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巧布局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构建美丽乡村,是新时代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部分乡村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规划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监督与实施的政策文件,提出要以多规合一为导向,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要求,基于村庄定位、结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实际,编制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村庄规划。在此背景下,胡集镇按照村庄规划的新要求,在充分考虑国土整治、产业发展及村庄建设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出了实用性村庄规划。
胡集镇基本概况
胡集镇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东北部,毗邻沙土镇、安兴镇、都司镇、阎什镇及黄安镇,被誉为“伏羲桑梓、尧舜故里”,是中华祖源发祥地之一,亦是山东省旅游强镇、农业产业强镇,总面积为46.24平方千米。据菏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20年,该镇常住人口为3.7万余人,共有土地6.9万亩(约4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2万亩(约28平方千米),拥有几十家从事木材、皮毛、编织、化工、建筑材料及塑料制品等多种工业生产类型的企业。胡集镇下辖10个行政村,分别为胡集村、东马垓村、刘庄村、尹集村、龙凤村、王屯村、黄屯村、徐庄村、毛庄村、尧王寺村,各行政村下设多个自然村,全镇共计47个自然村。辖区内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如中华祖源景区就坐落其中,包含伏羲陵庙、帝尧陵、尧母庆都陵、姚墟遗址、成阳故城、雷泽寺等部分,分布于220国道两侧。
胡集镇村庄规划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村庄规划不系统
立足全局、系统规划,是实用性村庄规划的重要原则。然而,胡集镇在实用性村庄规划前设计的规划方案较为单一,对村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严重不足,编制的规划方案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出现了村庄功能不够多元的现象,导致部分村庄生活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基础设施利用不高效。农田建设时,未综合考虑环保因素,导致村庄环境治理成效不佳。同时,未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利用,从而削弱了村庄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难以有效推动村庄规范发展,阻碍了村庄的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布局不合理
实用性村庄规划前,胡集镇下辖各村庄存在布局不规范、无序等问题,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未构建完善的村庄规划管理体制。胡集镇的村庄规划布局、国土资源管理分别由住建局和国土资源局负责,由于这两个机关的工作重心有所差异,在区域规划工作开展中,双方协调配合度不佳,村庄规划布局管理不到位,导致村庄规划未合理、有序地开展,致使村庄规划建设工作面临一定困难。二是规划建设不规范。胡集镇下辖村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严格遵循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部分村民为了满足自身居住需求,按照个人意愿随意搭建住房,导致部分土地资源被浪费,并破坏了整体规划布局。村庄规划布局的混乱,必定会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一定制约。
产业基础薄弱
通过对胡集镇乡村产业发展的调查发现,粮食生产和畜牧发展仍为各村庄的主要产业。首先,虽然胡集镇拥有一定数量的工业生产型企业,但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村庄,大部分村庄的工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其次,胡集镇在村庄规划方面存在产业结构合理性欠佳的问题,对村庄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限制。此外,胡集镇还存在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迁移的问题,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进而使乡村产能无法有效提升。最后,胡集镇的工业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污染性和破坏性的废水废料,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严重威胁。
乡村特色不突出
对乡村地区开展合理的工业规划,不仅能提升乡村地区的工业产能,还能改善乡村经济现状。然而,过快的工业发展会给村庄规划建设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胡集镇由于过于重视工业发展,大力推进厂房建设,导致原有的村庄风貌被破坏,部分优秀的传统村庄文化被遗失,削弱了各个村庄的独特性。部分村庄未充分考虑自身优势资源,而是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固化模式实施建设,将建设重心放在民居改造、厂房建设等方面,却未在村庄建设的同时考虑农业用地的保护与治理,也未对农村居民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没有将以人为本原则有机融入村庄规划过程,因此制定的规划与实际相脱离。
村民参与度不高
现阶段,城市建设逐步提速,虽对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产生了一定的驱动作用,但也制约了乡村的建设发展。受城市化影响,胡集镇下辖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以期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而老人、儿童则滞留在乡村,这致使乡村老龄化程度提升,削弱了村庄规划布局的活力。同时,在村庄规划设计过程中,外聘的规划团队对村庄情况了解不足,未与村民展开深入沟通与交流,导致村民在村庄规划方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未能及时向规划人员提出自身的意见与建议。这进而使得村庄规划方案脱离村民真实需求,与村民生活习惯的契合度不高,限制了村庄规划方案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胡集镇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
树立多规合一思维,为村庄规范规划奠定思想基础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与实施的背景下,负责胡集镇村庄规划的工作人员从转变自身工作思维入手,以设计实用性村庄规划为目标导向,对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展开了细致分析,把握具体要求,明确村庄现状,进而提升了村庄规划的规范性。
第一,形成多规合一的工作理念。深入了解与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具体内容,把握各项标准及要求,对各个村庄的产业状态、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展开了调查与分析,然后对可用性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编制出能突显村庄独特性的可行性村庄规划方案,为彰显村庄特色奠定了基础。
第二,形成良好的区域统筹思维。村庄规划人员对胡集镇的居民点体系进行了统筹分析,合理确定了各个村庄的职能,以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制定出了与村民需求相契合、有利于村庄集聚性发展的可行性村庄规划方案。同时,还做好了村庄类型的规划,在科学分配、全面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胡集镇各村庄协同发展的目标。
第三,具有实用性规划思维。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对不同村庄的资源、空间、优势等各方面因素展开了深入分析。在科学规划、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规划方案,形成了主动吸收、采纳村民合理化建议的意识,并及时修正了不合理的规划内容,提升了村庄规划方案的实用性,充分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
开展标准化调研,科学规划村庄布局
为了保障胡集镇村庄规划工作科学、顺畅地开展,规划人员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对各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标准化的调查分析,明确了广大村民的生活期盼,从突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入手,编制出了切实可行、贴合村民需求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案,从而保障了村庄规划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一方面,规划人员从实际出发,采取现场踏勘、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不同类型的调研方法,全面、详细地了解了胡集镇下辖各村庄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现状,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土地利用情况等展开了全方位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查阅工作,全面了解胡集镇下辖各村庄的发展历史,全面掌握各村庄的基本信息。在调研过程中,规划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村庄的具体情况,参照所收集到的调研信息,科学运用GPS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全面收集并有效整合了各村庄的图像影像资料,从而完成了土地规划要素的确定。此外,他们还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编制出书面村镇意见清单,为胡集镇实用性村庄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结合村庄实际,合理引领产业发展
为了实现实用性村庄规划目标,规划人员根据各个村庄的特点,合理引导了产业发展,推动了胡集镇产业结构布局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根据胡集镇下辖村庄的调研结果,明确了各村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土地使用范围,以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原则,重新规划产业用地,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功能。在农业产业用地规划方面,合理设置了农业生产企业用地,并吸纳从事农产品营销网络的企业来本地建厂,在厂房建设时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内容,协调好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而在经营性土地规划方面,通过细致的需求分析后,根据需求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商业性、工业性、仓储性或耕用性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增强了经营性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胡集镇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深入开发与有效利用建设用地。规划人员通过与村民进行密切、深入的沟通,精准把握了村民的实际用地需求。在充分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全面调查、有机整合了各村庄的土地资源,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土地,提升了闲置土地的利用率。此外,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引导村民在利用建设用地时,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产业,或建设乡村民宿、农家乐,为村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驱动。
挖掘历史文化,彰显村庄特色
胡集镇下辖多个村庄,这些村庄环境差异大、文化底蕴不同。为此,在开展村庄规划工作时,工作人员对各村庄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分析,识别出了具有独特性的村庄元素。在保护历史建筑、名胜古迹的同时,发掘特色文化,推动了各个村庄的创新性发展,从而构建出了具实用性、个性化的村庄规划方案。
首先,规划人员通过深入村庄,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并分析了不同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了解了各个村庄的历史、人文及自然情况,对村庄的独特内涵进行了深挖、分析,并从中提炼出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与历史标志。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时,他们将这些符号与标志纳入其中,突出了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
其次,对胡集镇各村庄的传统形态加以保护,对现存的和谐性差的建筑实施了合理改造,保持了优秀民宅的原有风貌,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保护成效,在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同时,还充分展现了对村庄文化的保护作用。在此过程中,规划人员还非常注重保留特色性文化景观,以防止各村景观呈现相似化发展的现象。
最后,在实用性村庄规划过程中,对各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来胡集镇旅游人员的体验感受,使本地文化遗产得以持续传扬。从此,对胡集镇下辖各村庄功能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协调,最大化地利用了各村庄的基础设施、住房、工业或农业资源,开发出了具有抗震、防灾、环保及生态修复等多元功能的空间环境。同时,预留了部分土地用于未来民生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以此实现乡村振兴、创建美丽乡村的目标。
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水平
村庄规划的目的是改善乡村环境、推动乡村发展。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农村居民需积极参与到实用性村庄规划的过程中,从自身生活便利性的角度出发,对村庄规划提出建议和看法,如此才能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在胡集镇村庄的规划过程中,村委会充分发挥了协调、组织职能,借助丰富的公共事务处理经验,积极与村民互动交流,收集了大量的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见和看法,尤其重点收集了切实关系到村民利益的宅基地分配、农业用地布局调整等相关信息。之后,工作人员通过面谈、规劝等方式化解了矛盾冲突,为接下来有效执行村庄规划方案提供了保障。同时,村委会大力开展了村庄规划价值、意义的宣传推广活动,增强了村民对村庄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村民成为村庄规划的主体之一,及时向规划人员传达了自身的真实需求与要求,确保了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编制。在宣传推广过程中,除通过召开集中会议、发放宣传手册等传统线下方式外,还利用了微信、微博及短视频平台等线上方式,采取通俗的语言、直观的方式,发布了与村庄规划相关的宣传短文或视频文件,并精准推送给村民,增强了村民对村庄规划的了解度,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的意识,进而为有效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以来,乡村地区的村庄规划要求不断提升,而坚持实用性原则开展村庄规划工作,是科学开展村庄规划的重要保障。文章针对胡集镇村庄规划时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指出规划人员努力践行了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求,及时调整了传统的村庄规划观念,为规范化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支持。同时,做好村庄标准化调研,以此提升了村庄布局的科学性。并紧密联系村庄实际,对产业结构及布局进行了科学调整。通过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增强了村庄规划特色。在此过程中,还充分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其主动为村庄规划献计献策,从而整体推动了胡集镇村庄规划工作实效性的开展。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