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5-01-18 14:29:17来源: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文字:付琼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直播电商正成为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职业院校作为电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为此,通过创新直播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支懂农业、懂电商、善营销的人才队伍,对于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至关重要。文章以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职业院校培养具有直播电商专业技能和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人才提供可行性方案,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村电商直播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电商直播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22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县域网络零售额达到43828.3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895.5亿元,较2021年增长7.2%。电商平台在县域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截至2022年,阿里巴巴共建成了7780个淘宝村和2429个淘宝镇,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农产品直播电商生态[1]。此外,拼多多发起的“家乡好物直播”农村产业振兴计划,通过“百亿农研”项目推动了农产品销售额的增长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有效带动了农村产业振兴,使电商直播在农产品推广中的作用愈发显著。然而,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产业也面临着显著的人才瓶颈。《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指出,2021—2025年将是农产品电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在此期间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350万人。这表明,农村电商人才的缺口巨大,且当前从事农产品电商人员大多学历偏低,人才质量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不仅影响了电商直播的推广和带货效果,也制约了农产品品牌化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培养专业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缩小人才缺口,需要从基础教育、技能培训、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使他们掌握农产品直播销售的专业技能,适应数字农业发展的需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家政策赋能:促进电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政策为职业院校培养直播电商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面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电商人才短缺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要梯度发展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通过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带动以及加强中西部、“地市县”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市场培育等方式,强化电商人才创业培育孵化、就业供需对接等服务。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职业院校要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教育资源和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着力培育高素质的电商直播人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这促使职业院校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新型人才[2]。此外,国家还建立了职业技术教育财政支持机制,对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给予重点扶持。政策资金的投入为职业院校培养直播电商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有效缓解了人才培养的资金压力。总之,国家政策为职业院校培育直播电商人才提供了支持,有助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支撑农村电商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直播电商人才势在必行。一方面,本土人才的培养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分关键,职业院校作为紧密联系产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可以培养出愿意扎根乡村、建设家乡的电商人才队伍,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教育性和经济性,能够培养出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助于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更符合农村电商发展的实际需求。农村电商人才需要具备电商专业知识和农业农村经营管理知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兼顾这两方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电商人才。因此,职业院校根据乡村振兴的需求培养直播电商人才,不仅是应对农村人才需求挑战的必然选择,也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和优势,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实践教学基地:助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直播电商人才对推动学生就业创业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可以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农村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并且学生通过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可以真正掌握直播电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其未来的从业奠定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职业院校进行直播电商人才培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平台,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将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并通过直播平台销售农产品或提供相关服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并在学生内心埋藏下热爱农村、尊重劳动的种子。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培养模式缺乏创新。首先,职业院校在培养直播电商人才时,未能结合行业的具体需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目标,导致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虽然直播电商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手段,但很多职业院校并未明确直播电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角色与发展方向,有的院校注重电商技术操作层面的培训,忽视了如何利用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等能力培养,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其次,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不足。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技术培训上,缺乏对行业实践与农村特色的深入结合。直播电商作为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行业,其运营模式和技术手段变化迅速,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难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现有的实训课程和实践机会有限,学生的实战经验不足,尤其是缺少面向农村电商的特色实践平台。这种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滞后性不仅限制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直播电商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教学团队成员数量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直播电商人才的过程中,面临着教学团队数量不足、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学团队中专业教师匮乏,难以满足直播电商课程的需求。直播电商作为新兴行业,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其掌握电商平台的运营规则,还要求其熟悉直播技巧、数据分析以及市场营销等内容。然而,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以传统专业为主,直播电商实操经验不足,且招聘到合适的教师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的进修渠道有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无法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变革,从而使其专业水平提升受限,不仅影响了课程内容建设,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

  首先,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流于形式。部分职业院校虽然与电商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合作机制,导致企业参与教学的程度较低,未能有效将企业的运营模式、技术更新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从而造成学校课程与行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直播电商行业的发展。其次,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科研机构的参与,导致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未能有效衔接,难以通过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也未能有效激发企业的合作动力。再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落后。虽然部分职业院校设立了直播电商实践教学基地,但其规模较小、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且这些基地的设备和技术更新速度缓慢,滞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难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直播电商技术和工具[3]。更重要的是,许多院校的实践基地与真实市场环境不够契合,导致学生在校内很难接触到实际的电商运营流程与直播场景,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一些学校由于经费和资源不足,无法建立独立的实践基地,只能依靠短期的校外实习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但这样的实习往往时长有限、内容片面,无法给学生带来深刻体验,导致学生进入职场后面临较大的压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直播电商人才的质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直播电商人才培养路径

明确培养目标,革新育才模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直播电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电商直播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职业院校是培养农村高素质直播电商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明确培养目标,革新育才模式,适应农村电商产业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核心。直播电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电商运营技能,还需培养他们的农产品营销策划、短视频制作及社群运营等综合能力。首先,职业院校应明确将培养具备电商平台操作、品牌推广、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等多维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并应结合农村特色,提升学生对农村市场和消费习惯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创新应用农村资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应重视“以赛促学”,构建“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的电商教学模式,通过举办各类直播电商大赛、创业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4]。同时,直播电商人才培养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线上直播课程、虚拟仿真电商平台等工具,模拟真实的电商运营场景,帮助学生掌握从选品到直播带货的全流程操作技能。最后,开发符合农村特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结合地方农产品的特质,设计适合农村电商的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对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的意识。

内外双向,培育“双师”队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培养能够适应新经济形态需求的直播电商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育具备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在直播电商迅速发展的今天,行业内的从业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新兴电商技术的掌握,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宝贵资源。基于此,职业院校应积极引进一线工作的专家,邀请他们作为特聘教师或客座教授,以便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帮助学生更快适应直播电商的变化。其次,内培是通过系统培训和进修提升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实践操作和行业前沿技术的掌握上。职业院校的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快速变化的直播电商领域,实践经验的缺乏可能导致他们在教学中与市场需求脱轨。为解决这一问题,职业院校应为教师提供定期的培训机会,安排他们参加企业实习、行业研讨会或跨学科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市场敏感度,促使其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最后,职业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考取行业认证、参与项目研发等方式提升自身的行业技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共建协同,创建实训基地共融

  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校企合作表面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等问题,首先,应加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协同力度。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设立专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发挥实质作用。同时,职业院校应与电商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技术培训的常态化机制。企业不仅要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支持,还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评估,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为此,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共同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研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行业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最后,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力度,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践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组织。这样的合作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真实的电商运营,熟悉直播流程、平台管理、用户互动等实际操作,从而提升其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经费较为紧张的学校,可以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寻求外部资金支持,并联合其他学校和企业共建区域性实践基地,扩大基地的覆盖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缩短从学校到职场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陈贤博.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改进策略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4(04):61-67.

  [2]王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职业,2024(06):29-31.

  [3]汤艳慧.高职院校农村电商直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2(12):104-106.

  [4]刘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直播电商人才培养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湖南教育(C版),2023(10):48-50.

  2023年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电子商务专业直播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课题编号:2023XYXD-19)。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