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业统计深耕乡村振兴数据

时间:2025-06-27 14:09:42来源: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人民政府 文字:李绍婷

  农业统计工作是掌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做好农业统计工作,能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本文针对农业统计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推动作用,系统挖掘其蕴藏的多元价值,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通过对产业、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论分析,阐明农业统计精准的数据支撑对政策制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及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旨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与理论依据。​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于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统计凭借其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等多方面数据的系统收集、整理与深度分析,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精准、全面的农业统计数据,不仅是掌握乡村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关键窗口,更为政策的精准实施和动态调整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农业统计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助力产业兴旺​

  1.精准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统计通过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种植养殖成本等多维度数据的综合分析,清晰呈现不同农产品的供需态势。基于此,政府能够精准引导农业生产主体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向多元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在面对农产品市场供需变化时,农业统计数据可助力相关部门及时调整产业布局,避免盲目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统计数据全面反映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情况,为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关键数据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相关数据的持续监测,能够精准发现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下游衔接不畅、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农业统计可对农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就业吸纳能力等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助力从业者优化经营策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繁荣。​

推动生态宜居​

  1.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依据​

  农业统计全面收集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政府能够精准评估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趋势。据此,政府可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农业统计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处理方式、污水处理率等数据的统计分析,相关部门能够精准把握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为制订针对性的整治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整治前后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可有效评估整治效果,为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乡风文明​

  1.反映农村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状况​

  农业统计还能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农村教育投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系统统计。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够清晰了解农村文化建设成果与教育发展水平,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农村文化繁荣与教育事业进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

  2.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评估​

  农业统计通过对农村文明乡风建设相关指标,如文明村创建数量、道德模范评选情况、村民文明行为规范遵守程度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够科学评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基于评估结果,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与引导力度,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保障治理有效​

  1.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农业统计数据涵盖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信息,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关键决策依据。通过对农村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数据的分析,基层政府能够精准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养老保障、土地规划等政策,有效解决土地纠纷等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2.监测农村社会稳定与风险状况​

  农业统计通过对农村社会治安案件发生率、信访事件数量、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等数据的统计监测,能够及时洞察农村社会稳定状况。同时,对农村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进行监测与预警,通过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受灾面积等数据的分析,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降低风险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冲击,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生活富裕​

  1.监测农民收入增长与结构变化​

  农业统计对农民收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清晰呈现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收入结构变化趋势。通过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各部分占比及变化的监测,政府可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民各类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2.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赖准确的人口、经济等数据。农业统计提供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等数据,为合理规划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关键依据,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农业统计当前的薄弱环节

统计队伍方面的不足

  农村统计人员专业背景参差不齐,许多工作人员不具备统计学专业知识,也缺乏农学相关素养,面对复杂的农业统计任务,难以运用专业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例如,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数据研究时,无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产业发展趋势。农村统计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统计培训,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彻,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性、精准性不足

  现行农业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全面、精准反映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新变化与新成效。在产业兴旺方面,缺乏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产业融合度等关键指标的统计,无法准确衡量农业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情况。生态宜居方面,缺少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指标,难以对农业生态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方面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现有指标无法充分反映农村文化建设、基层治理能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等情况。

信息化建设滞后

  农业统计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统计工作的要求。在收集农作物生长数据时,人工测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还可能因测量误差影响数据准确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在农业统计中的应用程度不高,无法实现数据的高效采集、快速传输与精准处理。同时,农业统计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尚未实现充分共享。不同部门依据自身职责和工作需求采集数据,导致数据标准存在差异,这使得在进行农业综合分析和决策时,难以获得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统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据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目前,虽已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但相关制度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数据采集、整理、审核、上报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尚不够明确。在数据采集环节,统计人员的操作要求不够细致,致使数据采集方法缺乏统一性,进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审核环节也存在不足,缺乏严格的多级审核机制,对异常数据的核实和纠正不够及时。此外,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力度需进一步提升。监督检查尚未形成常态化机制,检查内容不够全面,对统计报表完整性、数据来源可靠性、数据处理规范性等方面的检查不够深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处罚力度不足,未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导致各地对数据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农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优化农业统计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加强农业统计队伍建设​

  1.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构建常态化的农业统计人员专业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应涵盖统计理论知识、统计方法与技术革新、农业农村相关政策法规解读等方面。邀请统计领域专家学者、农业技术权威进行授课,全面提升统计人员业务水平。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统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系统学习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其专业技能。

  2.稳定统计队伍​

  建立健全农业统计人员激励体系,提高统计人员待遇与职业地位,对工作表现突出的统计人员给予表彰奖励。例如,评选优秀统计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与发放奖金,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应对农业统计人员予以适当倾斜,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人文关怀,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统计人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稳定农业统计队伍,进而保障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完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

  1.适应乡村振兴需求,拓展统计指标​

  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进一步拓展丰富农业统计指标体系。产业兴旺方面,增设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产业融合度等指标;生态宜居方面,增加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乡风文明方面,纳入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度、农民文明素质评价指标;治理有效方面,完善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指标;生活富裕方面,增添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指标等,全方位、精准反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新变化、新成效。​

  2.加强指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对现有农业统计指标进行系统梳理与优化,确保指标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在指标选取上,充分考量指标的可获取性、可衡量性以及与乡村振兴实际工作的紧密相关性。对于含义模糊、数据获取困难的指标,进行合理调整或替换。同时,构建科学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指标数据质量的审核与评估,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切实为乡村振兴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强化农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1.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

  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提升农业统计工作效率与质量。大力应用并推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统计数据的高效采集、快速传输与精准处理。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农作物生长等数据并无线传输至数据库,大幅减少人工采集工作量与误差;大数据技术整合分析海量农业数据,挖掘潜在关联与趋势,为农业决策提供前瞻性支持。​

  2.建立农业统计信息共享平台​

  搭建统一的农业统计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与地区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农业统计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该平台整合农业农村、统计、气象、水利等多部门相关数据,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政府借助平台制定科学政策,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农业主体优化经营策略。

加强农业统计数据质量监管​

  1.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整理、审核、上报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与操作规范。在数据采集环节,要求统计人员严格遵循规定方法流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数据审核环节,构建多级审核机制,层层把关,对异常数据及时核实纠正。建立数据质量追溯机制,一旦出现问题,迅速追溯源头,明确责任主体,采取整改措施。​

  2.加强数据质量监督检查​

  定期开展农业统计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成立专业数据质量检查小组,对各地农业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抽查。检查内容包括统计报表完整性、数据来源可靠性、数据处理规范性等。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各地对数据质量的重视程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

  农业统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占据关键地位。在产业领域,它精准剖析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与新业态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于生态方面,通过监测各项生态指标,为生态保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筑牢数据根基,助力生态宜居建设。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为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成效评估提供支撑。从治理视角看,保障农村治理有效,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关乎民生时,助力农民增收,支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实现生活富裕。其多元价值在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生态保护等多层面得以彰显,全方位推动着乡村振兴事业稳步前行。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