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族乡韵 铸乡村文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元素的渗透,乡村风貌逐渐呈现出同质化、单一化的倾向,导致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未能得到应有的凸显。回顾中国过去三十年的乡村建设,快速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对许多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乡村风貌及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实践范例,乡村的独特性逐渐消失,传统文脉被割裂,“千村一面”的问题愈发严重。
鉴于此,通过塑造和展示独特的乡村风貌,不仅能够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还能改善乡村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强化乡村风貌的管理与控制,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对于维护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至关重要。
背景研究综述
研究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风貌管控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在地化”“在地性”成为近几年讨论的高频词汇。民族地区的乡村风貌和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威胁。牛角山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乡村风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却并没有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乡村风貌优势,整个乡村风貌营造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因此,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深入探讨牛角山村的乡村风貌建设,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和路径,为牛角山村的乡村风貌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民族地区乡村风貌内涵及相关研究
1.乡村风貌
国内学者认为乡村风貌是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其承载的乡村历史文化和乡村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李霞等学者认为乡村风貌的要素同时包含聚落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民族地区乡村风貌可分为包括山、水、林、田、村在内的物质空间风貌和包括社会、人文、邻里交往在内的重要社会人文风貌。李铁鹏等学者认为乡村风貌是由乡村的人文精神、景观空间、建筑形态以及产业经济等诸多要素所共同呈现的。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偏重利用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等技术方法。
国外学者认为,风貌是一种公共资源,需要政府、社会、人民三类群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以法律条例为实施标准,最终制定可操作、可实施的风貌管控标准。日本有学者认为基于自身生态保育机制与景观特征,由政府和公共团体共同制定景观总体规划和整治规划。英国有学者认为将风貌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基于国内外乡村风貌相关文献研究分析,我国对乡村风貌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规划设计手法解决乡村人文风貌和乡村自然景观方面的问题。国外对乡村风貌则更侧重于运用保护途径与方法解决乡村风貌营造问题。单方面运用规划设计手法对乡村风貌实现保护优化在机制上还有所欠缺,需要建立有效、长期的规划运作策略。
2.民族地区乡村风貌
中国民族地区乡村在建设过程中也受当地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与风貌影响,在乡村文化和乡村风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造就了中国多种多样的乡村精神和风格。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的乡村风貌持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与探索,不应被强制性地按照城市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改造。民族地区乡村风貌包含的地方性民族文化景观及其在空间布局上的物质展现,物质内涵极为丰富。
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乡村风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关注城市风貌塑造,相关研究可分为宏观控制和特定区域的微观控制。但乡村风貌管控仍然薄弱,湘西地区作为湖南典型的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乡村风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风貌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有效管控乡村风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以湘西古丈县牛角山村为例,探究乡村风貌管控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基于现有对乡村风貌管控提升的研究,文章从乡村风貌内涵出发,整理现有关于乡村风貌管控的相关研究与实践问题,以民族地区乡村景观风貌为基础,探索并提出适应民族地区乡村实际问题的风貌规划管控策略和路径。通过此次研究,希望引发对现有民族地区乡村规划理论和乡村风貌规划管控的思考。
牛角山村乡村风貌现状
乡村风貌概况
牛角山村坐落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总面积11.5平方千米,包含5个自然寨和8个村民小组。截至2023年,村内共有380户人家,总人口1380人,其中苗族占比高达95%以上。
乡村风貌优势
1.文化资源
通过对牛角山村实地调查后发现,其作为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传承着深厚的苗族传统文化与习俗。为了积极挖掘并整理这些文化遗产,村里着手建立了苗族文化博物馆,用以展示苗族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手工艺品。
2.种质资源
牛角山村精心培育了五种主要茶树品种。古丈群体小叶种、黄金1号、黄金2号、碧香早以及槠叶齐。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培育,已非常适应古丈县的生态环境,并在牛角山村得到了良好地发展与推广。
3.旅游资源
牛角山村依托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积极推动茶旅产业的发展。牛角山茶园不仅拥有长达1千米的茶园樱花大道,还配备了九个茶园茶馆、一个大型观景台、2000亩(约1.33平方千米)的采摘体验园、400平方米的手工炒茶体验坊以及茶艺馆等优质旅游资源,与现有的茶叶产业相辅相成。随着夯吾苗寨和戎吾苗寨两个苗寨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苗族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传承,突出苗族的吊脚楼、传统服饰、精美的银饰等文化元素。
民族地区乡村风貌管控对丰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它包括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还包括农村文化、集体共识、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乡村振兴、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乡村风貌是当地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宣传,可从以下方面充分挖掘乡村风貌对乡村建设文明建设的直接或间接作用。
挖掘乡村文化,打造民族符号
民族地区乡村风貌管控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各民族地区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挖掘整理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突出民族文化形象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到重构到再理解,展示了民族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彰显了民族符号与中华民族符号的关系,体现了对民族认同和民族共识。
赓续乡村风貌,塑造民族认同感
推动民族地区繁荣进步是作为铸牢民族共识的基本任务,通过乡村风貌管控,民族地区乡村可以将现有的传统建筑、景观特色和人文氛围等风貌资源作为发展的核心,将其打造为民族乡村名片,运用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宣传,促使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铸牢民族共识。
弘扬乡村特色,凝聚文化认同
在过去,许多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靠的是口口相传或是家族传承,这种方式在多方主体交流的情况下会体现出局限性,不适用于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乡村风貌管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多方主体参与,以民族地区乡村风貌为媒介,营造了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牛角山村乡村风貌管控策略和路径
牛角山村风貌管控的目标
结合牛角山村乡村风貌现状,基于现有对于乡村风貌管控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田、林、水、筑、点、路、园七大核心乡村风貌管控要素作为乡村风貌提升的立足点和发力点,在充分尊重当地的现有自然风貌和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建立全要素、全方位规划体系,打造牛角山村乡村风貌提升管控体系。以“塑造全新民族地区乡村风貌”为理念,依托当地现有的“一面旗、一片叶、一个寨、一首歌、一幅画”的五个一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完善建设管控机制与标准。结合牛角山村特色苗寨文化与茶文化为主题进行在地化重塑,全面促进牛角山村风貌升级。(见图1)
图1 乡村风貌管控目标与具体表现(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牛角山村风貌管控的策略
保留苗族特色民居风貌是基本要求,应致力于打造一个人居景观和谐、田园风貌浓厚、凸显苗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地区乡村风貌管控示范带。牛角山村拥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因此,增加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正确引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于激发牛角山村乡村风貌的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规范健全政策
民族地区乡村风貌管控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为了切实解决乡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牛角山村风貌的保护范围和标准,使风貌管控过程中有法可依。设立相关奖励机制和实行弹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乡村风貌实行与之相适应的管控细则与方式,保证整个乡村风貌管控的措施与管理紧密连接,确保规划内容可以切实实行,不断提升群众对乡村风貌管控的认同感。
2.完善评估机制
通过明确乡村规划目标,收集相关信息,完善民族地区乡村风貌评估机制,为管控细则提供与之相对应的评估依据,评估团队需针对牛角山村的民族文化、建筑特征、地理水文、生态资源、社会结构等风貌资源综合考虑,提出切实可行的乡村风貌设计和改进方案,确保充分体现地域优势和独特魅力,保护传承乡村的历史文脉。
3.鼓励多方参与
乡村风貌管控依靠多方参与,共同建设。针对民族地区乡村风貌的管控,应充分尊重牛角山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确保规划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的情况下,融入公众参与的方式。促进多种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牛角山村风貌管控的路径
内生发展是以“领域特征”为前提,将本地特色与村民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掘出乡村发展潜力的途径。应当从宏观上、中观上和微观上三个层面出发完善牛角山村乡村风貌管控规划体系。乡村风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村民改造乡村的主体意愿,提升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激发村民的主动创造力和生产力。宏观上,有关部门应当坚守自然生态的管控底线,以优化发展和持续规划为原则,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中观上,做好乡村整体统筹规划,对每一类管控要素提出具体的管控标准。对当前的茶旅品牌体系进行立体化建设,培育出具有古丈特色的茶旅品牌。突出“山地风貌+产业旅游+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不断形成旅游亮点。微观上,根据当地的乡村特色风貌和人文景观,把发展当地风貌元素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当地的村落、茶园、苗寨等特色资源优势,做到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尊重当地人民的民族文化追求,结合本土材料,以突出村庄特色风貌为前提,强化当地的建筑及公共设施,呈现出民族地区乡村风貌的真实景象。(见图2)
图2 乡村风貌管控策略(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基于牛角山村现有的茶叶种植基础,应构建三元茶园的发展模式。第一元是经济茶园,它以生产经营为核心,旨在为牛角山村茶叶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持续推动乡村风貌的提升与发展。第二元为研学茶园,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牛角山村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成功脱贫。红色研学茶园不仅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为牛角山村的产业注入了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元是旅游茶园,这一元素巧妙地将当地的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茶叶种植与苗寨旅游作为牛角山村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催生出新的乡村风貌,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民族地区乡村风貌是不断进行动态演化的,是涉及规划、设计、开发、管理的全过程研究。不能仅从规划设计手法与物质资源形态着手营造。因此,需要全部门、全人群进行长期的全过程规划。当前,针对民族地区乡村风貌提升的各项规划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制定和实施乡村风貌管控措施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所提出的管控策略及其实践路径,也可为其他民族地区的乡村风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