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地区侨乡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五邑侨乡传统空间分布视角,探讨五邑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特征。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对五邑地区50个代表村落空间分布的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再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创建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其中5个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从立村起源及其选址、建筑景观、文化思想与信仰方面挖掘其景观基因的外在表达与内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五邑地区的代表性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较低的山地和平原,以开平市为核心,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现代休闲娱乐设施,村落聚居多为单姓氏形成宗族,建筑基因以碉楼群最具特色,信仰崇拜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研究以期为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多方位打响五邑侨乡传统村落旅游品牌知名度作出努力。
五邑地区侨乡传统村落彰显着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根”的意识与近代西方文明印记的兼容,承载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对故乡最深厚的感情。目前,学术界对侨乡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从建筑方面展开,如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广东侨乡民居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相似性、差异性,分析潮汕和四邑这两个典型侨乡地区的建筑特征及华侨对民居的影响等。还有学者对海外华人在侨乡建设中的作用展开了探讨,并指出农村闲置建筑、传统村落及侨乡三者间的相互影响。除了建筑方面的研究外,侨乡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值得关注。传统节庆、民俗习惯、地方戏曲等,不仅丰富了侨乡的文化内涵,也是维系海外华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目前,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研究日益增长,主要聚焦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维度。在物质景观基因研究方面,通过纵深分析环境基因、建筑基因等物质要素,借助实地调研、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跨学科理念构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在非物质景观基因研究方面,传统文化被视为根植于聚落内部的核心要素,聚落习俗、方言、宗族信仰等是聚落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者在传统聚落研究方面已由资源开发阶段转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修复阶段,同时重点研究了景观风貌的内在文化基因,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空间区域。景观基因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并被迅速应用到多个领域,包括传统聚落群系区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这些研究不仅强调了侨乡传统村落的独特性,还分析了传统村落中物质与非物质景观基因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探索五邑地区侨乡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以期为保护和传承五邑地区景观基因和加强文化旅游地规划寻找新的突破口。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五邑地区范围内50个不同等级(包含国家级、省级)的典型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截至2023年3月,江门市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共17个,五邑地区占据15个。通过实地勘查、数据收集和人物访谈等方式,对特定村落展开调研,以建立五邑地区传统村落基础数据库。
核密度估计法
以GIS为工具平台,运用核密度估算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50个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生成五邑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分布图,直观反映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趋势和密集程度。公式如下:
式中KD(x,y)是点(x,y)处的核密度估计值,N是数据点(即村落或居民点)的总数,(xi,yi)是第i个数据点的坐标,d((x,y),(xi,yi))是点(x,y)与(xi,yi)之间的距离,h是带宽,决定了核的宽度,K是核函数,用于计算距离的权重。
景观基因识别法
将遗传学、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相结合,以研究环境因子如何影响物种内的基因流和遗传格局。文章利用此方法构建五邑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指标体系,对5个选定村落景观基因进行提取、识别,从立村起源及其选址、建筑景观、文化思想与信仰方面三方面分析其景观基因特征。
结果分析
地理空间分布趋势与密集程度
五邑地区大部分代表性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五邑地区的中部和西部;以开平市为核心区域,传统村落的密集程度较高。从海拔高度来看,大多处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山地和平原地区,符合古代村落选址的特点,便于农业生产和生活。五邑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区(如森林公园、温泉等)、世界文化遗产(如开平碉楼与村落)、人文景观(如历史遗迹、纪念馆等)以及现代休闲娱乐设施。
五邑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
依据调研数据及相关文献,并借鉴传统村落景观的基因理论框架,通过提炼关键元素、解构结构等方法,从环境基因、布局基因、建筑基因、村落文化思想基因以及民俗民风基因等方面构建评估体系。选定五邑地区五个代表性村落为研究实例,分别为开平自力村、新会霞路村、鹤山霄南村、恩平歇马村、台山汶村村,系统地对这些村落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如下表所示。
五邑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表
五邑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首先,从建筑景观的角度来看,五邑地区传统村落保存的古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时期,其中,碉楼群最具特色;建筑空间布局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空间组织方式,呈现出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的特性,从兼容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到兼容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都是在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其次,从立村起源及其选址的角度来看,五个典型案例都是历史悠久且在全球具有广泛华侨人群影响力的传统村落,其选址是冲积平原、江河便利与宗族聚落特征的集中体现。
最后,从文化思想与信仰的角度来看,在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思想和信仰深受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多元融合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宗祠与家庙的建造上,还渗透在以血缘宗族秩序为核心的乡土治理结构之中。宗族祠堂往往是举行祭祖活动的中心场所,其周围的民居布置具有有序性和等级性,反映出儒家思想对村落布局和选址的深远影响。五邑地区的村落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风水文化的哲学理念,并在村落设计中充分发挥了自然环境的优势,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些传统村落中保留至今的古城墙等历史遗迹,不仅承载了历史记忆,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动力。
结论与讨论
在保护与发展五邑侨乡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当地景观基因,还要充分挖掘景观基因的奇特之处,吸引更多年轻人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完善。第一,增加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研究对象的类型和数量,并进行深度调研,记录五邑地区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基因特征以及与村民生活方式的关联。第二,对第一手材料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和识别,明确各类景观基因的具体类别。第三,进一步探讨如何更高效地保护和传承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尤其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传统文化和村落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深刻地理解五邑侨乡传统村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变迁中的角色,并阐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
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2022年度青年课题“岭南五邑侨乡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与现代应用研究”成果之一(GD22YYS04)。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