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催生繁荣之花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必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更加凸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育出来,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由于受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历史原因的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人才难以聚集,而人才匮乏又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乡村为了在人力资源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持续加大招贤引才力度,但收效却不明显,乡村往往面临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人才匮乏、人才难求;另一方面煞费苦心引进的人才不一定能派上用场,造成人才浪费。因此,正确处理好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文章的研究目标是如何建立各项机制,从而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坚定乡村振兴人才的理想信念是关键
乡村振兴人才的成长,对乡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注重实践锻炼。乡村要注重乡村振兴人才的实践锻炼,锻炼的重点包括乡村振兴锻炼、压担锻炼、交流锻炼等。乡村振兴锻炼是年轻的乡村振兴人才的必经之路,在担任基层职务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基层人员的工作特点,积累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压担子的锻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倾向性,能够对有才能的年轻乡村振兴人才进行特训,让他们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承担起解决乡村发展难题事件的重担,有助于其基础操作能力的提升。
交流锻炼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纵向交流”,即年轻的乡村振兴人才要学会深入基层,因为基层的农民更加了解乡村振兴存在的瓶颈,具备更加丰富的农村发展经验,年轻的乡村振兴人才只有与基层农民多沟通,才能快速有效地掌握基层的情况,进而得到快速地成长;第二种是“横向交流”,年轻的乡村振兴人才要学会与同伴携手共进,针对不懂的问题及时开展合作探讨,组建共同成长小组,互相交流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解决策略。年轻的乡村振兴人才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才能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不断取得进步。
制定精准人才引进规划
一方面,构建乡村人才需求评估体系。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社会建设需求两大核心维度构建乡村人才需求评估体系。基于社会建设层面分析,根据乡村教育提升计划明确各学科教师缺口数量,按照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全面统计全科医生与专科医护人员需求程度。基于产业发展层面分析,考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同产业板块特征。例如,在种植业需深入分析推广新型种植技术所需农业技术专家数量和大规模种植经营所需农场管理人才数量;运用大数据预测和评估人才需求时可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收集乡村历年农产品产量、销售数据以及产业产值增长趋势等历史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产业升级转型对人才数量与技能的要求。同时,对乡村人口结构数据进行整合,涵盖劳动力分布、学历、年龄等信息,进而预测未来人口变动对各类公共服务人才需求的变化。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农业市场消费趋势与科技前沿动态等外部数据,对乡村产业创新所需的新兴人才类型展开综合判断。调研方式可以选用实地访谈与分层抽样相结合,分层抽样调查乡村不同产业层级的经营主体,如个体农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了解这些主体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瓶颈。再实地走访村委会、卫生院、乡村学校等社会服务机构,掌握其人才困境与工作现状。此外,组织行业经营者与专家学者开展头脑风暴式研讨会,基于自身的前瞻性视野与专业经验从不同层面评估乡村人才需求,确保评估体系能精准且全面地反映乡村真实人才需求状况。
另一方面,制定人才引进目标与策略。根据精准的人才需求评估结果,明确人才引进重点与目标。如果评估结果显示,乡村旅游产业因缺乏市场营销人才和创意策划而阻碍其发展,那么就要重点引进具有丰富旅游项目策划经验和强大市场推广能力的人才。对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困难的乡村,急需引进农业无人机操控、信息化工程师和维护技术员等关键人才类型。对于高端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策略,因为此类人才在大型企业管理和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与卓越才能。例如,部分乡村计划打造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可在突破常规人才引进政策限制的基础上引进高级农业企业管理者与知名农业科学家,单独为其制订涵盖丰厚科研启动资金、高额年薪、专属科研设施以及团队组建支持在内的个性化薪酬待遇方案。同时,在生活层面予以全方位关怀,如子女教育和家属就业的特殊优待、定制化住房安排等,确保高端人才能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的关键项目。对于大学生群体,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就业创业扶持策略。鉴于大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且充满活力,可设立大学生乡村创业专项基金,为其提供创业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风险与门槛。在就业方面,高校可与社会服务机构和乡村企业合作,开发面向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岗位,如农业技术助理和乡村旅游导游等,并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乡村工作环境,顺利从校园过渡至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广开门路,把人才引进来
要想引进人才,就要加强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宣传,进一步改善大众对农村的“固有印象”。通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西部计划”“能人回乡创业”等途径,积极带动和激励高校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和新创业能人到农村开展工作,并进一步拓展农村引才聚智的途径,积极汇聚科学技术、教育、医学、人文等各类专业人才到农村地区开展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发展奉献一定力量。可深入利用传统线下招聘模式,如举办大型乡村人才招聘会、设立专门的乡村振兴人才招聘专区、吸引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区域人才前来应聘。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招聘社交媒体账号与官方网站,定期发布乡村发展规划、详细的岗位信息、优惠政策,广泛传播招聘信息。与各大职业院校和高校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开展校园宣传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直接了解乡村发展机遇的窗口,从而吸引他们投身乡村建设。
此外,政府也要做好人才招聘后的相关公共服务和后期咨询服务等管理工作,让人才在为农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作奉献的同时毫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政府也要积极打造各类产业合作发展的网络平台。因为发展好的产业不但能够留住人才,而且还能够获得政府相应的资金投入,所以人才和资本的引入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和推动,插上腾飞的“双翼”。此外,打造特色引才项目,设计极具吸引力的乡村创业扶持计划,为有创业意向的人才提供技术指导、场地支持、资金补贴等一站式服务,激励他们在乡村开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项目。设立乡村科研专项资金,吸引农业学者与科技专家深入乡村开展科研攻关,在乡村落地转化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开展“乡村特聘专家”行动,针对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等乡村发展中的重点领域,高薪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乡村发展顾问,定期前往乡村传授前沿理念与技术并指导农民具体工作。同时,营造良好引才氛围,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住房、通信、交通等条件,为人才提供便捷化的乡村生活。还要塑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环境,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文化活动,不断增强乡村对人才的文化吸引力。借助表彰大会和媒体报道等途径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与人才典型事迹,提升乡村人才工作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并在全社会形成向往在乡村发展和尊重乡村人才的良好风尚,进而吸引更多人才主动奔赴乡村这片广阔天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与智慧。
多措并举,培育本地人才
优秀的农村人才培养,不但要精挑细选,而且还要培育得好。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现代农民团队构建工作,大力扶植、培养一批有文化水平、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及乡土匠人、传统文化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等。其次,要搞好本土化专业队伍的培养。采用国外技术、跟班教学等方式,为本地区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提升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科研、参谋、服务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让真正有能力有信心的干部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大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搭建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人力资源平台,并通过培训、分配、管理、使用等多种途径,做好乡村集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选好配足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将政治素养好、能力强、办事公道、善管理、会营销、有敬业精神的人员选聘到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中,尤其要选好组织的党委书记,增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使组织的党委书记真正成为带领乡村集体发展壮大的行家里手。二是通过派驻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村级负责人干事等形式,帮助村庄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发展目标,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实施人才吸引策略,要不断地回引农村本土人员回村挂职、创业,注重吸纳农村能人、农村合作社领办者、大学生村官、退伍部队中的优秀人才加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四是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训,以进一步提升农村人才的综合能力。五是对这些人才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精准定位,针对其意愿和兴趣,开展精准的培训与培养,构建有效的培养体系。不管是“外地女婿”还是“本土郎”都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拳脚。
建立人才考核培训机制
乡村振兴人才在具备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业务能力的提升便成为主要奋斗方向。乡村可分阶段组织开展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开展的培训,为其创造更多成长的机会。同时,建立“基层信箱”,建立人民群众和乡村振兴人才的实名联系机制,鼓励群众为每位乡村振兴人才建言献策,乡村振兴人才应悉心听取人民群众的反馈,反思自身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与可进步的空间。必须严格把控人才质量,在深造之后,再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力达标,万万不可拿人民群众的发展做实验。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乡村人才考核培训机制至关重要。首先,明确考核标准是这一机制的基础;考核内容通常包括专业技能,如乡村手工艺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熟练操作程度及运用能力;对乡村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践行情况,是否能在实际工作中融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理念;还包含工作成果与业绩,涉及乡村旅游项目运营效益和农业产量的提升幅度等多个维度。对上述考核指标进行细化,能精准地衡量乡村人才的工作成效与综合素质。其次,在培训机制方面应体现针对性与多元化。一方面,开展涵盖乡村治理理论、农业科技前沿知识、市场营销策略等理论知识培训,拓展乡村人才视野,更新其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操作培训,组织人才前往实地观摩学习先进乡村的成功经验,安排其在乡村建设项目和产业基地中实习锻炼,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和积累经验。此外,根据农村电商人才、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乡村人才,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满足其发展需求;最后,建立乡村人才考核培训机制,激励乡村人才持续提升自我,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通过公正公平的考核,给予优秀人才奖励与表彰,激发其潜在创造力与积极性。系统的培训为人才成长提供资源与平台,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多元化挑战,在乡村文明建设、产业兴旺、农业现代化等不同层面发挥重要作用,让乡村焕发崭新的魅力与活力。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