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志质筑梦乡土 三引擎振兴西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立足西南地区乡村发展的实际,提出“智志质”建设的新理念,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需求,分析“智志质”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实践创新路径,包括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文化品牌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产业融合等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探讨“智志质”建设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实施路径与发展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域,其农村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与发展潜力。现以“智志质”建设为核心,从必要性、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探讨其在推动西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探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地区“智志质”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产品主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特殊且紧迫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西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另一方面,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但因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科技支撑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无法充分释放经济潜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在西南地区的实施,不仅是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区域发展活力的现实要求。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在西南地区的推进,对于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从经济层面来看,西南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多元化增长点。
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完善西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当地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资源短缺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第三,从生态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通过推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地区“智志质”建设的理论机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智志质”建设既是理论创新的实践延伸,也是振兴路径的探索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指出,社会发展需要在生产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这为“智志质”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智”通过教育与技术赋能,为农民提供知识与技能。“志”通过志向引领,激发农民的内在潜力。“质”通过质量保障,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实践层面来看,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经济特征决定了“智志质”建设的必要性与特殊性。一是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这体现了“智”的实践路径。二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通过“志”的激励提升农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播力。三是生态产业的融合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质”的提升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上,“智志质”建设这一模式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检验,通过智力提升构建人才基础,通过志向引领形成发展内核,通过质量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为西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具有引领意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向。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地区“智志质”建设的实践创新途径
智慧农业发展
智慧农业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利用数据驱动和科技赋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高效化。数据驱动的农业精准管理是智慧农业的重要方法之一。智慧农业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无人机技术等,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病虫害识别和预测,为农户提供即时的风险预警和防治方案。区块链技术可建立农产品的全流程追溯体系,增强产品的市场透明度和竞争力。无人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投入,提高生产效率。这些技术的深度应用,构成了智慧农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在此背景下,西南地区应通过物联网、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平台的整合,构建智慧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具体方法包括建立覆盖农田的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气象条件等关键参数。利用数据分析模型对农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动态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生产方案。这种精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肥、药的利用效率,降低传统农业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共享与整合,不仅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还能实现区域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通过构建精准管理与高效生产的双重体系,推动西南地区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的全面转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方向。
乡村文化品牌构建
乡村文化品牌的构建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实现品牌化运营,将文化价值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传播是文化品牌建设的起点。通过全面的资源普查,结合区域历史、民俗、自然景观等形成系统化的文化资源档案,并与《“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接,利用国家和地方文旅专项基金,建立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此外,西南地区应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联合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文化资源的价值、历史和社会意义进行深度研究,形成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文化开发指导方案。通过国家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利用展览、出版和数字化传播手段扩大文化资源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文创产品的深度转化。建立区域性文创产业园区,吸引专业设计团队和企业落地合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品牌化的文化产品实施法律保障,确保文化资源价值的市场化实现。
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必须以教育均衡化与资源整合为核心,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均衡化与乡村教育资源整合,首要方法是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相关要求,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乡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方式改善办学条件。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智能化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普惠化。通过区域教育联合体的方式,推动乡村与城镇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师资交流、课程共享和管理协作。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政策导向,建立教育支持与帮扶机制,选派优秀教师定期支援乡村学校,解决乡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政策支持层面,应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终身教育的全链条体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产业指导委员会的形式,将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融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保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契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生态产业融合
生态产业融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农业、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生态友好型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为生态产业融合指明了方向。在西南地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生态产业融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农业、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是生态产业融合的核心方法。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导精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进一步盘活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鼓励农业主体与旅游运营企业合作,推动农业生产与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新兴产业的引入需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将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入传统农业和旅游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形成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应优先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产业链条,具体方法包括: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构建动态生态监控系统,确保各产业活动符合生态保护标准;建立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实现产业链的闭环运作;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执行绿色标准,提升产业链的生态友好性。通过农业、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生态友好型产业链的构建与推广,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绿色动能,为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智志质”的建设与实践创新在西南地区具有核心地位,贯穿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文化品牌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产业融合的全过程。这些创新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在此基础上,未来应进一步聚焦区域特色,通过技术、文化和制度层面的协同创新,深化“智志质”建设的内涵,探索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董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