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突破
摘要:文章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剖析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策略。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紧密关系,明确其在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剖析当前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诸多困境,包括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具有针对性且可操作的行动策略,包括强化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通过这些策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积极效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文化被喻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实现这一蓝图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使命与责任。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因此,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行动策略,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人才,如文化传承、创意及乡村旅游人才等。职业教育能贴合乡村文化振兴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和课程,精准培育各类专业人才。例如,开设民间工艺、传统音乐、民俗文化等课程,培养学生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开展创意设计、乡村旅游规划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与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职业教育可通过开展乡村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技艺、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等促进其传承与创新。例如,职业院校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体验乡村文化魅力,了解现状、特色及发展需求;同时,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乡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引导他们将知识与乡村文化结合,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
职业教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关,乡村产业发展需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和技术双轮驱动支撑。职业教育融合乡村文化资源,布局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以及文化创意等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体系,驱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例如,职业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运营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与乡村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保障。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开展乡村文化教育
1.课程设置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教育,将乡村文化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学院开设了《妈祖文化》《莆仙民俗文化》《乡村传统工艺》等特色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乡村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价值,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鼓励教师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例如,在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中开设民间工艺课程,在研学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乡村旅游规划课程等,培养学生的乡村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2.实践教学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前往崇福村、济川村等地开展乡村文化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电子商务专业紧跟电商行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莆田市本土农副产品,开展主题为“念好山海经,助力乡村振兴”系列直播带货活动,先后参与了“常太枇杷节”“梧塘双福荔枝节”等多场电商直播带货活动,将专业所学与助力乡村振兴的需求相结合,学以致用,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助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学院还与东大村乡村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以“校村共建”为载体,开展校地战略合作,扩大教育外延功能,学生在提升个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为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培养乡村文化人才
1.专业设置
根据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设置了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例如,开设了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工艺美术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乡村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还开设了研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传承人。
2.校企合作
积极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院与莆田市电商协会、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等行业企业合作,开设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订单班,电商直播基地设立莆田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专区,服务“互联网+”农村产业新业态,也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开设“匠心筑艺”讲座16期,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服务乡村文化产业
1.技术服务
学院积极发挥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当地的乡村旅游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旅游规划、产品设计、品牌推广等技术服务。与东大村校地共建,利用东大村建筑上的狮子图腾设计了狮子IP形象,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文化衍生品,“莆阳建筑”技术服务队承担农村建筑工匠技能提升培训,并参与古民居修复保护等,助力东大村文化产业发展。
2.文化活动
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院师生将耕读文化、蔡襄廉政文化,以及妈祖信俗非遗、枫亭游灯非遗、南少林武术等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组织师生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开展乡村彩绘宣传、乡土特色文艺展演、乡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教育资源不足
1.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既具有专业知识又熟悉乡村文化的教师。部分教师对乡村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聘请兼职教师由于待遇不高、管理不规范等原因,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乡村文化振兴的教学需求。
2.教学设施落后
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部分职业院校面临教学设施滞后的问题,尤其缺少与乡村文化紧密相关的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这一现状导致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缺乏实践机会,难以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实际操作技能,进而影响了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技能为主,缺乏与乡村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乡村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难以培养出具有乡村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价值,然而,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的部署上存在短板,特别是缺少了与乡村文化紧密相连的实践项目与实训基地。这一现状导致学生在学习旅程中匮乏实践机会,难以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阻碍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社会认可度不高
1.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较低
在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时常被误解并贴上“次等教育”的标签,其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根深蒂固的意识不仅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不愿选择职业院校作为求学之路,还进一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由于教师待遇不尽如人意,难以吸引并留住优秀教育人才投身职业教育事业,这导致削弱了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与潜力发挥。
2.乡村文化的价值被低估
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乡村文化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与忽视。部分群体认为乡村文化是落后、陈旧的象征,缺乏现代价值,因此,对乡村文化逐渐消逝的现象视而不见,这使得乡村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境。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策略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派教师到乡村挂职锻炼、开展乡村文化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乡村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例如,职业院校可以引进具有乡村文化研究背景的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乡村挂职锻炼,了解乡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展乡村文化培训,邀请乡村文化传承人、乡村企业家等为教师授课,提高教师的乡村文化素养。
建立教师与乡村文化传承人、乡村企业家等的合作机制。邀请乡村文化传承人、乡村企业家等走进课堂,为学生传授乡村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可以深入乡村,与乡村文化传承人、乡村企业家等共同开展乡村文化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改善教学设施
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投入,建设与乡村文化相关的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例如,可以建设乡村文化展览馆、民间工艺实训室、乡村旅游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加强与乡村的合作,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和设施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可以与乡村的博物馆、文化馆、传统工艺作坊等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此进行实地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乡村文化元素,将乡村文化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具有乡村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例如,产品设计专业可以在绘画、设计软件操作等课程中融入民间工艺元素,让学生在进行技能学习的同时,了解民间工艺的制作技巧和文化内涵;研学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在乡村旅游规划、民俗文化旅游等课程中融入民宿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开展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根据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开设乡村文化特色课程,如开设妈祖文化、莆仙民俗文化、乡村传统工艺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特色课程的开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
建立与乡村文化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与乡村的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企业、传统工艺作坊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
开展乡村文化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文化调研、乡村旅游规划、传统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实践中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社会认可度
1.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优势,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例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成功案例,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院校要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与卓越技能的人才。例如,职业院校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优化课程建设,引入行业最新标准与技术,提高课程质量;深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可赢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
2.弘扬乡村文化价值
加强乡村文化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高社会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例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宣传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村民送去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文化服务,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职业院校可以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乡村文化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提高乡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创新发展能提升现代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职业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认可度等行动策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职业教育应紧密联系乡村,洞察需求,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为乡村文化振兴输送专业人才。相信在职业教育助力下,乡村文化振兴将成效显著,乡村未来更美好。
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终身教育研究课题(ZS23031);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ZJYJ064)。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