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职业教育让人才向农而行

时间:2025-02-17 14:12:05来源:江苏开放大学 文字:王婷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主要通道,探索助力乡村人才成长的有效路径至关重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只有贴近农民、贴近乡村的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乡村人才振兴的功能和作用,高质量、精确化的服务将是新时期、新阶段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全新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可为逻辑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时发布的政策强调扶贫先扶智,发挥职业教育门槛低、成本小、就业顺的优势,积极落实国家助学政策,大力吸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实现职业教育一人带动一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入“十四五”之后,国家出台的有关乡村人才发展的政策要求与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和方式也有所改变。如下表所示,从2019年至2024年国家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指导循序渐进,逐渐全面化、精细化,立足于培养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内涵,不断探索开拓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和方式,以高质量的服务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乡村振兴重要政策文件表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符合职教赋农的作用机理

  1.人力资本理论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论断,“比起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能长久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然而,当前国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学历较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有3亿多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中高中或中专学历占7.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2%。职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需求,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最优选择。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降低教育门槛到提质增效,从人力“送出去”发展到人才“引进来”,助力核心逐渐转向投资人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本质是改善、激活和重组乡村人力资本,优化其人力资本投资。

  2.三螺旋理论

  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了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可以制定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既可以发挥自身特点,又可以相互协调、融合,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螺旋合力。政府、学校、企业有各自的职能定位,但是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共同目标下,政府作为顶层设计的指导者、引领者,宏观调控规划职教助农的培养方向,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保障。职业院校具有教授农业知识和技能、修德育人的功能,学校作为主导,直接把控教学质量,建立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推动,主要通过产教融合的形式,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将企业的用人要求告知院校,提高学校农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适配度。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效用发挥受限

  乡村职教师资数量总体不足。据2023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师生比为17.57∶1,高职(专科)学校师生比为18.92∶1,均低于20∶1的最低标准。同时,乡村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知识结构新、学历高的优秀教师较少,部分偏远地区的职校教师甚至只具备高中学历。虽然乡村职业院校通过国家制定的鼓励性政策和定向培养招聘到一些年轻的优秀教师,但这些年轻人才往往只是阶段性停留,年轻人才“不愿来”“留不下”成为农村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长久难题。

  乡村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根据2021年调查,我国职业院校招生数约500.1万人,而涉农类专业招生数约11.6万人,占比仅2.32%。中职招生数约489万人,涉农类专业招生数约23.5万人,占比仅4.8%。涉农专业学生数量稀少,课程内容难以支撑涉农产业的转型升级,影响了乡村人力资本结构升级,也无法满足乡村农业发展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

  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失效。乡村振兴背景下,可借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吸引优质人才留守乡村、回流乡村。然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水平不高,办学规模、师资水平、教学质量都难以吸引优质人才。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完全脱离了为乡村发展培育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初衷,削弱了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里的含农量,致使乡村优质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

产学教融合程度不深,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对接不畅

  企业合作意愿不高。一方面,企业内学徒制的培养形式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与本科院校或研究机构合作比与职业院校合作更容易获得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成果转化率也更高。当前,涉农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的收益微薄,育人成效较低,加之缺少财政资金扶持和企业补偿机制等配套政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成熟的“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涉农企业的缺位直接影响了院校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

  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的相互融合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农业实践技能却不足,学校的技能培养达不到新农业的职业要求。学生实践技能的实操实训、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也大打折扣。学校办学理念摇摆不定,办学目标不清晰,部分职业院校不能根据地域特色开设相关涉农专业,已开设的涉农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式也偏向于城市化,脱离乡村经济发展实际,培养的学生与乡村产业的适应度自然也不高。

乡村群体生态文化偏弱,阻碍乡村生态系统建设

  乡村群体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产业技术更新停滞,缺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概念和能力。2020年发布的《关于以生态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2020—2022年)》强调,要通过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升级、促进农村进步、实现农民富裕。但是随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乡村出现了人地矛盾以及自然生态超载的现象。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末,全国通天然气的乡村占比11.9%,17.4%的乡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由此可见,乡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改建工作还有待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职业教育对生态环境类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开设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少,在培养方案上也更注重技能培训以及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已毕业的生态环境类学生不愿驻扎农村助力乡村生态建设,更想就职于城市大企业以及各级环保部门、污水处理厂等国有企业单位。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生态环境类专业学生时,与本科院校优秀生态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沟通不足,与生态环境类相关企业的合作也较少,难以吸取优秀的经验。在乡村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乡村旅游开发等工作中缺乏专业人才,当前的任职人员专业性有待提升。总之,职业教育对生态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先天不足”,又“后劲薄弱”。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化策略

激活乡村人力资本,刺激返乡入乡人员技术技能学习需求

  加大对职教师资的支持力度。政府可通过制定配套的补偿机制和补贴政策,如为乡村职教老师在子女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提高其薪资待遇,降低职称评聘要求。鼓励和吸引年轻的优秀教师主动投身农村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

  加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培养适农性高的技能人才时,职业教育需要了解区域乡村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与普通本科院校、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的沟通,完善学校的产教融合和技能培训方案,培养乡村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治理类人才,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培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面的人才。鼓励农村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模范带头人、回乡创业人员等参与知识技能培训,让他们逐渐成长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撑人才。

  健全返乡创业风险预防和补偿机制。政府需要以服务为主导,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了解当地就业现状,方便及时调整就业政策,也可与校企合作的涉农企业共同出资设立返乡入乡创业风险基金和保险。在此基础上,为解决返乡创业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将其纳入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为人才返乡入乡就业提供保障。在刺激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就业的同时,也为返乡入乡人员降低创业失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优化乡村创业就业环境。

深化产教融合能力,提高乡村人才产业技术服务能力

  加强职业院校的信息获取、响应、共享能力。由地方政府主导,与企业共建乡村振兴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当地农民实现信息共享。在此平台上,当地农民、院校和企业可以参考政府发布的最新农业技术、涉农企业、农民培训项目等信息;职业院校可以发布最新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信息等;企业可以发布新兴技术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信息,以便学校精准培养农业对口技能人才;当地农民则可以提供建议和反馈。这不仅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新完善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也为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高职业院校的资源组织、协同能力。了解学校所需资源的类型、数量等基本信息,对有用的资源进行整合,再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新的优质资源。各职业院校通过共同构建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平台,推动各地相关政策、地方产业发展现状、企业发展动态、农民技术需求变化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实现资源协同。

  提高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农民的协调能力。地方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搭建培训信息互动交流平台,以乡村振兴为共同目标,主动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开展满意度调查,从培训内容、师资队伍、活动时间、讲授方式等方面评分,根据满意度结果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尽最大能力满足农民的需求,推动各主体合理规划目标,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重塑乡村生态文化,培育具备绿色发展理念的“土专家”

  技术支撑乡村产业绿色化发展。职业院校可以在课堂上教授滴灌技术、测土施肥技术、污染防治技术、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等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线上提供技术支持与规划咨询服务,为不同生态环境特点的乡村提供差异化的产业规划方案和农业技术顾问服务,实现产业绿色升级;线下派送优秀教师和专家,开展农业工作的实地勘察和实践指导,加快乡村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持续化转型。

  培育绿色发展理念人才。首先,职业院校定时送课下乡,弘扬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增强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推动文化旅游和农业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其次,开展志愿者公益宣传活动和绿色发展宣传活动,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牢固树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生活理念。最后,挖掘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同步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积极促进“村校融合”,打造田园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有效提升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效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要理性认识现存的问题,切实发挥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既要在乡村振兴中助力农业技能人才建设农业强国,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