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建设下农村互助探索
农村互助养老的模式
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互助养老分为外生型集中式互助养老和内生型集中式互助养老。其中,外生型集中式互助养老是辖区内的老人集中一起,由政府主导建立或由市场主体承担的互助养老,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村(社区)组织发挥着管理和运营作用,但互助养老工作的推动、监督和考核主体仍是政府,如“肥乡样本”幸福院式互助养老;内生型集中式互助养老是指在没有任何外力支援的情况下,由村(社区)自发组织开展的互助养老,如海南省定安夕阳红的抱团式互助养老。
“幸福院”式互助养老
幸福院式互助养老可追溯至2008年。当时,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前屯村将闲置的废旧校舍修建成“幸福院”,它的主要特点是“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它的资金保障主体是集体。到2012年,“肥乡样本”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并在同年向全国推广。在民政部的推动下,“肥乡样本”养老模式引发了农村互助养老的热潮。
幸福院式互助养老模式与传统的自发形成邻里互助不同,它是由政府及村“两委”主导实施的,运营经费主要由集体出资,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不足之处再由子女承担。这样不仅减轻了年轻人的经济压力,还能实现人不离村就能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提高了老人的入住意愿,为子女的探视提供了便利。
“抱团式”互助养老
“抱团式”养老模式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其是一种自发行为,是老人走出家庭,以“熟人社会”的感情为基础,组建养老共同体互相抱团养老,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让那些志趣相投、拥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相处融洽的老人聚居一处,这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迫切需求。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还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海南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是在民政局注册的非企业单位“两新”组织,该中心以传统文化为根、孝悌文化为本,倡导用孝心、爱心、热心、耐心、真心开展爱老助老帮老服务,通过左邻帮右舍、楼上帮楼下、年轻帮老年的方式,推行“居家互助养老”模式,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互助养老的优势分析
弥补其他养老模式的不足
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其居住分散,公共健康服务不足,高龄困难老人居多,未备先老问题突出,养老需求更迫切。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传统的子女赡养式家庭养老,还是政府兜底的政府养老,面对老年人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关怀等方面日渐凸显的需求,仍难以有效应对。而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能解决以上老年人需求,还具有社会成本低、社会支持率高等特点,能够突破当前农村养老问题中所面临的资金短缺、服务不足、情感慰藉缺失以及老年群体人力资源未充分利用等困境。
契合农村社会地域特征
虽然农村青壮年外出越来越多,但留在村中的村民仍保留着“熟人社会”特征,他们之间不仅有着情感纽带,还有着共同的利益。“熟人关系”不仅构成农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资源。老人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遵循习惯的生活方式,依靠熟人社会的人脉关系,通过信任关系构建互助合作的养老方式,或者像幸福院那样,老人们白天聚集一起聊天,共同锻炼,相互帮助,依靠老年人自己的力量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或组成志愿者队伍,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送餐购物和上门服务。农村互助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不离家乡故居的愿望,实现同辈或代与代之间以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互换为基础的低成本、高效率、符合“熟人社会”文化的养老方式。
海南自贸港背景下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能性分析
首先,农村老龄化是农村互助养老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日益迫切,但随着村中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因城乡空间分隔而难以尽孝,导致“孝而难养”的现象愈发凸显,因此,传统的家庭抚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其次,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推广。随着新型社区的产生,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也随之不断地完善,孕育而生的新型社区不仅可以迎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能促进社区内老年人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最后,政策法规的推动也在加速农村互助养老市场的发展。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农村养老逐步引起政府与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因居家养老观念根深蒂固,政府为了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工作,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23年出台了《海南省养老服务条例》,为农村互助养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在农村推行互助养老的实现路径
多措并举拓宽资源筹集机制
农村地区自身支付能力较弱,因此,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重要保障。
1.加大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
从政府角度看,养老服务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等特征,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养老服务,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和建设补助、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探索养老服务机构供电、用水、用气享受居民价格,以此保障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基本运行。一是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倾斜力度持续加大,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且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支出作为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规范经费使用规程,确保可持续资金的投入。二是地方政府将农村互助养老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统一谋划,将互助养老服务站和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村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整合规划,与托育、医疗、康复等公共服务场所统筹建设,以获取乡村振兴经费支持。三是以县域为基本规划和行动单元统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采取城区与农村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的方式。
2.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
从社会角度来看,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引入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互助养老,动员爱心人士、公益机构筹集公益资金,以税费减免政策吸引企业的帮扶。一是给予参与互助养老的企业以政策倾斜,如通过简化审批手续、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加入互助养老事业,探索实施互助养老的“公建民营”模式。二是依托村“两委”动员优势,充分发挥乡贤、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以及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三是创建农村福利捐赠专属资金账户,依靠公益日、乡村文化旅游节、重阳节等举办各类形式的捐助活动,大力倡导当地企业、在外乡贤、社会组织等通过社会捐赠、有偿参与等方式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资源支持。
3.提高互助养老组织自我造血功能
从村庄角度来看,要积极探索能够持续造血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一是发挥互助养老组织的生产功能,以工养老。引入劳动强度低、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的小项目,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结合自身特长参与生产劳动,以生产创收减轻资金压力,如定安县富文镇九所村就探索新型的自助长者食堂,鼓励仍有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的低龄老人在闲置的土地上耕种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农产品换取自己或高龄老人的就餐权益。二是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鼓励村“两委”拿出部分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支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将互助养老与农村合作金融相结合。打造内置金融合作社、养老资金互助社,通过土地入股、房屋入股等方式,盘活农村老年人闲置资源和潜在资本,为互助养老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提质增效优化互助养老组织运行机制
1.激活村庄多元内生力量参与
一是将互助养老纳入农村综治干部、计生干部的工作职责范围,强化对干部的激励考核。二是加强对威望老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以保持其参与积极性,采取定期的适量补贴,授予“助老爱老模范”“互助养老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三是争取老年人群体中长期留村务农的德高望重者、老年知识分子和能人参与互助养老。四是设置适量公益性岗位,清点公益性岗位存量,设置适量的养老服务岗位,吸收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待就业人员参与互助养老工作,给予每月适当补贴。此外,对互助养老组织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包含安全管理、健康管理、养老技能等系列培训,打造专业化的互助养老组织管理队伍。
2.优化政府职责作用发挥
一是明晰政府在互助养老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在互助养老组织运行中应充当规划的设计者、资金的支持者、运行的监督者。将互助养老民意测评纳入当地干部的考核体系,并常态化执行。二是完善互助养老发展制度设计。针对互助养老建立、管理、服务、评价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意见和法律法规,摸清农村老年人口底数,因地制宜建立互助养老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三是推动政府多部门统筹协作。例如,财政部门可以在财政经费保障和成本收益考量上发挥兜底作用,卫生和健康部门可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四是发挥城镇养老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镇养老院对农村互助养老组织的联系机制、代管机制、培训机制,弥补农村互助养老组织经验不足和专业程度低的劣势。
3.完善互助养老组织制度
一是完善管理运行制度。构建完善包含管理总则、管理职责、管理方法、服务内容等一系列可操作化、精细化的具体管理制度。二是加快构建绩效评估制度。将老年人作为重要的参与评估主体,构建包含基础设施完备情况、制度规范完善情况、管理运行情况、培训指导情况、老年人参与和老年人满意度情况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大力完善风险防范制度。为参与老年人购买意外风险防范保险,建立风险防范应急方案,落实风险防范责任人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演练。
激励强化老年人互助机制
1.依托多元主体引导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互助养老服务活动。发动村内党员群体参与互助养老,将党建活动与老年人文娱活动、慰问活动、健身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既能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又能保障服务活动的经费开支。二是引入专业社工促进老年人参与互助。利用社工的专业能力,针对老年人需求开展互助活动,引导和培育老年人的互助意识,提升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技能,优化参与互助服务老年人间的信任关系。三是依托村庄老年组织丰富老年人互助内容。发动威望老人和村庄能人成立类型多样的社会组织,如提供用餐服务的长者食堂、开展老年教育的老年大学、提供艺术表演的合唱班等,鼓励老年人结合自身特长参与其中,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统一。
2.完善积分制度以激励老年人参与意愿
完善积分制长效运行的制度要素,确保激励作用的持续发挥。一是在积分储蓄上,根据互助养老服务时长和内容设置合理的积分标准。二是在积分记录上,明确积分记录者,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强化监督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赋能下尝试积分库上云,以便利积分的登报、查询、统计和异地互认。三是在积分兑换上,把握不同老年人的诉求,将兑换生活必需品、享受护理服务等物质激励与功德银行、推优入党、荣誉表彰等精神激励相结合,从而更精准地调动老年人参与积极性。四是在兑换物资支持上,推动村集体收益转化为福利支持,动员本土企业家和爱心人士进行捐赠,利用社工组织链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为老年人提供资源。此外,鉴于积分制是一种较新的公益服务奖励机制,应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向老年人普及互助积分的价值和实惠。
营造环境激发社会连带机制
1.加强农村互助养老的宣传
一是大力赓续传统的互助文化。“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传统的互助文化在农村社会具有深厚根基,应加大力度挖掘传统的互助文化,促进其与互助养老相结合。二是全方面立体化宣传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依托村级组织、社工组织、村干部、养老服务队伍或老年人,借助网络、电视、微信等媒体,加大对互助养老理念模式、典型案例、发展政策的宣传力度,消解人情、面子等因素对互助养老的阻碍,提升公众对互助养老的理解和认知度。三是将互助养老嵌入村庄重要的物理场域。在村“两委”办公室、村卫生室等场所张贴互助养老的宣传资料。将互助养老场所建在村民俗文化建筑设施附近,有利于提高对养老文化的尊崇。四是以评比表彰形成良性示范效应。基层政府可在区域内评选“互助养老文化模范村”,带动整个地区营造互助养老文化氛围。对参与互助养老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和宣传,以荣誉激发广大村民参与。
2.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组织对规则和资源的支配和转化是社会连带的动力来源,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要坚持两条路径并举。第一,有效发挥本土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孵化和利用爱心团体、老年人协会等本土社会组织,将其与互助养老组织融合发展,尝试将互助养老组织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主导运行。鼓励本土社会组织通过开办集体活动等形式厚植村庄社会资本,通过上门聊天、节日聚餐、过寿送祝福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关爱,通过组织化的正式支持连带非正式支持,再造村庄共同体,为连带效应的产生提供潜在关系动力。第二,注入社会组织力量。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创业大赛等形式注入社会组织力量。鼓励设有社工、康养、护理专业的高校与当地政府开展合作,将老人活动中心、幸福院等作为实践基地。由此,依托村庄外部社会组织体量更大、异质性更强的社会网络,更能够丰富连带福利的生产。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