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乡村旅游业承担着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的责任,可以直接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就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乡村旅游业如何通过各种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对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积极影响,以期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目标。
乡村旅游业能够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农村地区的凝聚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从理论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多种经济和社会理论的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农村地区减少对单一农业收入的依赖,通过增加服务业和文化业的比重,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际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其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部分地区成功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农村传统文化,有效提升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通过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综上,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文章就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概念界定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基于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和其他乡村特色资源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与城市环境截然不同的体验,使游客能够直接接触和体验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休闲、娱乐和教育的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启动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的国家级政策,其核心目的为全方位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指出,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联系
从经济层面上讲,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为乡村地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增加了乡村地区的收入来源,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这种经济活动不仅限于直接提供旅游服务,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值。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讲,乡村旅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展示和体验农村的传统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乡村旅游增强了外部游客对农村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加深了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从生态环境层面上讲,乡村旅游的发展强调可持续性和对生态的尊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采取了限制游客数量、使用可持续的资源和能源等措施,改善和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业的关系
乡村旅游业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和国际游客到访,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当地消费,促进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住宿、餐饮、交通及手工艺品销售等,这种多方面的经济活动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显著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乡村旅游业有助于平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资金和资源从经济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流动,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旅游收入的增加为当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了该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了良性循环。资金支持直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展示当地的历史遗迹、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提高了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业对农村发展的具体影响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村地区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多元经济活动的转型,改变了村民的经济来源,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了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与传统农业相比,乡村旅游业通常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工作往往支付较高的工资,为当地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同时,乡村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具体反映在村民的生活水平上,他们能够改善住房条件、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进而提升整个村的福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村地区有机会展示其文化特色和传统,加深外界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了当地村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展示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或是特色建筑,不仅吸引了游客,也为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乡村旅游业的具体发展现状
政策支持与具体实施效果
政府出台的政策旨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上讲,这些政策包含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培训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成长与壮大。具体而言,政策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个人投资乡村旅游的热情。通过提供启动资金、贴息贷款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政府有效降低了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和运营风险,这种经济激励促使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来,增加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带动了就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显著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满意度。交通、信息网络、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方便了游客,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政策的落地执行因地方政府资源分配不均、管理能力不足或缺乏有效监督而受到限制。
主要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具体可见下表。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表
表中各种模式各有优势,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状况灵活选择和调整,以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最佳发展效果。
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开发,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相应增大,如不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便会出现水资源过度使用、垃圾处理不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例如,热门的乡村旅游地区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当地水源;过多的游客涌入则会对生态敏感区域造成破坏,如踩踏破坏植被、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等。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了当地生态的平衡,长此以往,还会减弱旅游地的吸引力,降低游客满意度,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外来游客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习惯与当地村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存在一定冲突,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村民对旅游活动的抵制,损害游客体验,影响旅游地的声誉和吸引力。另外,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如果造成乡村内部的不平等。
案例研究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海南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琼中县的乡村旅游主要围绕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两大主题进行开发。生态旅游方面,琼中县利用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项目,提供徒步、观鸟、探险等多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且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实施生态保护措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民族文化旅游方面,琼中县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的节日庆典、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音乐和舞蹈表演等黎族和苗族的文化资源,吸引游客体验和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同时,琼中县推动了一系列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和手工艺品的开发,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收入来源。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老挝和缅甸接壤,是中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西双版纳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鲜明的傣族文化特色,成为国内外游客热门的旅游选择。
西双版纳拥有广阔的热带雨林、众多的野生动植物以及丰富的水资源,这些自然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产。其中,傣族自治州内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地点,提供了观鸟、徒步和生态摄影等多种活动,吸引了大量生态旅游爱好者和自然科学研究者。在文化旅游方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利用傣族的传统节日庆典、建筑、服饰、舞蹈和音乐等文化元素,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傣族的泼水节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文化节庆活动,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参与。另外,西双版纳的乡村旅游发展还注重环境保护和乡村发展的平衡。自治州政府实施了限制旅游区开发规模、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和推广环保教育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发展不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建立乡村旅游财政支持体系
多层次、综合性的财政支持体系是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一方面,财政支持体系通过提供启动资金、贷款贴息和投资补贴等方式,降低了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初始成本。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通常在获取资金方面面临较大困难,这些政策措施对其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旅游发展基金,向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无偿补助,减轻他们的资金压力,鼓励他们在旅游业中进行创新和扩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投资促进交通、通信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满意度。改善乡村地区的道路条件和公共卫生设施,使游客的访问体验更加舒适和便捷,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加强乡村旅游品质管理
从服务标准的角度出发,加强乡村旅游品质管理需要建立完整的服务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应涵盖服务提供前的准备、服务过程中的执行以及服务后的评估三个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制订服务标准和操作规程,针对住宿、餐饮、导游等关键环节设置明确的服务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定期的质量检查和顾客满意度调查来监管服务标准实施的效果,对表现不佳的服务提供者进行指导和改进,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认证机构,以增加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从环境可持续性角度而言,加强乡村旅游品质管理还应包括对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严格控制,在旅游项目规划和操作中,必须采取环保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实践中可采用环境友好型设施和材料,实施垃圾分类和回收,设置合理的游客容量限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保护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促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在于精准地定位乡村旅游的目标受众,开发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如针对寻求独特文化体验的游客,可以设计包含本地文化、传统工艺体验和节庆参与的旅游产品。对于喜爱自然和探险的游客,可以推广乡村地区的自然徒步、野生动植物观察和生态体验营等活动。另外,成功的品牌应该传达出旅游地区的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塑造以生态可持续和文化真实性为核心的品牌形象,吸引对环保和文化保护有高度认同感的游客。因此,乡村旅游地区可以利用先进的营销工具,讲述吸引人的故事,展示地区的独特景观和文化活动,从而在潜在游客心中建立起强烈的品牌印象。
文章全面探讨了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积极影响。通过对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分析,揭示了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能在保护环境和促进文化传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与协调。
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提升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力研究”(2023CDJ031)阶段性成果。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