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颁布,但对比城镇地区学校,农村地区学校“双减”政策还未完全落地,存在减负不完全、过度强调文化课的情况。例如,W04在访谈中表示,即使是“双减”后,学校副课的开展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此外,W01、W03与W04都在访谈中提及学校的课后服务多以课后托管形式进行,内容多为讲解文化课程或作业,即使有社团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且无趣。可见部分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显然无法有效拓展儿童的学习空间、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忽略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与休息的需要。W04在访谈中表示“放学了还不让我玩,在学校已经学得够多了”。由此可见,部分儿童选择用手机在网络世界获得放松。
2.娱乐需求:文体需求与乡镇建设的冲突
相关研究显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有更加浓厚的兴趣。近些年,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乡村文化、体育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设施区域分配不均的情况。以被访者所在地区为例,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具有较多的文化礼堂、篮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这些场馆的建设也较为完善。而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拥有的设施则较少,建设水平也较低。
W02在访谈中表示“这里平时没有组织什么活动,管理人员我一年都见不到一回,更不要说什么活动了”。乡村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内部的交流与活动,更具有对来自家庭外部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但乡镇的文化、体育场馆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更易导致乡村留守儿童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快乐,增加手机沉迷的概率。
手机成瘾问题的应对策略
增强个人意志,学会自我管理
1.积极投身活动,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多样的活动能带给儿童多方面的体验,在消磨时光的同时发展多方面的技能。留守儿童应学会合理管控使用手机的时间,合理规划自己的课余生活,增加组织与参与现实活动的时长。例如,儿童可以组织同伴游戏、体育运动等活动,将个人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在同伴关系的正向引导下逐渐脱离对网络世界的依赖。
2.规划学习方案,体验学习成就
部分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是由于在学习中受挫,同时内心渴求认可。因此,一方面,教师与家长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从失败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儿童学会为自己制订详尽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逐步提高自我规划能力。当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儿童将有可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以自信丰盈的内心摆脱手机世界的禁锢。
3.加强监督引导,促进沟通交流
对思辨能力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家长的管教、监督、引导以及亲子间的沟通、交流、陪伴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要通过合理正确的方式对儿童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管理和引导。例如,可以规定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限,并相应地建立一套公正的奖惩措施,以此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同时,父母也要发挥陪伴和沟通的力量,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平等温和的语言引导儿童充分认识手机带来的影响,避免消极影响,发挥积极作用。
4.家长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儿童处于模仿能力极强、民主和平等意识逐渐发展的阶段,作为家长,树立良好的榜样至关重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把握手机的自我使用限度,做到“非必要不使用”,同时引导儿童一同开展积极的活动,如阅读、做家务、进行户外活动等,为孩子树立阳光进取的榜样,以更加平等、健康的亲子关系指引儿童走出虚拟世界。
贯彻“双减”政策,增强家校合力
1.贯彻“双减”政策,丰富校园活动
部分乡村地区学校要加快“双减”政策的落实与贯彻,让减负落在实处,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和教学形式中快乐成长。教师可以不占用课余、托管时间进行文化课讲解,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和课堂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满足自我成长需求,而不必从虚拟世界中寻求“补偿”。
2.增强家校联系,凝聚教育合力
沟通是构建良好家校关系,推动共同教育的桥梁。家校双方应始终秉持相互尊重、有效沟通以及密切合作的基本原则,为学生养成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提供坚实的保障。学校可以通过线上交流、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实地家访等多种途径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确保能够及时与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家长则需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合作探索出针对手机管理的有效方案,共同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责任。
强化社会督导,创造良好环境
1.落实管理制度,构建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上网环境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政府为加强网络监管以及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实施了一系列行动,如开展“清朗”行动,落实防沉迷政策。然而部分网站、软件仍充斥大量不良信息,未成年人使用时间也未得到合理限制。因此,我国应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管理,从外部下手防止儿童沉迷手机。
2.完善文体建设,满足文体需求
文体设施是满足儿童现实娱乐需求的重要物质条件。对于那些因文化、体育场馆或设施建设管理滞后,无法满足儿童正常文化和体育需求的乡镇,应当加强文体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确保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拥有可供娱乐的场所,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乡镇也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让儿童积极参与其中,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文体活动走出虚拟世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减”背景下乡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310347020)。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