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沐川实践

时间:2025-09-01 10:22:38来源:中共沐川县委党校 文字:朱明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政府与社会治理成效,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近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旨在构建更加高效、和谐、可持续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沐川县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这些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已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重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彰显了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和经验。四川省现代乡村治理制度的改革进程正稳步推进。据四川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规划可知,“到2035年,全省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目标的提出,不仅为四川省的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为其他地区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沐川县推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沐川县地处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其发展紧紧围绕乡镇人口增加、资源整合、要素聚集、结构优化的改革目标,有序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系列改革。在此过程中,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成为关键。沐川县围绕建立现代乡村治理制度,优化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前瞻谋划“十五五”乡村振兴发展,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

大力推进乡镇和行政村区划调整

  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地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建制,切实强化中心镇、中心村的辐射吸纳与带动功能,以此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全县由原来的19个乡镇调整为13个乡镇,减少6个,减幅31.5%;经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县建制村由195个减为129个,减幅33.8%。沐川县坚持“六个不变”和“六个加强”,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发挥行政区划“1+1>2”的改革效果。为沐川集聚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优化城乡新面貌、提升城乡发展能级和发展品质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探索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建设

  沐川县严格按照四川省《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一手抓村级产业发展,一手抓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党的基层组织为领导,构建以村民自治、村务监督、集体经济及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村级体系。通过“筛子”研判,对195个行政村进行全面调研,建立“一村一策”工作台账,调整后村均常职干部由4.8增至5人,临时党组织书记占比达98.45%。在干部设置上,综合考虑人口和村域面积等因素,设定“4、5、6、7”类常职干部:一类村设4职,人口1 500以下;二类5职,1 500~2 500人;三类6职,2 500~3 500人;四类7职,3 500人以上。面积超20平方公里或为中心、重点、特色村的可增设1职。纪检委员与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交叉任职,非村民委员会成员兼任。调整后,全县129个建制村常职干部644名,年龄结构合理,“80后”占40.53%,“85后”30.90%,“90后”16.30%。制定“十不选”任职条件,确保干部素质。

  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各类村级组织优化架构,完善重大事项由党组织研究机制,落实入户走访和党员联系农户制度。新任党组织书记多为4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留任书记不超54岁。全县129名书记平均年龄约35岁,35岁及以下占25.58%,45岁及以下占49.61%,高中及以上文化占72.87%。通过激励机制和拓宽人才来源,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村级组织高效有序运作,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集体经济发展是农村改革深化的关键路径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农村改革的经济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村级集体经济不仅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还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以及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党的十九大强调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沐川县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盘活闲置资源、投资经营资产、领办实体经济及混合入股分红等有效做法,成为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协会+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在魔芋种植产业中,带动了80户农户参与种植。农户每亩魔芋的收入达到6 900元,公司以较高价格收购产品,确保了农户的收益。同时,森态源公司将631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到40个乡村,已支付各村红利达75.72万元,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增长。

完善乡村权力监督机制

  沐川县通过制定岗位权责清单,厘清职权边界,构建村民代表、党员群众、纪检力量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实现小微权力有效制约。健全干部监督制度,落实党员干部述职评议,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和选任条例,强化履职问责。依托信息化平台,推进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四公开”,确保权力运行全程可查、可控、可追溯。同时,加强民主理财和财务审计,确保集体资金阳光透明。鼓励干部履职尽责、敢于监督,对表现突出的监督行为给予表彰,推动监督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日常。通过制度设计与群众参与并重,构建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常态长效的乡村权力监督体系。

创新村民议事协商机制

  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沐川县创新议事协商的方式与载体,丰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从而激发了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顺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新形势,为本地村民、外来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进一步拓宽村民议事协商的范围,推动村民议事从经济事项向化解内部纠纷、开展移风易俗、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拓展,以实现乡村治理的全面协调发展。

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沐川县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与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文明乡风、脱贫攻坚等方面有机结合。探索理顺乡村产权与治权关系、促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解农村内部纠纷、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等方面的有效途径。

沐川县推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

乡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沐川县面临多重挑战。人口双向流动打破原有人口格局,村庄“空心化”与“逆城镇化”并存,治理对象结构复杂。农民群体日益分化,涵盖农民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多种角色,导致治理需求多样化。传统依靠宗族、礼俗的“熟人社会”治理方式逐渐失效,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动员力下降。同时,群众对公平、公共服务、安全等方面的期望不断上升,而现有治理制度和能力尚难全面满足,制度创新和资源统筹亟须加强。

乡村集体经济的困境与挑战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沐川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瓶颈,直接影响治理效能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土地租赁等传统方式,缺乏经营性资产,资金链脆弱,难以支撑公共服务和组织运转。村“两委”干部人才短缺,频繁更替导致工作断档,部分干部缺乏项目运作和产业发展能力,导致集体经济缺乏清晰发展路径。区域发展差距显著,靠近县城或有产业基础的村发展较快,而偏远、资源薄弱地区难以形成有效增长点,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也是一大难题,资金在分配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层层转包、程序烦琐等现象,实际成效有限,部分项目甚至加重村级财政负担。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思考和统一行动,发展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内生动力的释放。整体来看,沐川县乡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已成为制约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

乡村社会的多元利益诉求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沐川县乡村社会呈现出多元利益诉求的新特点,对治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农民的需求已由单一的增收转向教育、医疗、文化、法治、公平、安全和生态等多领域,治理服务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群众权利意识显著增强,参与村务、监督公共事务的意愿提升,推动基层治理走向民主化、法治化,但也带来协商难度上升等新挑战。在精神文化层面,部分农村地区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出现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等问题,乡风文明弱化,社会凝聚力下降,影响基层治理的软实力。

乡村治理能力与村民参政意识的矛盾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沐川县面临“干部治理能力滞后”与“村民参政意识增强”之间的失衡问题。随着村民的民主意识增强,群众更积极参与村务,表达诉求、监督管理的意愿增强,但部分村干部治理理念陈旧,缺乏依法决策和民主沟通能力,造成回应不足、执行力弱等问题。村务公开和宣传不到位,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群众对政策产生误解甚至抵触,干群关系趋于紧张。一些村级事务在未依法召开会议的情况下草率决策,缺乏程序公正和结果透明,群众对决策合法性和公平性产生怀疑。与此同时,基层监督机制薄弱,群众监督渠道有限,民主监督难以落地。

农村人口结构与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弱化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沐川县农村基层治理力量逐渐弱化。村“两委”干部队伍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村民委员会成员相对年轻化,但党支部成员普遍老龄化,知识结构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治理需求。同时,农村青年流失严重,留村青年对参与党务和村级事务积极性不高,入党意愿弱,导致后继乏人。干部更新乏力、治理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

沐川县推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基层组织“新动能”

  推进沐川县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激发治理动能。要强化党组织领导地位,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确保基层事务有序运行。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持续开展“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派驻工作,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建立远程教育体系,推动党员干部精准培训,提升政策执行与群众服务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治理任务。在治理机制上,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模式,整合自治组织、社会力量、志愿服务等资源,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聚焦群众关切,完善民主协商、事务公开和服务联动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推动形成运转高效、结构优化、协同有力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

培育“三农”人才,破解无人治理“新难题”

  培养“三农”领域人才,解决基层治理缺人这一新问题。通过群众选举、公开竞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吸纳有信誉、有责任感、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拓宽选人来源,重点从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中择优选拔村干部。实行“两推一选”和“两票制”选举机制,确保公平公正,防止舞弊。选优配强“领头雁”,优先选拔年轻、知识化干部,关注农民工、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一肩挑”制度优化班子结构。实行“基本报酬+考核绩效+经济奖励”报酬制度,提升激励保障。建立第一书记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乡村振兴的“新动力”。通过资源变现、盘活存量、发展服务、资产租赁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多元增收。上级党委政府应支持合作化、集体化的村组织,给予资金扶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经济薄弱村实施输血造血,部门帮扶、村企结对子,建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强化农村经管干部培养,提高其指导能力。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实施“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战略,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延长产业链。围绕支柱产业如苦笋、畜牧、猕猴桃、魔芋、茶叶等,发展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强旅游开发,发展康养、生态休闲旅游,推广“农家乐”、民宿和采摘体验,拓宽收入渠道,提升集体和农民收入。

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全力聚焦群众“新需求”

  沐川县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应积极从“管控型”向“服务型、协同型”治理模式转变,强化服务导向,提升群众获得感。通过优化“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通政策落实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堵点,实现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服务。重点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群众基本服务不断档。同时,构建“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中心—村级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服务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政策落实,发展智慧治理,打造集成化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流程协同,提升治理效率和服务精准度,为基层治理注入科技动能与制度活力。

突出群众主体意识,建立现代意识的治理“新模式”

  沐川县要强化群众主体地位,探索符合现代理念的治理“新路径”。组建由村“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机构,赋予村民在重大事务中的决策权,推动村干部、党员与村民协同议事、共商共治。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决议后,经联席会议讨论,提交村民会议或代表大会表决,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财务管理,探索每月到乡镇做账、季度公开账务及第三方审计,确保财务透明、公平公正,提升村务管理的公开性和公信力。

完善基层监督机制,拓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新渠道”

  沐川县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着力健全监督机制,拓展群众参与渠道,提升治理透明度与公信力。通过设立村民代表会、议事会和监督委员会,明确监督职责,构建制度化监督体系。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推动民主决策常态化。推行“阳光村务”,实现党务、政务、财务全面公开,增强治理透明度。监督委员会对“两委”干部履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定期公开结果,确保监督有力、执行到位。同时,推动村级监督与上级审查、群众监督形成联动,通过项目公示、抽查检查、实时反馈等手段,构建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基层监督体系,助力治理体系更加规范、透明、公正。

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力

“新保障”

  沐川县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力“新保障”。现代农民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提升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和能力的农民。应加强培训,通过专家授课、网络教学和农民走出去参观学习等多渠道提升素质。选派有潜力的农民到发达地区再教育,设立农民大学、乡镇党校和夜校,利用农闲和晚间时间补课。同时,激发乡村精英和普通农民的教学积极性,促进相互交流与共同进步,实现农民相生相长。

重塑乡村文化,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新路子”

  沐川县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应注重以文化治理夯实乡村治理根基,通过价值引领和机制创新同步发力,提升治理效能与群众凝聚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认同和行为规范。深入实施农村道德建设、移风易俗和文化传承“三大工程”,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同时,推动基层政治建设、文明实践、乡土人才培育、家风建设和思想道德提升“五大建设”,形成多元支撑的文化治理体系。依托新乡贤、村规民约、家训礼俗等载体发挥文化教化作用,强化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以党支部为核心,开展文明户评选,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逐步构建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治理新格局,助力沐川县基层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