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寻治道 转型启新程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需从制度建设、组织创新、科技赋能、人才培养等维度,探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与实践策略。聚焦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各地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与成功经验,有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凸显,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有效策略,有助于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植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它融合了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结构网络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健全乡村民主机制,保障农民权益;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现代化治理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协调机制不健全
乡村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政府部门、村级组织、农民群众、社会组织等。然而,这些主体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权责划分不清晰,导致职能交叉或出现真空地带。利益协调难度增大,各方诉求难以有效整合。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共享不充分,影响决策效率。基层组织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受限。此外,村民自治与基层政权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导致治理资源难以优化配置,治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亟须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突出挑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条件亟待改善。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足,文化设施简陋,文化活动单一,难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较低。环境卫生治理滞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乡村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乡村治理人才匮乏
乡村治理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高素质管理人才流失严重,懂经济、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致使乡村治理工作难以适应现代乡村治理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农业科技、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影响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质量。本土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难以为乡村持续输送人才。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
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
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与现代化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治理理念落后,依然存在重经济轻治理、重管控轻服务的思想。治理方法单一,科学决策、民主协商机制欠缺。信息化水平低,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应用不足,难以满足精准治理、高效服务的需求。治理模式僵化,难以适应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形势。村民参与度不高,基层民主机制有待完善。法治意识淡薄,依法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导致乡村治理效能低下,难以应对复杂的现代乡村治理挑战,亟须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探析
健全乡村治理制度体系
健全乡村治理制度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组织形式,保障村民民主权利。优化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乡村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行民主协商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治理透明度。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制定乡村治理评估考核制度,提高治理效能。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治理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规范指引和制度保障。
创新乡村治理组织模式
创新乡村治理组织模式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广“村民理事会”等新型治理组织,提高村民参与度。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自治组织。构建村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化治理。建立村级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探索城乡社区联动治理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多方协作。通过组织创新,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建设乡村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网上办事模式。构建乡村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精准治理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推广“智慧村务”应用,提高村级事务管理效率。建设乡村应急指挥系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拓宽村民参与村务渠道。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提高服务可及性。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乡村治理方式创新和效能提升。
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实施乡村基层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培训教育。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本土人才成长。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平台。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建立乡村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发挥乡贤人才作用,助力乡村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夯实乡村发展人才基础。通过多元化人才战略,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创新案例分析
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的“民主恳谈会”模式是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该模式通过抽签选出公众代表、乡贤代表以及多方代表参与恳谈会,讨论预算等重大事务。参与式预算会议采用“背靠背先谈,面对面定价”的机制,保证讨论有序进行。这一做法已从预算编制拓展到收入、税收、国有资产、预算执行、决算与绩效等领域。这一机制提高了基层决策透明度以及公信力,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经验。
“互联网+”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纪委监委牵头建设“智慧纪监”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全面梳理惠民资金发放清单,与区农业农村局、区民政局等20家单位实现全方位对接,将70条资金线纳入监管范围。平台设置了“我的资金”“查看同村”“干部监督”“惠民政策”等子模块,实时推送惠民政策与资金发放信息。这一创新举措在镇村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纪检监督、社会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统一,不断提升惠民资金监管“透明度”,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工作的规范化与信息化。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云南省昭通市以“红袖标”巡防队伍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鲁甸县茨院乡,民警与义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采摘式普法”,通过羊肚菌基地宣传反诈、禁毒以及防火等知识。对宾馆与餐饮等场所进行安全检查,规范经营秩序。在巧家县迎江社区,义警通过“围炉夜话”化解群众纠纷,建立“每日窗台报平安”机制关爱独居老人,开展消防演练保障社区安全。这一“民警+义警”联动机制深化了基层治理,助推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经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镇新国村的乡村治理实践展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应用。村里构建了“三会兴屯”自治组织架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村务公开、民主议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建了“家庭家教家风”和“四德银行”积分兑换站,运用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在产业发展方面,新国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了“星期天农场”集体经济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农产品销售、发展乡村旅游等。村里还设立乡村振兴大讲堂,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相关建议
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修订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自治范围和程序。制定《乡村治理促进法》,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完善村规民约立法,赋予其适当法律效力。制定乡村公共服务标准化法规,保障农民权益。健全乡村环境保护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乡村数字化治理相关法规,规范信息化应用。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调解法规,维护乡村和谐稳定。建立乡村治理法律援助制度,为乡村居民提供法律服务。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优化乡村治理资源配置
优化乡村治理资源配置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增加乡村公共服务投入。完善乡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基层治理经费。创新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市场化机制。建立乡村治理项目库,实现资源精准配置。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建立乡村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文化资源供给。建立乡村治理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利用。通过科学配置各类资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创新乡村治理评估监督机制
创新乡村治理评估监督机制是提高治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的乡村治理绩效评估体系,纳入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提高评估客观性。建立村民满意度调查制度,增强评估结果的民意基础。完善乡村治理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乡村治理审计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推行乡村治理“阳光账单”,提高财务透明度。建立乡村治理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相关禁止行为。完善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强化权力监督。通过创新评估监督机制,促进乡村治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加强乡村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
加强乡村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智力支撑。设立乡村治理研究专项基金,支持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乡村治理智库,为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开展乡村治理模式比较研究,总结提炼有效经验。加强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探索治理新路径。推动乡村治理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乡村治理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乡村治理经验交流活动,推广创新做法。编制乡村治理工作指南,为基层提供实操性指导。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不断结合。通过对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与实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有效策略。未来,应继续深化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基层治理创新经验,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