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农村公路 铺实民生之道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其建设与养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尽管甘肃省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养护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研究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揭示当前养护工作中的不足,还能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养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因此,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
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性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的主要交通基础设施,承担着连接农村与城市、农田与市场的重要职能。农村公路不仅是农民出行、农产品运输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纽带。良好的农村公路网络能够有效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
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方面,定期的养护工作能够确保公路的畅通无阻,减少因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及日常路面损坏造成的交通中断,保障农民的日常出行和农产品的及时运输。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养护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大修次数,从而节约大量的维护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此外,完善的养护体系还能够提升农村公路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农村公路养护不仅关系到农村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经济效益,更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可见,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意义重大,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现状
作为我国公路网络的基础组成部分,农村公路以占比超80%的绝对优势构成了公路系统的末梢网络。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46.4万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83.4%(来源:交通运输部《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近年来,甘肃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的核心举措。截至2024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66万千米(来源:甘肃省交通厅《“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报告》),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农村路网体系。
其中,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提升至93.44%,全省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1.29%(来源:2025年交通运输部试点验收通报)。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2021—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289亿元(含建设与养护),完成乡镇建制村通畅工程3.42万千米(来源:《甘肃日报》2025年1月《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新闻发布会》)。
在养护管理方面,全面压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2021—2024年市县级养护资金投入67.95亿元,设立省、市、县、乡四级路长1.8万余名,形成“路长+护路员”网格化管护机制(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该市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升级,高台县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5千米(来源:张掖市交通局《2025年建设项目清单》),区域路网连通性显著增强。
近些年来,甘肃省积极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上,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农村公路养护属市县财政事权管理。在职责分工上,各级单位各司其职:省级单位主要负责统筹领导与政策引导,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路长制”管理体系,并成立领导小组。将农村公路管理维护工作纳入市、县级政府绩效管理,对县级工作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帮助。市级则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监督,指导县级推进“路长制”管理体系。对县级农村公路工作进行考察评估,负责资金的筹集及分配。县市区需要履行主体责任,监督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落实“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原则。设置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沿线居民参与养护,确保“有路必养、养必到位”。乡镇部门则负责乡道管理维护,指导村委会开展村道及自然村组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村委会需要按照“农民自愿、民主决策”原则,通过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管理养护工作。通过这样的职责划分和管理体系,甘肃省确保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有效落实,推动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案例分析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截至2025年3月,张掖市全区的农村公路总里程有1.2万千米,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包含县道、乡道、村道及自然村(组)硬化路。覆盖5 500多个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实现100%通硬化路,全市60个乡镇100%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截至2025年6月,高台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 779.3千米,实现镇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山丹县建成县道319.28千米、乡道310.2千米、村道1 237.57千米,合计1 867.05千米(不含自然村组路)。
在技术应用方面,张掖市甘州区交通运输局积极推广全深式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通过对旧路进行充分评估,合理确定补充碎石骨料、加铺砂砾补强层和水泥撒布量等指标,使用冷再生机铣刨拌和,整平碾压形成新的再生基层或底基层。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路面的强度和平整度,还节约了资金和工期,减少了建筑垃圾和安全生产隐患,得到了乡镇、村委会及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此外,张掖市还尝试使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铣刨料铺筑交通量较小、车型以中、小型汽车或农用车为主的道路。这种新材料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还在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枸杞基地铺筑的产业路,面层采用铣刨料加铺乳化沥青碎石封层的方式,面层成本仅为等宽度其他农村公路的三分之一,且使用效果良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张掖市还引进了先进的沥青原生再生拌合楼设备,通过试验掺入一定比例的高速公路路面铣刨料,实现了铣刨料热拌再生、循环利用。在X032线党寨镇盈科干渠桥至汪家堡村2社段铺筑的试验路段,面层材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过程中均未发现异常,芯样结构密实、矿料及胶结料均匀,展现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和潜在的推广价值。
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地方自筹和社会投资等,但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导致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普遍不足。在资金分配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资金往往不能合理分配到最需要养护的路段,影响了养护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资金不足直接导致许多农村公路因缺乏必要的养护而出现损坏,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影响了行车安全。
养护技术落后
养护技术落后是另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张掖市在农村公路养护中推广应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如全深式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高速沥青路面铣刨料再利用技术等,但在甘肃省的其他地区,这些技术的应用还相对滞后。技术落后不仅影响了养护效果,还增加了养护成本。由于缺乏先进的养护技术和设备,许多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此外,技术落后还导致了养护质量的不稳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安全标准。
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是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如各级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流程不高效、监管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养护工作在协调性和效率上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养护工作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不畅,导致养护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人力资源短缺
人力资源短缺也是制约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农村公路养护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道路工程师、养护技术人员等,但目前甘肃省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养护工作的质量,也限制了养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缺乏专业人才意味着养护工作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路况和养护需求。
社会参与度低
社会参与度低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公路养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然而,在甘肃省,社会和农民对农村公路养护的参与度普遍较低。这种参与度的不足影响了养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效果。社会参与的缺乏意味着养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支持,也限制了养护资源的多元化筹集和利用。
解决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建议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村公路养护的专项资金,确保有稳定的财政支持。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养护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此外,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或投资的方式参与养护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不仅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还能提高养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推广先进养护技术
推广先进养护技术是提升养护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张掖市的“四新”技术,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全深式基层就地冷再生技术、高速沥青路面铣刨料再利用技术等,它们在提高路面强度、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建立示范项目和经验交流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各地养护单位的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此外,建立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为养护单位提供技术咨询、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确保新技术能够顺利实施并发挥最大效益。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养护成本,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还能提升养护工作的整体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安全标准。
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是确保养护工作协调高效的基础。建议对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责任清晰、分工合理。通过简化决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建立健全监管和评估机制,对养护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养护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加强信息公开,提升养护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及时了解养护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增强养护工作的公信力和公众满意度。通过这些体制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养护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提升养护专业水平的重要措施。建议制定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与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养护人才。同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户籍便利政策、职业发展机会等,吸引外地专业人才来甘肃省工作,特别是那些具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人才。此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职业晋升通道等方式,激发养护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养护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养护工作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为农村公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社会参与度
提高社会参与度是增强养护工作可持续性的关键。建议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和农民参与养护工作。一是建立养护志愿者队伍,招募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参与日常养护和巡查工作,提高养护工作的覆盖面和效率;二是开展养护知识普及教育活动,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养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参与意识和能力;三是设立养护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养护工作的个人或团体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社会参与的热情。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社会对养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确保养护工作的长期稳定进行。
综上所述,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养护技术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短缺、社会参与度低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先进养护技术、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社会参与度等。这些对策旨在通过综合施策,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的整体水平,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和可持续发展。持续改进和创新对于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养护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因此,甘肃省应持续关注养护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采纳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优化养护流程和管理模式。同时,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通过试点项目和示范工程,探索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养护模式。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确保甘肃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