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中等职业学校“增值赋能,多方联动” 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育

时间:2024-11-27 15:46:29来源:德州市陵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文字:单桂峰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高质量人才支撑。本文通过分析教育基础设施升级、多方合作机制建设及增值赋能战略实施三个主要维度,提出一套系统方案来提升乡村地区人才培养效率。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政府支持与社区参与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而针对性的课程开发、技能证书制度强化与远程教育拓展则是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之一,承担着重要角色。因此,不仅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需通过有效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对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与实践,旨在提出一套系统人才培养方案,以期对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职业学校软硬件提档升级

强化基础教育与职业技能的结合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内容改革应当基于乡村实际需要,涵盖现代农业技术、乡村管理、农产品营销等领域,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与乡村振兴直接相关知识和技能,如加入智能农业技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机械的操作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极为重要。其次,课程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如某些地区若主要产业为水果种植,则应强化果树栽培技术和病虫害处理技能教学,这样既满足地方特定需求,也能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中职学校应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等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农村经营场景,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农作物种植、产品销售等活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还能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协调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应当覆盖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企管理广泛领域,设施构建需考虑到可持续技术应用,如智慧农业设备、自动化养殖系统等,这些都直接关联到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需要。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更新传统教学工具,引入模拟软件、云数据分析工具及遥感技术等现代教学方法,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和操作能力,这种教学设施的高度现代化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更能通过技术手段将课堂与实际农业生产环境紧密连接,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预演职场角色,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再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这对于参与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的人才而言,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完善师资力量,引进与培训并重

  在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需求中,职业学校应通过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政策、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等措施,来吸引具有产业背景及高级教育经验的专家加盟,如可从国内先进农业科技领域招聘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其加入可以直接提升课堂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职业学校还可以设立特聘教授或行业专家职位,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或研究人员定期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短期教学,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升教学内容专业度。再者,职业学校还应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机制,包括定期技能提升工作坊、教学法研讨会和策略更新训练,通过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合作,教师能参与到最新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去,持续优化其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如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关于智慧农业的国际研讨会或实地考察先进的农业企业,这种跨界学习和交流经历能够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促进其在教学中整合新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需求。

推动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适应乡村需求的课程和项目

  中等职业学校在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具体实施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长效合作机制,包括共同研究和开发课程内容、进行师资互派及设立联合实训基地等,如针对乡村特有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从而确保所开发的课程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备应用广度。同时,企业可以提供实际案例、最新行业资讯和技术设备支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接触到最前沿技术和管理理念,并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通过设立联合实训基地或工作站,学生可以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接受训练,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也能为企业培育未来优秀员工。

  同时,校企合作还应致力于开发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发展所需教育项目,包含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和终身教育服务等。除专业技能培训以外,课程和项目也应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学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同开发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为学生和乡村工作者提供持续学习机会,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和更新。

政府支持,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

  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通过出台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特色的教育政策,可为中职学校发展定下基调,如明确乡村人才培养优先领域与方向,提出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期望成果。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职业教育,特别是一些针对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如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开发、农产品加工等)的课程和项目开发。另外,通过建立健全奖励与评价机制来激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如对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而资源整合则体现在政府通过打通教育、产业、科研等各方面资源,构建起一个全面的支持体系,包括促进校企合作,如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和参与教学等;促进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交流合作,以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尤其是支援建设实训基地和提供奖学金等,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丰富资源。再者,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媒体和平台对相关职业教育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宣传和分享,以形成全社会支持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社区参与,加强地方文化与教育的互动

  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社区可以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地方特色课程,将乡村传统技艺、农业知识及地方历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如某些地区可能擅长特定手工艺或传统农作方式,这些知识可以被系统整合到职业教育课程当中,不仅有助于技艺的传承,也能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地方特色。且社区成员,包括工匠、乡土人才、新乡贤及其各行业的专家等在内,都可以被邀请到学校中进行客座讲座或者实操指导,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本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这种模式广泛应用于乡土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服务项目中去,如乡村环境美化、传统节日活动的组织以及乡村旅游的开发等,这些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并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乡村振兴实践当中,实现“知行合一”。同时,学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和经验可以作为其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并增强学生对乡村生活和文化的深入理解。

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支持体系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中,为激励学生创新创业,中等职业学校应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基础等,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等的结合,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提供必要理论支持,还能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商业运作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创业意识。同时,学校还应通过组织创新工作坊、讲座和企业家导师计划,引入行业专家和成功企业家直接参与学生创业教育过程,这种实战导向学习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热情。此外,建立支持体系还涉及资金支持与政策制定,学校可以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界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启动资本支持,如通过创业竞赛方式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行资助,或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学生解决初期资金难题;也可以通过合作平台整合法律、税务及市场推广等多方面资源,提供全方位创业辅导服务,助力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创意到市场的转变,这有助于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也能显著提高创业成功率,并对乡村振兴贡献新动力。

实施增值赋能战略,提升人才竞争力

加强技能证书制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中,加强技能证书制度,既要建立一套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又要具有地方特色,该体系应涵盖各类适用于乡村振兴的相关行业,如农业机械操作、食品加工及乡村旅游管理等领域专业技能认证。通过对这些课程进一步规范和系统化操作,可以确保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得到与其技能水平相符的认可,还能通过认证权威性来增强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信任,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优化技能证书制度还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和评估机制,教师作为教育质量第一责任人,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果的实质性,因此,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资格认证,使其教学内容和手段始终保持与行业标准同步,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此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能够增加教学透明度,增强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成果的信任度。

实行定制化教学,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培养专业人才

  在中等职业学校推动乡村振兴中,定制化教学策略起始于对乡村特色产业的全面调研,包括当地主导和潜力产业的详细分析,以确定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如果某个乡镇以手工艺品闻名,学校可以开设具体针对传统手工技能的课程,不仅包括技术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创新意识,这些课程将结合理论学习、手工作坊实践及与当地工匠的协作项目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保障教育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保障学习的持续性与普及性

  远程与继续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卫星教室及移动设备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内容分发和交流,能够提高教育资源可达性。例如,一位在乡村工作的农技人员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不离开其生活和工作环境情况下,可以学习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这些都直接对提升其职业技能有着显著效果。除此之外,这种教育模式还支持学以致用的快速转换,学习者可以实时将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为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提供远程与继续教育可使学习具有持续性,学习者无论在哪一职业生涯阶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实现终身学习目标,这不仅能够促进个人能力持续提升,更为乡村地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不容忽视作用。这种教育模式,使乡村地区不仅能够保持与城市地区知识更新同步,还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和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人才培养策略。

建立人才回流机制,鼓励优秀人才服务乡村发展

  人才的回流可以识别并解析乡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专业技术需求,中等职业学校需根据这些需求,定向培养相应领域专业人才。学校可以设立针对性奖学金、实习与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支持计划,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可以直接激励学生未来向乡村地区投身,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合作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初期职业发展支持,如优先推荐就业、提供项目资金等,都是促进人才回流的有效策略。

  此外,人才回流机制还需依靠强大社会网络和人文环境的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组织校友网络,建立一种持续的社交与支持系统,让乡村工作毕业生能感受到来自母校和同行的认同与援助。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定期举办各类文化与技术交流活动,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对本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了解,也可以借此机会展示其专业成就,让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校友看到乡村成长和变化,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流向乡村。

  综上所述,通过强化教育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教育内容与乡村需求的高度整合。多方联动策略可以增强教育的社会参与度和实效性,为乡村地区输送大量适用人才。未来中等职业学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宽教育资源和渠道,不断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策略研究”(2022113)的阶段性成果。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监审:董卫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