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激励视角下积分制嵌入乡村治理

时间:2025-04-22 10:51:11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文字:卯明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民众需求的满足程度。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对政策执行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各级政府正积极寻求乡村治理创新之路。然而,现有的运行路径难以满足积分制赋能乡村治理,导致了积分制在运行中出现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的断裂、部分项目积分难以量化、资源保障能力不强和村级组织决策参与不足的问题,文章提出今后需通过激活村民主体性、制定清晰的量化标准、优化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等措施,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优化国家治理体系中有显著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乡村内生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和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乡村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乡村的善治水平,蕴含国家的治理理念。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激励机制,调动乡村干部与群众参与乡村共同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推进实现乡村善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治理逐渐呈现乡村共治成效,为继续深入探寻乡村治理共同体优化路径,以激励村民为核心的积分制治理方式开始广泛被推广、运用。积分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激发了社会成员参与基层共治的动力,而重视生活化和人情化的基层社会面临技术与情感的抉择矛盾,因此技术工具如何有效且与社会保持情感联结,成为学术界重视的议题。文章基于对H市X村进行个案研究,分析该地积分制运行路径及实践困境,探究作为技术手段的积分制如何嵌入并赋能乡村治理。

理论基础

激励理论及其运用

  激励,对应的英文为“motivation”,意为“驱动”,作为管理学名词,指刺激主体内在动力,促使其朝着既定目标进行;从心理学角度看,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处于兴奋状态。在管理学层面,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基本需求满足后追求精神世界满足;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通过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提升积极性。一直以来,众多学者从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经济管理层面,探讨激励理论的运用,鲜有人从乡村治理入手,探讨激励机制在积分制治理中的应用,以积分制推动激励工具技术与柔性治理结合。

积分制与乡村治理的契合性

  嵌入与需求:积分制与乡村治理的契合性。积分制通过严密的指标赋分设计,以综合积分形式量化、评估社会成员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依据量化结果对乡村治理主体进行评价,给予对应的奖惩,以“激励—约束”机制释放强烈的奖惩信号。积分制嵌入乡村治理需求源于积分制治理输出成果与乡村治理目标的精准契合、有机融合与价值耦合。

  1.主体榫合性:以多元主体为基础。积分制治理以奖励为正向激励,以惩罚为负向约束,在嵌入乡村自治的过程中,激发了多元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激励村民自主参与—促进乡村自我治理—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为三阶路径,助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凝聚价值共识、形成集体行动,促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2.机制融合性:以自治、德治、法治为桥梁。乡村治理以自治、德治、法治为路径,健全乡村末梢治理机制。积分制以正向激励为主,以约束为辅,催生乡村治理主体动力,加强自治水平。积分制以严密的积分作为评价要素,实际上发挥了民间法治保障工作,引导规范主体行为,保障乡村治理安定有序进行。

  3.价值耦合性:以乡村振兴为目的。积分制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基层党组织、村民、企业等多元主体沟通协商机制,加强三者融合进程,破解村民参与度不高、参与能力不强、参与动力不足的治理难题,以集成型治理凝聚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优化治理结构、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目标一致、价值相同。

X村积分制治理的运行路径

  为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响应上级号召、破除过时不合理规章,营造健康向上的价值规范与社会风尚,X村利用积分制治理模式,将村民日常行为量化为积分,开展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奖品,激励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积分制通过对村民的正向激励,促进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其运行内容主要包括党建引领、指标设计、奖励机制三方面。

党建引领

  党建引领是积分制治理模式的方向标。自积分制提出后,X村迅速组建以村“两委”为主的领导小组,负责积分制治理的筹划、协调、执行与反馈,通过实地调研具体情况,适时开展村级会议分析治理难题、研判治理情况、制定与村情符合的积分制实施方案与监督机制。

指标设计

  指标设计是积分制治理模式的重点,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有利于提升治理有效性。基于基层治理实际情况,类别包含基本要求、加分项目、违法违纪扣分几个方面。

激励机制

  X村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各成员积分汇总纳入账户,每户以100分为基础积分(兑换积分=现有积分-基础积分)年底清零,第二年重新累计。做到一月一考核、一季度一评比、一年一排名,建立村民“积分榜”,坚持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采取适当方式,做到正向激励为主、奖罚结合。

  激励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一是物质激励,根据X村制定的兑换标准,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相应生活用品,比如3个积分换一支牙膏,50个积分换一袋米;二是精神激励,将积分结果作为各类评比的参考依据,如和谐家庭、美丽家庭评比、推荐,同时为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移风易俗、营造文明乡风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

X村实施积分制的实践困境

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的断裂

  积分制以正向激励村民参与公共行动为目的,最终达到群众无相关人员干预,而自觉参与村务治理的效果,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但在X村仍涌现出诸多困境,影响了实际效果。一方面,村民积极性缺失。X村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村庄老龄化严重,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村民未能充分掌握积分制根本内涵,在参与方面仅是机械参与,因而在推进治理改进过程中村民一度认为治理与管理无异,均为自上而下的约束,与村民的相关性低,使得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性逐渐减弱,治理主体缺位,相应治理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助力乡村自治。另一方面,激励政策不合理,导致村民存在价值偏好。由于在指标设计中部分项目分差悬殊,村民偏好分值高的项目,而同样重要的事务,如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等,因分值低而无人践行,人人都倾向分值大的项目实践,趋利性明显,无法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共治。由此可知,已有的政策实施效果与积分制治理中的村民自治效果尚有一定的差距。

部分项目积分难以量化

  德治,较自治、法治更为抽象,完全靠个人内心道德规范来维系,而内心道德难以测量,通过简单的赋分,并不能科学衡量行为。经过实地调研,发现X村在分值设计上涵盖了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个人美德多个层面,在维度设计上具有广泛性,由于分值分布过于详细,对于村民反而成为一种枷锁,如尊重长辈与关爱邻里,难以提供证明来衡量行为是否符合积分标准,作为一种质性评价而无法量化。

表1 X村农户日常行为积分项目及分值

资源保障能力不强

  X村实施积分制治理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工资、政策宣传、产品采购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且X村作为发展后进村,资金多来自上级政府的帮扶,自给能力弱,依赖性强,导致积分制资金频繁波动。爱心超市奖品经常不能及时补货,加剧了村级组织压力,影响村民参与积极性。此外,X村治理队伍人员缺失。X村知识青年多外出务工,导致X村劳动力短缺,在积分制治理中,人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共治目标难以实现。

村级组织决策参与不足

  积分制治理运行多由镇政府主导,在制度设计方面尤为明显,决策权力下移困难,村级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充当执行者的角色,参与决策机会不足,X村在积分制治理条例中未正视村民的真实需求,导致村民需求悬浮化,不能充分反映情况,影响积分制的实际治理效果,无法推动积分制治理良性发展。

X村实施积分制的优化路径

激活村民主体性,

实现实际成果与预期效果有效衔接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主体性是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在提升积极性层面,以制度化形式构建村民参与积分制治理的程序,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的热情,为此村务工作人员需更加耐心进行积分制治理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帮助村民了解积分制治理的内涵、目标、价值取向。在掌握积分制基本内涵后,村民逐渐消弭畏难心理,逐渐意识到自我是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主体意识的觉醒,会驱动村民放弃“干部干,群众看”的观望心理以及消极心态,积极加入村务治理中。在平衡价值偏好层面,需打破“唯分是从”心理,重视内在驱动,通过优化规则提升德性引导,在规则方面可要求每一模块分需达标,未达标项进行扣分,使积分分布均衡,实现积分全面化。通过激励与德性结合,帮助村民深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而非机械完成“好事”,使其从“为了加分”向“为了集体”转换思考价值,强化主体的道德驱动。

制定清晰的量化标准

  积分制的运行效果与量化标准密切相关,要构建明确清晰的标准,保障科学公正采集积分。首先设定统一明确的积分认定标准,通过剔除部分难以量化的项目,制定清晰的量化标准、明确认定范围、简化认定流程,避免积分难以认定的情况,巧用积分将各项目标准化、具象化,使积分细则可量化、有抓手,提升积分制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透明化、规范化水平;其次,加大监督力度,鼓励村民积极举报乱加分行为,对举报者予以保护,维护积分制治理的公正性。

优化保障机制,稳定资源供给

  积分制治理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稳定的资源保障,必须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供给机制,保障积分制治理高效运转。就X村而言,人力资源不足,物质资源大多靠上级政府补贴,无内生经济支撑,亟须探索吸纳社会力量、整合现有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等多元保障机制之路。一是寻求外界支持,进一步寻求乡镇政府对积分制的政策扶持,发挥政策兜底作用,包括财政收入、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保障;村“两委”可向内因地制宜,重点部署积分制,致力争取上级政府对具体发展项目的物资帮扶,或利用自有社会网络积极促进与外界企业的合作,培育产业,推进社会资源融入乡村治理机制建设。二是发展内生经济。新型农村经济可为积分制治理提供稳定有效的物质支持且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减少外出务工人数,留住人才、发展人力资源。为了催生内生经济,X村需立足自身优势,盘活优质土地资源大规模种植特色辣椒发展,引进企业投资,开启村企合作,促进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乡村治理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积分制治理中,上级政府应将决策权下放村级组织,村级组织应该为积分制治理搭建制度化平台,激励村民参与自治,通过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保障村民自治权利。例如,在制定积分制运行条例时,广泛争取村民意见,提高村民参与范围和程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使其成为治理的设计者与实践者,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使决策权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根源,直面村民需求,直击基层治理痛点。

  作为一种创新型乡村治理手段,积分制是乡村治理方式的重大探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视域下,要推动积分制持续发力,还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在主体方面,需要注重群众主体性,想村民之所想,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设置积分奖励,不断创新激励办法,保持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保障方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制度化标准保证积分制稳定持续运行。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