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青春生力军 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09-01 10:11:29来源:黑龙江大学 文字:沙依达木·哈力甫江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资源,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高校大学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生力量,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政府、社会、高校、学生个人等多重维度,对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的洞察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举措,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强调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开展乡村教育辅导、利用专业技能提供技术支持、深入调研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等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先进的社会理念与技术支持,从而有效弥补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人才短缺、技术落后、资源不足等情况。然而,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例如,部分大学生初到乡村可能存在环境适应问题,会因为理念差异、利益协调等因素与村民产生分歧;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等。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效果。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国家层面

  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资源,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根植乡土,服务“三农”,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从人才强国战略角度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有助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缓解城乡人才分布不均问题,推动形成人才向乡村流动的良性机制。从国家长远发展角度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有利于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储备人才资源,同时,也体现了教育投入向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转化,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乡村层面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对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治理现代化方面,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在文化振兴方面,大学生在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带来现代文明成果,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融合,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社会层面

  从社会价值引领角度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注乡村、支持乡村的良好风尚,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从社会资源配置角度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社会结构优化角度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新时代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也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有益探索。

学生层面

  从综合素质提升角度看,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乡村振兴为大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了解市场和行业趋势,明确就业方向。从价值观塑造角度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可以使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深入乡村,大学生可以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与劳动情怀,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劳动者与建设者,为乡村振兴乃至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智慧力量。从职业发展角度看,乡村振兴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基层实践经历也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

政策扶持体系有待完善

  在制度设计方面,部分地区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有待提升,难以充分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参与方式的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资源保障方面,部分地区在资金投入、平台搭建、技术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限制了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释放创新能力。在服务机制方面,一些地区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培训、跟踪服务和激励评价机制,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和效果。

社会支持机制不够健全

  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支持机制还不够完善。在资源投入方面,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相对有限,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面临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在平台搭建方面,缺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和机制,社会各界力量难以形成合力支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此外,社会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认知和舆论导向还有待提升,相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了更多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高校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方面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学科教育方面,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教育方面,一些高校的乡村振兴相关实践活动深度和持续性不够,部分学生缺乏对乡村振兴的深入了解和认同。在德育教育方面,高校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扎根乡村的理念方面还有不足,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和价值观引导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择业时的利益导向问题

  在职业规划方面,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认为城市在职业发展机会、薪资待遇、晋升空间等方面相对具有优势,对乡村发展前景和个人成长空间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例如,部分大学生将进入知名企业、获得高薪职位作为主要目标,对乡村振兴所能提供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价值缺乏深入了解。在现实考量方面,部分大学生担心所学专业技能与乡村实际需求不够匹配,对在乡村发挥专业优势和实现个人价值缺乏信心。同时,对乡村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顾虑。此外,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使得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工作内容、发展前景、支持政策等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

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首先,应建立健全支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出台差异化的支持措施,建立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专项扶持制度,明确参与条件、支持标准和保障措施。其次,设立大学生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为大学生提供启动资金、生活补贴和项目支持。同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大学生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后,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同时,建立导师帮扶制度,安排有经验的基层干部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乡村工作环境。此外,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和职业发展支持。

健全社会支持参与机制

  在社会层面,应构建多元化的支持参与机制,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环境。在舆论导向方面,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和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在资源整合方面,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各类主体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大学生参与提供多元化支持。在平台搭建方面,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的合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机制,促进各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同时,完善社会监督和评价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管理和效果评估体系,确保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校应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增设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加强农业科技、乡村治理、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稳定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和个人成长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四是建立校友资源网络,发挥扎根于乡村振兴一线的优秀毕业生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有意向的学生提供经验分享和实践指导。同时,建立跟踪服务机制,为参与乡村振兴的毕业生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和发展指导。

增强大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在能力建设方面,大学生要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主动了解乡村发展情况和政策支持,通过实地调研、网络学习、专家咨询等途径,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内容要求和发展机遇。在观念转变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个人价值,摒弃对乡村工作的偏见和误解,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此外,要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参与相关社团活动、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等,提前接触和了解乡村振兴工作,为未来参与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要培养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为服务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在新时代浪潮中,大学生群体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与憧憬,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蓝图紧密相连。大学生凭借其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乡村,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融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快速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乡村工作的繁复性与多样性,不仅磨砺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此外,乡村的实践经历也让大学生们深切地领悟到了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乡村这片沃土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价值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未来,在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形成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和智慧才干。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董卫娟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