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村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4-07-29 11:26:55来源:通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文字:匡明明

  摘要: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既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文化传播,增强农村居民地方认同感。然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给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文章首先从农村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对其价值以及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当前我国农村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与建议,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保护策略;开发模式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13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U695.1+4 文章标识码:A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遗产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纽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村文化遗产既可以赋予乡村旅游新的活力,又可以提升地区的吸引力,还可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农村文化遗产的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同质化、传统技艺流失、环境破坏等。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农村文化遗产呢?文章通过对农村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剖析,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文章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农村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

  1.1农村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

  农村文化遗产不仅是农村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农村社区身份和传统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从物质与非物质的角度来看,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物、艺术品和文物,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知识和实践。从功能和用途的角度来分类,农村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生活实践、仪式与习俗、表演艺术、知识与实践以及自然环境和宇宙观[1]。农村文化遗产与当地的社会历史、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1.2农村文化遗产的价值

  1.2.1社会文化价值

  农村文化遗产是社区共同记忆和历史的载体,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很多农村地区都有独有的手工艺、农业实践知识和传统医药知识。农村文化遗产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社区发展的见证,是社区成员间互动方式和关系的体现,也是地方特色和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在当下多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保护和开发农村文化遗产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丰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1.2.2经济发展价值

  农村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文化遗产是一种特定地区文化和历史的积累。对追求传统旅游体验的游客来说,农村旅游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探寻古老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途径,因此乡村旅游成了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式[2]。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消费不仅仅限于住宿和餐饮,还包括购买当地手工艺品,参与文化活动和购买导游服务等。这些旅游消费能够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更多人就业。

  1.2.3环境保护价值

  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许多农村社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管理和农业实践方式。传统农业实践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如梯田、农作物轮作、天然灌溉系统、土壤保护技术和传统捕鱼方法。传统的农村景观具有高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古村落、历史水道和古树名木。

  2 农村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2.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仅能促进当地的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例如,以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在保持乡村原始面貌的同时,给游客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住宿体验,为地方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能促进当地的公共建设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3]。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许多农村纷纷修建公路和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旅游环境。为了保持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农村加强环境美化与整治工作,使得乡村的整体风貌得到了优化。

  2.2保存和传播文化

  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体验到当地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与当地人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不仅传递了文化知识,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与了解。游客参与地方民间节庆日活动或工艺制作活动,可以更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的应用,农村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们对于农村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也在提高。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艺,提高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艺的知名度。网络平台的盛行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2.3改善乡村形象

  过去,农村一直被视为不发达、缺少吸引力的地方。而农村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农村的传统观念。村落的传统的布局、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都可以展现乡村特色。这些将乡村传统特色与民俗风情相融合,既能丰富游客的体验,又能提升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农村地区形象建设是吸引游客、投资商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在国内外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每一个农村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也可以形成当地人乡土情感和文化的关键。保护和复兴传统村落不仅能增强当地人对文化认同感,也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3 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的挑战

  3.1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影响

  3.1.1文化同质化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传统的手工艺、民俗、语言和习俗等逐渐被忽视或遗忘,这主要源于当地的年轻一代对本地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这种文化同质化风险不仅不利于守护多样性的农村地区文化,也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1.2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农村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和手工艺活动正在逐步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替代。随着机械化农业的推广,传统耕作方式逐渐被取代,手工制品也逐渐被工业产品所取代,这一转变不但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社交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了传统技能和知识的传承[4]。农村地区青壮年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教育的机会,纷纷迁往城市。人口的流失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由于传承人的缺失,一些特有的文化习俗和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

  3.2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3.2.1过度商业化风险

  在文化遗产真实性方面,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遗产原有内涵被淡化,甚至异化。受市场驱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逐渐偏离其原始文化意义。这不仅削弱了文化遗产价值,还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导致文化遗产的价值失真。

  在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过度商业化给传统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特别是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社会结构变得紧张,生活成本上升,当地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无节制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3.2.2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需要建设新的交通设施、住宿场所、餐饮服务和娱乐设施。但是建设新的道路和酒店容易导致水域污染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被破坏。大量使用空调和照明设备会增加能源消耗,而洗浴中心、游泳池建设和城市绿化等活动则会增加水资源的使用,对于水资源本就稀缺的农村地区,这种高耗水模式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农业的生产和生活。游客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垃圾和污水问题,游客留下的塑料包装、瓶罐和其他废弃物对当地的土地和水质造成污染。

  4 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4.1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4.1.1社区参与和赋权

  在社区参与方面,社区成员可以参与到文化遗产的识别、规划和管理中,确保遗产保护活动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望。社区参与还意味着利用当地知识和技能进行文化遗产的维护和活化,如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依赖社区内的工匠和艺术家。社区赋权则通过为社区提供必要的资源、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5],赋予社区必要的资源和知识,可以增强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自主性和能力,且赋权可以开发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旅游产品。社区不仅可以保护和展示其文化遗产,还能创造收入和就业机会,有助于调动社区成员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4.1.2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

  就教育而言,应该为农村居民提供有关保护文化遗产的培训和讲座,以增强其保护文化遗产的能力,调动他们对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提高对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通过举办大型公共活动、展览等方式,让不同地区的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村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对农村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进而增强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借助文化遗产日、主题展览及文化节庆活动,让不同地区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当地的文化遗产。

  4.2农村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

  4.2.1可持续旅游模式

  可持续旅游模式涵盖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开发旅游项目时应避免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造成影响,保护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在建设旅游设施时,应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针对旅游业高水耗和高能耗问题,基于可持续旅游模式,在旅游设施的运营中可以采用节能设备,如LED照明和节能家电,以及推广减少水资源消耗的措施,包括安装节水装置和鼓励游客采取节水行为,并提倡循环经济的理念,如旅游设施可以采用本地回收材料进行建造或装修,减少对新资源的使用;餐饮服务可以采用可堆肥的包装材料,减少塑料等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鼓励游客参与环保行动,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水瓶和购物袋,引导游客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如河流清理和植树活动。

  4.2.2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

  市场定位可以识别和构建农村文化遗产在广阔市场中的独特地位,通过深入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偏好和趋势,结合农村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如历史价值、艺术特色、文化意义等,可以明确农村文化遗产所面向特定市场的细分领域,确保其市场定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品牌建设涉及对农村文化遗产的视觉识别系统(如标志、色彩、设计风格)的构建以及对文化遗产故事性和体验性的塑造。品牌的构建以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为前提,通过制定有效的宣传和营销策略可以在目标市场上展现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吸引力,通过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能够增加品牌的可见性和互动性。因此,明确的市场定位可以为品牌建设提供指导,定位品牌传播的重点和方式;而有效的品牌建设也能促进市场定位的实现,提升农村文化遗产在目标市场中的吸引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农村文化遗产是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关键。乡村旅游是充分展现农村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载体,但又对其提出了保护的要求,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中找到平衡。文章着重论述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认为在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需要社区、旅游从业者、游客等多方合作,从而共同推动乡村旅游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玲,贾静,李萍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3(16):77-80.

  [2]胡峤,厉敏萍,罗坤水.精准脱贫视角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1):307-309.

  [3]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我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J].世纪行,2016(01):37.

  [4]张现成,苏秀艳,杨凯.新农村建设中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1):18-23+27.

  [5]孙丰念.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16):288.

  编校:牛鑫宇

  网络:柳绣华

  监审:孙香凝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