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千万工程”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3-31 14:08:38来源:中共方城县委党校 文字:杜风林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任省委书记时亲自谋划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即“千万工程”。它不仅从深层次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经验。“千万工程”从启动至现在已有22年,从原来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开始整改,逐步完善、发展为“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现在开始打造“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到产业振兴、从生态宜居到全面富裕的全面升级。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浙江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贯彻到“千万工程”的各个阶段。首先,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开展“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由点及面,重塑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厕所改造方面,在“千万工程”实施之初,浙江按照每年2 000个村、50万户左右的进度推进农村改厕,启动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目前实现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污水治理方面,根据乡村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污水治理的措施。例如,在山区,乡村振兴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改厕,建立统一的粪便、污水收集池、沼气发酵池等,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当地水源的污染风险;在平原地区,乡村振兴根据村庄的大小,结合乡村四周的环境,进行坑塘治理;在垃圾处理方面,大力推进农业方面污染治理,推行“两定四分”垃圾分类法,进行垃圾处理,减少污染风险;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运动健康、养生养老等农村新产业,促进农业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业态融合;在产业生态化方面,整治工业污染,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培育和发展“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依靠农民,发挥主体地位

  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农民是家园的主人。农村要发展,必须依靠农民自身。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激活农民在农村的发展活力。“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参与民主决策,努力引导农民、教育提升农民和发展农民。这一做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了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软硬”兼修,协调发展

  “千万工程”不仅注重构建全域三级文化阵地,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打造高质量展馆如家风馆、村史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硬件建设,还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的软件建设如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传承耕读文化、网络文化等。通过“软硬”兼修,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各不相同。“千万工程”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建设模式和路径,确保了乡村振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浙江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科学规划推进“千万工程”。例如,在浙东打造海洋风情,浙西打造钱塘山水,浙南高山比较多,生态环境比较好,打造浙南生态绿谷,在浙北打造江南山水乡,浙中提出打造和美金衢。通过这样的规划,打造“千村千面、万村万象”的美丽乡村。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就是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顺序,逐渐深入,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它强调了持之以恒和稳步前进的重要性。而“千万工程”正是强调循序渐进,分阶段久久为功,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目标,紧盯目标不动摇,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政策方面的稳定性,有计划出台行动方案和实施意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推动各项任务。同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先易后难、层层递进,切记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投入,逐步实现了乡村面貌的根本性变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实党建引领,党政主导

  浙江“千万工程”在实行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是成功经验之一。一方面,在“千万工程”的推进中,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工程深入实施的关键。首先,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其次,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在“千万工程”中积极投身实践,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另一方面,在“千万工程”中党政主导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明确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资源投入和项目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千万工程”的深入发展。党建引领和党政主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党建引领为党政主导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党政主导也为党建引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可以确保“千万工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

目前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机制主要存在问题

生态振兴发挥不够

  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措施,打造宜居的美丽乡村。但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的态势不够,有些地方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产品的转化;有些地方虽然打造了乡村旅游景点,但是缺乏宣传,资源无收益,没有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不能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发展不充分。尽管部分乡村地区尝试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这些产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无法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低,限制了生态产业的发展空间,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乡村地区的生态治理体系尚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此外,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足,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产业振兴发展缓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部分村庄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农业产业结构就是单一的粮食生产,没有向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转变。部分村庄虽有产业,但这些产业“少、小、短、杂”,没有协同发展、连片发展,因此,产业的发展同时,需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和运营公司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服务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人才振兴缺乏活力

  人才振兴缺乏活力,是当前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一大挑战。首先,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城乡发展差距、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等原因,乡村地区的优秀人才往往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乡村人才短缺,尤其是青年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流失更为严重。这使得乡村在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面临人才瓶颈。其次,人才引进困难。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在努力吸引人才到乡村创业和发展,但由于乡村地区的发展机会、薪资待遇、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使得乡村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同时,部分乡村地区在人才引进政策、配套服务和后续跟进工作方面也存在不足,致使人才流失严重。最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乡村地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只停留在内容上的针对性,在培训形式上仍很单一,不能满足乡村振兴下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同时,乡村人才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也相对有限,影响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农民内生动力激发不够

  农民内生动力激发不够,也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首先,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新技术、新产业接受度低,同时也缺乏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意识。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束缚,习惯于旧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变革持保守态度,缺乏主动求变的动力。其次,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有限,农民往往难以获取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导致他们在面对新机遇时显得力不从心。最后,乡村经济发展薄弱。由于农业收益相对较低,农民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中,也不敢盲目地投入。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机制

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

  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要建立健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其次,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收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中来。最后,还需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乡村振兴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明确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发动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中来。

“软硬”兼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搞好,只有物质力量、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艘航船才能顺利向前。在健全推动全面振兴乡村的长效机制中,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挖掘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文明观念,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良好风尚,解决各类违背公序良俗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完善村规民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的行为规范和责任义务,推动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风尚。通过“软硬”兼修,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施策

  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施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它们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方案。分类指导施策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有助于更精准地配置资源,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特点和发展现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明确各乡村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要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督导检查、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差异化发展。

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计划,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例如,在发展乡村产业时,盲目跟风追求短期效益可能会导致产业发展缺乏根基,后续出现经营困难等问题。只有稳扎稳打,从本地资源、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构建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实现乡村的长期发展,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乡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稳扎稳打能够促使这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在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时,稳步规划实施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确保每一笔投入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提升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投入,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才能有效实现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党的领导的坚实支撑。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动力源泉。

  “千万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经验之一,为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农民主体地位、“软硬”兼修、因地制宜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更大成效。同时,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各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罗学茹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