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大学辅导员在乡村振兴中显身手

时间:2025-03-04 09:59:33来源:武夷学院 文字:王钦祥 雷卫星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更是管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活的主力军。因此,正确树立高校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有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正确引导更多的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笔者结合近年来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对高校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途径,提出以下认识和思考。

大学生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更好的实施

  辅导员作为与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行为和观念也往往最能够影响学生。因此,建立健全完善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路径,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了解农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更容易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愿意到农村去,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助于拓宽辅导员自身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职业,其发展仍然不够成熟,这导致辅导员队伍有着职业方向不明、出路面临疑惑等困扰。高校如果能够以服务乡村振兴为抓手,对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的辅导员,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这有利于调动辅导员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进而拓宽辅导员个人晋升的通道。

大学生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观念落后

  部分辅导员认为乡村振兴与自身工作无关,没有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高度认识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狭隘认为服务乡村振兴对自己益处不大,进而对于引导学生开展服务乡村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身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缺少正确认知。

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校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在引导激励高校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相关乡村服务工作也仅仅是各二级学院自行开展,简单地将服务乡村振兴与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同,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高校在教师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中,对参与乡村服务特别是偏远乡村没有进行激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主动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

形式单一

  高校辅导员为学生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培训较少甚至是未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即便是有开展培训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不但内容简单,且未能针对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收效不大。服务乡村仅有以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爱心支教、文化服务等活动,并未考虑到农村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因此,急需开展一些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知识普及和各类生产、营销等实用技能的培训。

大学生辅导员服务视域下乡村振兴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平台受限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需要熟悉并擅长乡村产业内容与经营模式的专业人才,但其并没有为高校人才参与提供充足的平台。一方面,部分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设定存在问题,并未建立人才培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对接体系,使得当前大学生对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不强,且专业能力、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和乡村现阶段发展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缺陷,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大,第二产业集中以简单加工行为呈现,第三产业服务需求小且质量低,因而使得当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平台、岗位与空间有限,无法发挥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和作用。

农民乡村文化认同和自信建设不足

  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不仅影响着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相关人才的理想信念,而且对于推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还与村民的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乡村文化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乡村文化逐步从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中空缺,大学生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学生指导、思政教育等环节中,既没有发挥乡村文化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强化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乡村存在一定的文化偏见,并不愿意向农村方向发展。此外,大学生辅导员也未能意识到自身与乡村振兴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没有以身作则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也没有将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元素,从而弱化了乡村文化在现代高校中的影响力。

农民文化知识及其学习渠道不足

  乡村振兴建设不仅需要优秀人才的参与和支持,也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多数农民仍然呈现出文化知识不足的问题,如在农业垃圾处理时造成了污染,农业种植中缺乏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传统耕种方式依赖而缺乏使用新型农机设备的能力等。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在于农民自身的学历水平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于农民缺乏便捷的学习渠道与平台,尤其大多数农民只能依靠电视和手机渠道获取信息,而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大多缺乏专业认证,无法真正对农民产生助力。

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还需完善

  乡村目前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完善的现实问题,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人才的趋向性显著降低,限制了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首先,当前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如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与污水处理系统;部分乡村缺少公园、广场、活动中心等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部分乡村缺乏干净的公共卫生间等。其次,当前乡村在医疗、教育与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不足,尽管所有乡村都设置了村卫生所,但其实际医疗功能较低,医生水平素养不足。大部分乡村也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幼儿园、小学与初中等学校,支持乡村建设的人才子女需要前往附近乡镇中心学校就学,同样对人才支持乡村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最后,部分乡村处于山区之中,或者其村落面积较大但人口稀少,使得其乡村基础设施集中在一处,难以为全村人民提供便捷服务。此外,还有部分乡村仅设置了基础设施,却缺乏相应的维修和维护,导致其基础设施荒废,浪费了财力和物力。

大学生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

  高校应当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评优评先以及职级晋升的渠道,多宣传教育、引导和鼓励广大辅导员培养正确的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观,引导辅导员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特别是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从而通过自身的正确认识鼓励大学生主动服务基层、为国奉献,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发展结合起来。

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激励机制

  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激励机制。增强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获得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师生多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建设发展,激励师生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建设与发展,为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氛围。

拓宽服务乡村振兴渠道

  “互联网+红色旅游”项目从2017年在全国“互联网+项目”中单列,体现出国家对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视,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地区拥有大量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学校要鼓励辅导员特别是负责团总支的辅导员充分学深学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国家支持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渠道。同时,引导大学生多前往革命老区学习革命先烈精神,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大学生辅导员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

构建乡校合力,创设人才服务平台

  乡村振兴建设应从乡村产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发展等方面展开,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多方面发展诉求的核心依据。因此,乡村应坚持以科技型人才为桥梁,带动乡村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以文艺型人才为纽带,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以教育人才为平台,培训农民相关知识并培养其理想信念;以领导人才为载体,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并创建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产业。在此基础上,乡村应与现代高校构建合力,并以辅导员为中心,发挥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和价值。

  首先,辅导员应发挥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功能,坚定为乡村振兴建设作贡献的理想信念,既要了解乡村人才动态与需求,又要指引大学生向德、智、能、绩、健五方面发展,并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其次,辅导员应以乡村振兴建设需求为基础,亲身参与乡村产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之中。一方面,针对不同乡村应建立特色化发展理念,既要从单纯农产品种植的第一产业中延伸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又要寻求乡村区域的特色并构建对应的生产加工与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建设出谋划策,既可以投入乡村产业改革体系,指引乡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又可以结合乡村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辅导员还应树立服务乡村发展的终身意识并建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定期向农民传授专业知识与经验。例如,农科类院校辅导员可以参与农技培训与农机教学活动;商贸类院校辅导员可以培训农民创设农家乐;旅游类专业辅导员可以指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培训农民学习创建和经营乡村民宿、旅游服务区、特色餐厅、采摘园等旅游一体化产业,以此帮助农民发挥本地资源的最大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坚持深度合作,提高文化认同和自信

  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弘扬乡村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此满足当代农民的精神需求与生活娱乐需求。辅导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文化弘扬与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并指引学生对乡村文明建立新的理解,从而开展系列化的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在乡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村民能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首先,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活动,要求大学生走进乡村社会,近距离观察农民日常生活,并在乡村中开展文化教育宣传活动,通过设置文明宣传牌、绘制文明和谐壁画、开展乡村文化讲演活动、组织乡村文化会演活动等方式,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并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的文化活力。其次,辅导员也可以亲身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与村民共同开展“优秀乡风、良好民风”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与村民采用不同的方式宣传乡村民俗文化。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摄影比赛、绘画竞赛等方式,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提高社会民众对乡村文化的了解。而村民可以利用乡村文化习俗参与其中,如进行地方戏曲演出、民俗习俗文化展演、非遗文化实践学习等,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开辟路径。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发展,通过宣传乡村特色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与非遗文化等内容,联动学生通过微电影、纪录片等方式进行宣传,并以此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文创设计产业等。

共建美丽乡村,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辅导员还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的,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首先,辅导员应发挥自身的生态文化知识,通过宣传单、宣传栏、宣传讲座等形式,鼓励村民自觉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其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为乡村捐赠移动图书馆。一方面可以通过书籍捐赠的形式,建立村民图书室,为村民提供文化精神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创建移动图书资源库,让村民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更便捷地获取图书资源。最后,辅导员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宣传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并采用公众号、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指引村民认识到创建生态文化环境的重要意义。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长期跟踪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发展情况,并定期组织学生为村民开展系统化的生态文化知识培训活动,共同营造干净、整洁、文明的生态环境。

整改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针对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质量不足的问题,辅导员也要根据自身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是相关专业方向的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助力。例如,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实践调研了解乡村的水利建设情况,并为乡村构建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与水利设施体系;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辅导员,可以为乡村提供垃圾处理方案,并按照其垃圾类别和数量进行合理分配,甚至可以创建垃圾回收系统,提高生态环保效率。此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拉赞助的方式帮助乡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如联动种子公司、企业、农机产业等,为乡村道路铺设、基础设施场地建设、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等提供资金支持,以此加强乡村与该类企业之间的合作。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既要亲身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活动之中,又要培养具有服务乡村意识的优秀大学生,以此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多元支持,为乡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莹珠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