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视域下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摘要:“两山论”视域下的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进一步推动各个地区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探讨在“两山论”视域下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逻辑,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需要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等对策,以期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它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还承担着传承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重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是当前乡村特色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应深入理解和把握“两山论”的精髓,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要求我们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时,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两山论”指导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两山论”是我国在生态文明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两山论”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有机转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并给出了基于新时代、新征程下的现实回应。“两山论”的提出对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完善我国现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会议数次提及这一理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建设绿水青山,不可以出现只管金山银山、不顾绿水青山的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两山论”着手,转变发展思路,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打造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表现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还表现在生态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全面进步。“两山论”的提出,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乡村振兴除了需要解决经济问题,更需要解决在传统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绿色低碳问题以及生态保护制度机制建设问题。而在未来我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两山论”的指导,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两山论”视域下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逻辑
“特色”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之所以能获得党中央及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支持,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重点在于其具备的“特色”属性。因此,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区需要明确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及外延,把握其发展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形成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主体需要以农村目前已有的资源禀赋作为基础条件,挖掘地区具备的历史、文化、人文和经济优势,发挥协调带动作用,凸显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协同并进,探索出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塑造出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培育出经济发展的全新动能,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聚集是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来说,产业发展要想达到聚集目标,区位因素是重点。区位因素涉及内容较多,既包括基础的资源禀赋,又包括环境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综合考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要想实现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梳理好内部要素的逻辑关系,明确利益主体的责任,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层面,地方政府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性考量,明确乡村特色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激发其市场潜力,并将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和较高产业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并以优势产业作为引导,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有效集聚,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动力。
“两山论”视域下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与特色品牌的打造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呈现一定的品牌规模效应,就要以提高农村特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以提高品质、创新品牌、延长产业链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共同富裕。品牌建设要注重突出自身的差异,进一步减少乡村特色产业在市场化布局过程中的同质化竞争压力,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在重点产业的引领下,打造乡村特色品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五常大米、山东地区的烟台苹果以及阳澄湖大闸蟹,这些乡村特色品牌的建设,拓宽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各个地区需要以打造特色品牌为重点,聚焦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对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在这一层面,已有较多地区作出了有益探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龙坪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和充足的准备,灵川县龙坪村结合村里的闲置土地和手工制作腐竹的人力资源,创办了龙坪腐竹厂,并成功打造“瑶大叔”腐竹品牌。目前,该腐竹厂已经正式投产运营,预计年产值可达108万元,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结合灵川县龙坪村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特色产业,当地充分发挥了人才、知识、技术和项目等资源的作用和价值。灵川县龙坪村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如麻竹、八角、灵芝、罗汉果、砂仁等,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产业。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灵川县龙坪村与高校专家积极合作,组建“智囊团”,为村庄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依托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灵川县龙坪村开展了针对农民的特色产业技术培训,旨在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形成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此外,灵川县龙坪村还持续推进道路的建设,优化交通条件,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经过不懈的努力,龙坪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和低碳化发展,不仅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乡村特色产业承载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始终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绿色发展深植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这意味着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主体需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创新性转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使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此外,应该注重将现代工业、科技、金融、教育、文化等要素融入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途径,拓展产业链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这不仅可以为乡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龙坪村为例,该村通过打造深加工基地、生态养鱼示范基地等项目,不仅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销量,还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创新发展。这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这种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产业生态化,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污染源的防治和对清洁生产技术的有效运用,尽量运用生态清洁化、废物资源化、产品生态化、投入减量化的生产设备,促使资源利用率得到全方位提升,对产品结构进行动态调整,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还应深化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人”,人才是首要资源,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人才密不可分。因此,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重点在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人才的培养。
各个地区需要以培养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为重点,让乡村特色产业突破困境,通过建设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激发乡村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注重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村为例,平安村地处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当地农民因地制宜种植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如柑橘、茶叶等。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些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度逐渐提升,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平安村高度重视污染源的防治工作,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对产品结构进行动态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优化种植结构。此外,积极引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提升生产设备的生态清洁化水平,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废物减量化处理。通过这些举措,平安村成功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把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落到了实处。
挖掘能工巧匠,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通过加强对乡村地区能工巧匠的培养和挖掘,依托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振兴传统工艺,打响乡村地区的老字号品牌。同时,可以对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农技推广人员、退役军人进行引导,让他们主动投入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活动中。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式,凸显集体经济的作用和价值,既可以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可以让农民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同时,需要加强对财政、科技、信息、人才、创业等相关政策的有效利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积极引导乡村青年返乡就业,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现关键技术的落地转化和成果的有效运用。依托科技创新,带领乡村特色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例如,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龙坪村选派了5名致富带头人参加自治区扶贫办统一组织的广东佛山创业培训。邀请后盾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市水产站、县农业局的专家来村现场授课,组织农户和种养殖户近100余人在村部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实用性强的油茶、砂糖橘、杉树的增产增收种植技能及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瑶泉生态鱼喂养技术中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因地制宜的新型产业。注重加强创业思想引导,开展“四送”活动,为他们开启“致富门”。
综上所述,“两山论”为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向绿色发展转型的趋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区要牢牢把握“两山论”的思想内涵,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合理规划、有效布局,弥补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要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抓住特色亮点,推动农业转型,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本文系2021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 “‘两山论’视域下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21XZX04)。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