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路径研究

时间:2024-10-08 16:38:45来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文字:彭军军 杨 漫

  摘要:乡村振兴必须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仰赖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乡村本土人员技能培养和返乡人员技能培养。高校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大学生返乡就业为切入口,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并从大学生个体特征、中间阻碍、乡村推拉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各因素,由此提出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措施,有效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可行性

  首先,乡村人口稀少,人才缺口大。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重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量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城市对乡村的适龄劳动力和人才产生虹吸效应,导致乡村出现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现象,俨然成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集中地。此外,又因为大量乡村技术型人才进城务工,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乡村人才空心化,乡村对适龄青壮年和技术型人才需求强烈。

  其次,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得到改善。乡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各种配套条件也在逐步完善中,我国乡村发展正在朝“看得见山、听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方向发展,这些改变都有助于吸引人才。

  再次,城市就业岗位供给减少,就业难度大。自202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新高,预计2023年将超1100万。而2022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中国就业市场景气(CIER)指数为0.53,降至2020年以来最低点,并低于全国同期1.35的水平。与2021年二季度(1.66)和2022年一季度(0.71)相比,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同环比均有所下降。从环比变动来看,本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上升1%,求职申请人数上升36%;从同比变动来看,招聘需求人数下降19%,求职申请人数上升135%。由此表明社会就业岗位供给减少,大学生城市就业压力难度增大。

  最后,国家对基层就业政策进行支持与帮扶。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此,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将进入法治的轨道。乡村振兴关键靠人的振兴,要积极引导更多城市人才扎根乡村,推动乡村发展。为此,国家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乡村就业,开展了“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扎根乡村、建设乡村。

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的阻碍

个体特征: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主观因素

  E.S.Lee在研究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时将个体特征引入丰富拓展了博格(D.J.Bogue)提出的推拉理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个体特征的重要构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是非物质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与个人自由紧密相连,不以产品的售卖为转移,如个人专业技能、身体健康等。个体人力资本与个人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身体越健康的个体人力资本竞争力就越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主要依赖于家庭成员或家庭成员所附带的资源。大学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去城市打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鱼跃龙门”“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旧观念使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之后,仍旧认为毕业后要摆脱农村、摆脱“农民”身份,要进入大城市工作,而非回到乡村、建设乡村。大学生的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大学成绩、受教育程度、原生家庭子女数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意向目的地的选择。王艺菲、陈秀兰等人在大学生返乡就业难点的研究中,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籍户口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明显高于非农村籍户口;相较于985或211高校的大学生,普通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返乡就业意愿更强。林滉研究发现研究生(硕士/博士)、本科、专科返乡就业的意愿依次降低,文科类学生返乡就业意愿高于理工类。

中间阻碍: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行动的关键因素

  社会支持是除个人外的所有支持的总称,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密集强大,越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人是社会群体的人,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依附与独立并存、个性与归属同在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因此该群体在做出影响其人生发展轨迹的重大决定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群体意见的影响。部分父母对子女毕业后返回乡村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许多家长,特别是农村户口家长“离农”的观点根深蒂固,认为子女上大学后就可以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城市找一份体面安稳的工作,所以对子女毕业后返回乡村的行为表示不理解。除这部分父母外,目前仍有部分群体反对大学生返乡,认为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应该再返回农村进行农业活动。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不被父母支持,且社会舆论也对该行为持否定态度,个体行为得不到社会群体的支持,社会支持基础薄弱,进而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除此之外,大学生返乡就业支持体系也有待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虽出台了较多相关引导政策,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往往负责全校所有学生就业相关事宜,就业指导未细化分类,返乡就业缺少针对性,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机会和精准的指导。政府虽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最开始预想的效果大相径庭。李天能、潘清泉等人在研究中认为,国家为引导高校大学生到乡村就业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因相关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仍有许多人不清楚,致使好的政策不能惠及广大群众。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是具有各种需求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需求中级别层次较低的需求,需求层次越低,需要满足的力量越大。如果基层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个体的基本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虽然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差距逐年缩小,但城乡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别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城市优厚的薪资待遇为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也能满足返乡大学生就业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乡村推拉: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博格(D.J.Bogue)在研究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时丰富发展了前人观点,完善了提出来的迁移理论,认为人员流动取决于两个“力”,即移出地的推力和移入地的拉力。因此,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取决于乡村的拉力和城市的推力。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乡村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大学生在乡村无用武之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有能力的年轻人。但现实中,一方面,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与乡村发展需求不匹配。乡村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部分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理论与实践无法相结合,需要解决“两张皮”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视理论知识而并非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虽然现在部分地区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或订单式培养,但在实际交接过程中,存在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佳等问题。与城市相比,乡村就业环境较差。乡村振兴战略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目前农村工作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人际交往、配套设施等条件与城市就业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相反,城市地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状况、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设施,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求职者也更容易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返乡就业过程中,乡村所提供的岗位有限,规模和发展潜力也有限,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渺茫,上升空间不足。这些因素成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阻力。

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路径探究

提升个人认识,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树立正确职业观,制定适合自身的就业规划。大学生承担建设国家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就业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甚至整个家庭未来的发展轨迹,个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专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在职业选择的可回旋空间就不同,职业选择的试错成本也不同。不同职业没有贵贱好坏之分,只有是否与个人性格特点相匹配的区别,每一个岗位都是在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因此,大学生要提前规划好个人的就业方向。

  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投身乡村发展建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脱离社会发展单独论述个人发展是不切实际的,要将个人发展寓于社会发展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当前,高校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加,城市就业岗位减少,但求职者数量激增,导致城市就业陷入“内卷”中,城市就业难度加大。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加大涉及乡村发展方方面面的投入力度,联合教育、医疗、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出台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当代大学生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将个人所学投入乡村建设中。

强化社会支持,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

  校村联动提升返乡就业的精准性。大学生是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是返乡就业的“储备军”。高校虽然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但并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应注重投身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推动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过程中,高校大有可为。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农业领域。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专业需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乡村、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等方式促进农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或职业规划时,要跟学生讲清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去广阔的乡村实现个人抱负,实现个人价值,改变当前“去城里打工”的狭隘就业观念。多途径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返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和“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项目。不断提升政策引导的精准性和针对性,鼓励愿意返乡就业、建设农村的大学生能通过相应渠道扎根乡村、建设乡村。

  激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其发展的内力与外力,但外力是辅助,根本在于其自身内力。一味等待外力帮扶,短期可能会获得发展,但这种发展如无根浮萍,缺乏稳定基础。乡村在吸引大学生返乡的同时也要发展自身。首先,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外出求学的学生学成后回乡建设。其次,加强乡村建设,改善就业环境。乡村应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积极吸引外来企业入驻乡村,利用乡村自身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乡村经济,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建设乡村。再次,搭建培训平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村长等乡村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技术水平。最后,为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大学生不仅愿意来乡村,更愿意扎根乡村,以此推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使得人才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本文系长江大学文理学院2023—2024年度学生工作研究项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及其调试研究》(项目编号为XGB20235)。

  编校:肖慧敏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