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乡村产业振兴是新时代党中央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的重大举措。现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数据库,检索2017年至今有关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文献,采用CiteSpace科学的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分析,以探究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对文献作者、来源、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分析,以可视化的形式挖掘有关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提供引导。
引言
乡村振兴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前提。乡村振兴根植于农村,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农村资源,以解决农村问题为目的。其中,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将农民与农村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能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且业态类型丰富的产业规模,是真正能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1]。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性文件提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突出乡村的优势特色来培育乡村产业,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鼓励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达到壮大乡村产业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可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由此可见,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乡村产业振兴进行了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研究进行分析整理,探究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现状、主题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此领域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助力我国乡村产业振兴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研究工具
研究对象来源与处理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数据库,以“主题=乡村产业振兴”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为了保证文献来源的可靠性,本研究对象的来源限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期刊。对初步检索出的论文进行核对整理,删除相关声明类文章、稿约类文章、会议论文和其他不相关领域论文后,剩余论文总数为751篇。
研究工具与分析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此软件由陈超美教授开发,可在科学识别文献过程中,将引文以直观的可视化图谱形式展示出来,优点为可快速处理某一学科领域的大量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将此领域研究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直观展现出来。此外,CiteSpace还能通过聚类分析系统地分析某领域研究文献的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降低研究者主观思维定式对研究的干扰,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由于此软件能快速从海量的文献中定位并发现核心研究要素,因此其经常被用于揭示某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进行前沿演进分析。基于此,本文使用CiteSpace6.2.R1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系统的可视化分析,以探究当前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现状、热点话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林奕博(2001—),男,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现状
研究态势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此种以国家政策作为引领的研究环境激发了业内学者的研究热情,使得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在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上都有了创新和突破,未来也呈现出积极良好的态势。
文献来源
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发文数量最多的是《人民论坛》,发表量为40篇;其次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发表量为32篇。总体来看,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较为分散。从文献来源角度分析,中国乡村产业振兴是根植于农村的产业发展,以促进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是有国家政策引导的社会问题。
作者分布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作者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将时间设置为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设置为2,得到作者共线合作图谱,如图所示。
图 作者共线合作图谱
本次作者共线合作图谱中共有节点185个,连线47条。其中,周立发文数量最多,为7篇;陈秧分、郭俊华、郭占锋、雷明和于莎莎的发文数量次之,均为3篇。从图中的共线情况可以看出,连接线仅集中在少数几个作者之间,整体呈现出分散的分布态势,网络密度仅为0.0028,这进一步表明大多学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尤其是发文量最多的学者周立,没有学者与其共线。
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热点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核心与结果的高度凝练,能充分体现文献的研究内容。基于此,本文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其中出现频次排在前22位的高频关键词整理如下表。本次关键词共线图谱中共有节点306个,连线763条,网络密度为0.0164。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乡村振兴”,共出现了519次;其次为“产业振兴”“产业融合”和“产业兴旺”,均出现超过50次。由于本研究检索主题为“乡村产业振兴”,故在分析结果中除去“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产业兴旺”“乡村产业”等关键词,其他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即本领域的研究热点[3]。
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脱贫攻坚”“城乡融合”“数字经济”以及“文旅融合”四个聚类标签。近几年,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依靠乡村产业振兴进行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以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融合数字经济技术发展乡村产业(如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一直是我党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如何将乡村产业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乡村脱贫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一致性,脱贫攻坚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经验借鉴,亦可利用乡村产业振兴的机遇激发其内生动力[4]。但是目前脱贫攻坚和乡村产业振兴的衔接还面临一些困难,部分扶贫产业同质化严重且产业链较短,多靠政府推动,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5]。为了更好地将二者衔接起来,左停提出产业梯度跟进和优化升级要两手抓[6];郭俊华则认为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并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产业发展机制[7]。
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热点话题。城乡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要求,以资本运动的方式创造乡村产业的物质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关联是在产业分工演变过程中形成的[8]。张凤超认为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融合要经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分别是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合发展阶段、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阶段和消除城乡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阶段[9]。范建刚则提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是通过城乡融合进行乡村产业布局的优化,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快乡村产业升级,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并促进公共服务的普惠共享[10]。
数字经济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乡村产业也进入了数字化生产的新阶段。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之一。数字经济可通过技术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乡村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且此种驱动作用会根据劳动力规模的不同存在异质性。与此同时,乡村数字经济也面临着数据安全等问题,孙涛认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对数据要素共享和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大有裨益。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深度融合,以文化自信为内生动力引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从资源角度来看,文旅融合促进了乡村要素的增值;从产业角度来看,文旅融合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功能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将文旅产业功能与农村原有产业功能进行有机结合,推动了乡村功能的多元化。探究文旅融合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模式,如何实现文旅融合的多功能价值,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基于2017年至今中国知网(CNKI)CSSCI中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文献现状和热点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1.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文献发表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相关研究正处于茁壮发展阶段,预计未来几年仍处于研究热潮期。
2.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的可视化布局都呈现出以独立研究为主的态势,作者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未来有待进一步加强。
3.目前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脱贫攻坚、城乡融合、数字经济以及文旅融合四个方面,基本与我国政策导向一致。
展望
对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此领域研究正处于热潮期,近几年研究成果丰硕,未来研究可针对以下内容进一步创新:
1.加强不同地区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不同,将不同情境下的乡村产业振兴进行综合考虑,打破乡村产业振兴的地域隔阂,形成交叉融合的研究网络,有助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2.考虑低碳农业可持续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有所变化,随着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提出,绿色可持续的乡村产业振兴引发关注。但现有研究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此方面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廖菁,邹宝玲.国外乡村产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2022(05):16-26.
[2]肖明,陈嘉勇,李国俊.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06):91-95.
[3]傅柱,王曰芬,陈必坤.国内外知识流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14):2-12+21.
[4]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01):19-29.
[5]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4):137-144.
[6]左停,刘文婧,李博.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21-28+165.
[7]郭俊华,卢京宇.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与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6):42-51.
[8]罗富民,陈彬.新型城镇化下的乡村产业振兴[J].宏观经济管理,2023(03):59-66+73.
[9]张凤超,张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马克思空间正义视阈下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0-75+191-192.
[10]范建刚,赵志强.城乡融合发展视阈下的乡村产业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2023(01):35-44.
责任编辑:张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