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向非法出版物说“不”

时间:2025-09-01 11:58:37来源:本刊编辑部 文字:和羽楠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推进,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更加注重个人素养的提高,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步成为市场的新亮点。

  这本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为何需要“亮剑”呢?原来,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将罪恶之手伸向了村民的“钱袋子”,向他们兜售非法出版物,严重侵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面对非法出版物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坚决说“不”,敢于向非法出版物“亮剑”,以雷霆之势守护好乡村的文化净土。

案例一:向非法出版封建迷信图书重拳出击

  部分乡村的村民渴望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然而在筛选书籍、识别非法出版物等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经济损失。

  在我国某乡村集市上,一个小摊前人头攒动。初看之下,这个小摊位颇为引人注目,所售之物皆为书籍;但细究之下,所售之书却颇为怪异。摊位上摆放的书籍全部是封建迷信出版物,激起了村民们的好奇心,引得众人纷纷驻足翻阅。

  初时,大家仅仅是翻阅,并无购买之意,摊主一时有些着急,于是便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将对象选在了老年人身上,每当有老年人经过,他就会热情地招呼:“大爷,最近是不是运气不太好?我这有本‘奇’书,说得可准了,一定能帮到你。”“大妈,孙子外孙中高考,孩子看了这本书,只要跟着做,一定能金榜题名!”在摊主的花言巧语下,一些老年人渐渐被迷惑了,纷纷掏钱购买。

  这一反常现象很快引起了一位青年村民的警觉,他走上前去,仔细翻看书籍,越看眉头皱得越紧。这些书籍不仅内容涉及封建迷信,而且全部没有出版单位、标准书号、刊号,完全不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的规定。他意识到摊主的非法行径,果断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

  当地文化执法部门在接到举报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该摊贩进行检查。经过专业鉴定,执法人员确定该摊主所卖书籍均为宣扬封建迷信的非法出版物,顺着该摊主所提供的线索,摧毁了一条非法出版物售卖链条。

  摊主最初还在为自己辩解,只承认自己所售书籍涉及封建迷信,但否认有其他不当行为。摊主坦言,自己正是看准了农村部分村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科学知识匮乏等弱点,尤其是那些年长的村民,对这类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因此选择销售封建迷信类图书。然而,对于《出版管理条例》,他从未听过,什么是非法出版物他更是闻所未闻,仅仅是出于节约成本,下意识地选择了价格低廉的进货商。然而,他未曾意识到,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无形中已触犯了法律。事后,摊主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宣扬邪教、迷信的内容。该摊贩售卖封建迷信图书明显违反了这一规定,这些图书宣扬封建迷信思想,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对村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负面影响。

  “非法出版物”是指那些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未经批准擅自出版的出版物,伪造、假冒出版单位或者报纸、期刊名称出版的出版物,擅自印刷或者复制的境外出版物、非法进口的出版物。该摊主所售图书缺乏出版单位、标准书号、刊号等相关信息,明显不符合相关规定。

  在此案例中,摊主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售卖非法出版物,部分村民也无法区分自己所购买的书籍是否为非法出版物,双方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均未得到保障,由此,更体现出非法出版物知识普及行动的重要性。

  于是,相关部门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他们通过张贴宣传海报、举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民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显著提高了他们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辨别能力。在科普讲座上,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积极向村民普及识别非法出版物的知识,并教授村民具体的辨别方法。例如,在购买书籍前,村民可以查看书籍版权页信息是否完整;查看封面,插图等是否规范;验证标准书号、刊号是否存在;评估图书的纸质及印装质量;确认销售人员是否取得经营许可等。经过系统学习,村民们的相关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纷纷表示将自觉抵制非法出版物。

  这个案例为广大村民敲响了警钟,提醒大家要时刻警惕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蚀,增强对非法出版物的辨识能力,共同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乡村文化环境。

案例二:坚决抵制销售盗版书籍的侵权违法行为

  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盗印、盗制合法出版物,公开销售盗版书籍,不仅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严重危害市场秩序,同时也侵犯了购买者的合法权益。

  农村青年李某意外发现,售卖盗版书籍或许是个不错的商机,然而正是这个想法使他最终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李某自行购置了切纸机、胶印机、印刷机、印刷纸张等设备,在未取得《营业执照》和《印刷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在村中的自建房内从事图书印刷经营活动。为了攫取暴利,李某极端压缩成本,选择的纸张质量极差,油墨也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图书售价也常常低得离谱,如一本原价50元的畅销小说,在李某处只需要10元即可购得。

  为了提高盗版图书市场效益,李某甚至盗印农业种植方面的书籍和学生课外辅导资料,所盗印书籍质量低劣,内容错误百出。

  低价倾销盗版图书,使李某在短时间内非法获利数万元,但也让他在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步步走向深渊。起初,李某还四处摆摊售卖盗版书,后来,他的野心日益膨胀,开始谋划通过网络平台开设书店售卖盗版书籍。

  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有关部门通过先进的技术监测手段,发现了李某网店售卖的书籍存在版权问题,疑似盗版图书。在后续的调查过程中,经过正式鉴定,其所售图书均为非法出版物。

  李某非法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印刷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已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在法庭上,李某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罚。

  实际上,盗版图书主要分为两类,即低端盗版书和高端盗版书。低端盗版书总体印刷质量较差,易于辨别,具体表现为:用纸质量差(纸质偏薄、发黄、发灰),墨色不匀,色相偏差,套印不准,图像模糊不清,图文边缘往往有胶带痕迹或拼版痕迹,成品裁切不方正,装订质量较差(有很多漏行、错页等质量问题),而且文字和标点符号差错较多(有的错字一页可达十多个),病句连篇。

  相比之下,高端盗版书总体印刷质量较高,与正版书差别不大,较难辨别,表现为:用纸较好,墨色较匀,色相较好,套印较准,图像层次清晰,成品裁切较方正,装订质量较好,而且文字差错较少。在此案例中,李某为了降低成本,选用劣质纸张和含大量有害物质的油墨,部分书籍内容甚至错漏百出,属于低端盗版书。

  然而,无论低端盗版书还是高端盗版书,都无法改变盗版书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知识产权是指依法享有对智力劳动成果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某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甚至远超有形财产。知识产权涵盖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货源标记、其他智慧成果等。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知识产权,拒绝盗版。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乡村也绝非法外之地,应自觉抵制盗版书籍。

案例三:坚决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非法出版魔爪

  为了谋取钱财,部分人丧失道德底线,向未成年人兜售非法出版的暴力恐怖图书,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深受其害。

  在某农村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店主王某为了吸引学生购买商品,暗中在店里销售含有暴力、恐怖内容的书籍。这些书籍充斥暴力情节,插图充满血腥和恐怖场景,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和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潜藏着极大威胁。

  部分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后,行为出现异常,开始模仿书中的暴力行为,频繁与同学发生冲突,学生之间打架斗殴事件屡见不鲜,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受到恐怖内容的惊吓,出现了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

  例如,一个名叫小黎的学生,父母在外务工,平常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她性格比较胆小,原本不敢接触恐怖书籍,但发现同学们都敢阅读,便强忍着内心恐惧把书看完。白天课间翻看恐怖书籍,看似对她影响不大,但到了晚上,小黎眼前经常浮现书中的恐怖情节,因为害怕而难以入睡,即便入睡也总是噩梦连连。长此以往,她逐渐变得失眠、焦虑,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甚至需要药物治疗。

  学校老师深感事态严重,随即展开了一系列调查。老师们发现,此类书籍在学生中间流传甚广,且这些读物不仅内容极端暴力、血腥,而且无任何出版信息。经过仔细观察和询问,最终确认是小卖部老板王某在向学生售卖不良书籍。

  学校老师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文化执法部门和公安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在查处过程中,执法人员查获了大量的暴力恐怖书籍,这些书籍均没有任何出版信息,王某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相关部门责令小卖部停业整顿,并在学校周边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了对学校周边出版物市场的监管。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王某罔顾法律,向未成年人兜售非法出版物,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基。只有悉心守护乡村文化的净土,让优秀的文化作品在农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农村成为广大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让我们携手并肩,向非法出版物“亮剑”,共同守护乡村文化的蓝天白云。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非法出版物问题,营造健康、和谐的农村文化环境。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冯莉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