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魂赋能 乡村振新程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广大师生毅然踏上“太行山开发研究”的征途,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生产、推广)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山区技术开发,以科技为犁,以坚韧为耙,走出了一条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被誉为“太行山道路”。
践行太行山精神,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为深化太行山道路,践行太行山精神,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在2017年签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运用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携手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农民“四方联手”,统筹推进“六个一”机制,探索建立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驿站,秉持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彼此交融、协同一体的“五链合一”理念,依托“四六五”服务运行模式,聚力塑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这一特色品牌,开辟出一条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进阶的崭新道路。在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驿站已经成功转型为全市范围内先进农业要素汇聚的核心平台,扮演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器角色。
践行太行山精神,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扎根山区,用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工作者扎根山区、艰苦奋斗,用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夯实乡村发展的基石。超过400名教师参与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千余名学生到驿站开展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在践行太行山精神过程中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添砖添瓦。
整合科技、人才、信息等多元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着力建设涵盖科研、孵化、中试、应用、推广全流程的农业创新驿站。着重加速动植物产品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普及推广进程,力求在品种选育领域、绿色食品标准推行及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层面、动植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方面达成创新性的突破与跨越。驿站充分借助现代农业园区、创新基地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发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引领效能,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大力推动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超千项新技术、新成果与新品种的农业创新要素落地生根,一举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拉升至80%,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腾飞的“硬核”动力。聚焦优质农产品打造,“新三品”农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达77个之多,同时,积极的品牌建设意识也催生出86个亮眼的注册商标,助力本地农产品以崭新姿态闯入市场、赢得口碑。不仅如此,驿站还化身为农业知识的“传播站”与农民成长的“训练营”,精心组织开展专业培训累计达800场次,为5万余名农民送上前沿实用的农技知识“大餐”,通过“传帮带”的示范效应,带动近7万户农户携手踏上农业现代化、高效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涞源六旺川太行山驿站开展技术创新,助力太行鸡产业发展。涞源六旺川公司与河北农业大学在2016年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建设“山区高效、低碳型生态养鸡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支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首席专家臧素敏教授受聘全程指导全产业链环节。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工作者与涞源县六旺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根据涞源气候条件和近年来的市场需求变化,研发富含DHA的鸡蛋,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并研发滋补鸡汤系列产品满足公司延伸产业链的需求。在助力农村经济崛起、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征程中,六旺川公司匠心独运,积极践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村委会+贫困户”这一极具开创性的农业发展与扶贫模式,各方协同发力、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
甘于奉献,聚集各方资源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驿站专家团队甘于奉献,本着“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产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提供解决方案,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增收潜力。
专家团队、阜平县政府与企业团队三方协同,遵循打好特色牌、走好特色路的原则反复沟通论证,为嘉鑫种植有限公司确立打造千亩食用菌产业核心区的长远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将科技、资金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把握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食用菌公司生产、运营中遇到瓶颈和问题时,驿站专家团队及时开展研究工作予以解决。专家团队针对菌种的活力和抗性问题,迅速响应、精准施策,开展提纯复壮专项工作。精心规划、全力建造菌种中心,集优质菌种的生产、精细贮存以及专业检测等诸多环节于一体,从源头上把控菌种品质,确保每一株菌种都具备高活性、强抗性,契合现代化种植需求。同时,对现有的工厂化菌棒生产车间实施全方位升级改造,通过引入前沿设备、优化工艺流程、强化人员管理等措施,让菌棒制作的成功率飙升至99%以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准,并且将产能提升至日产10万棒,按全年生产周期来算,年投料量可稳稳达到5万吨,极大增强了产业供应能力。此外,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新建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香菇干制加工区,从加工到包装实现无缝衔接,将香菇制品推进市场、打响品牌。
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发挥智囊作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启动器,河北农业大学集合研发、推广、经济管理、品牌推广、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智库,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乡村产业发展做长远战略规划。深入开展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农村法治建设以及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战略研究,提供专题研究进展报告,发挥智囊作用。
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发展模式,并针对每个驿站进行逐一论证以确保其符合当地特色和生态条件,从而取得良好效果。保定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成功实践获得农业农村部以及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誉,进一步彰显出其模式与成果的突出价值与积极影响力。河北省唐县丹凤山驿站打造当地最大的苹果深加工工业园区,以“生物工程”“大健康理念”为战略方向,辐射带动周边产业蓬勃发展。河北省阜平县嘉鑫创新驿站构建的“六统一分”经营管理模式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带动效能,惠及多达1 089户农户,依托创新驿站带来的产业助力,当地彻底摆脱贫困枷锁。通过整合多方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科技培训范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太行山农业驿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河北省、市、县三级农业创新驿站实现了省域内的全覆盖,数量已达1 000个,其中省级财政拨款支持的驿站271家,驿站紧扣全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涵盖果蔬等36个特色农产品。
爱国爱民,培育乡村人才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创新乡村人才培育体系,打造农业高校“产学研创”协同育人的样板。创新驿站通过搭建多个社会主体协同平台,努力做到农业技术由想法落地、试点试验到全面推广,实现农科高校人才培养、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升级的有机统一。通过多渠道培训方式培养技术能手、促进农民科技队伍的组建,累计培训农民近万人次。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协同育人体系包括高校人才培养、地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三个主要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发展的多元实际需求,秉持着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学术研究服务乡村建设的理念,各驿站充分发挥自身实践育人优势,积极投身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一线。各驿站每年承接本科生教学生产实习,精准对接至少3个不同专业,且确保有3至5个班级的学生在此锤炼专业技能、积累实操经验。同时,驿站还承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在地方人才培养方面,对当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对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展开培训,对地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项目进驻。
在育人成效方面,张佳景等针对太行山创新驿站的育人成效做了评价研究,根据对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的农大教师、实习的农大学生、当地农民四大主体的调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育人成效总体良好,特别是在地方人员培训、驿站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落地方面效果显著。依托驿站,通过示范引领和培训,河北农大践行太行山精神,培育了一大批高质量农民,以及乡村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在涉县,柴胡本就是当地的特产,涉县擎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驿站专家团队紧密合作,完成“冀柴1号”等优势品种的快速扩繁,为加快新品种的推广,以农业创新驿站为平台,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药材种植户、贫困户进行冀柴1号配套技术培训,包括规范化栽培技术培训、中药材种植关键集成技术培训等科普活动。培训人员260人次,免费发放冀柴1号种子300余斤、培训书籍、宣传页、明白纸等1 000余份。以驿站为平台,本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精神,在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培训、走访、调研、示范工作中影响着当地农民,使农民从技术到思想都发生改变。
弘扬太行山精神,助力乡村创业创新
在农业创新驿站的基础上,河北农业大学与河北云乡居集团达成了共建河北耕读乡创学院的战略合作。河北耕读乡创学院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展现出了全面而深远的战略规划,整合多方优势资源与力量,激发各类主体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推动新时代农业人才就业、乡创项目落地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多主体共赢,为农科高校促就业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积极变化。河北耕读乡创学院致力于研究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市场需求,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设立乡创教育基金,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体验实践活动,提高农科类高校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探索承接新农人的轮训工作,为乡村振兴育土造木,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扶植和培育的各类优质农产品,学院提供品牌化战略咨询服务,帮助农产品提升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农业强,品牌必须强,河北耕读乡创学院致力于品牌强农,创建“农大科创成果”城市展售中心,整合社会性资源,为乡创项目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指导,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旨在通过培育区域性、全链条农业产业品牌,使小而特的农业品牌走向更大市场,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带动产业提质增效,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成立河北耕读乡创学院之初,河北农业大学发布了10余个“双创”项目,并进行了现场路演与成果展示,行业投资人就市场前景、技术支持、商业模式等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沟通,最终红树莓口服液等4个项目达成长期孵化转化合作意向。河北耕读乡创学院融合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实现产教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激活农业产业新动能。在政府、企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保定大激店耕读民宿已打造成北方乡村打卡“网红”,大激店跻身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深化太行山精神,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河北农业大学不断深化太行山精神,不断丰富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内涵,从技术培训到产业发展,从产业扶持到乡村发展,河北农业大学在实践中创新,在产学研创的基础上,开启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新篇章。2021年河北农业大学先后与滦平县、阜平县、张北县、辛集市马兰、邢台南和区成立五个乡村振兴研究院,分别为滦平乡村振兴研究院、阜平乡村振兴研究院、张北乡村振兴研究院、马兰乡村振兴研究院、南和乡村振兴研究院。针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问题,乡村振兴研究院做好针对性服务。
在滦平,聚焦“三农”目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宜居宜业,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立足富裕富足,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组建产业技术研发队伍,开展产业技术集成研发与创新示范;组建技术指导服务队伍,构筑乡村振兴服务平台;组建专家咨询服务队伍,针对服务乡村振兴建言献策。瞄准“三个”短板,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农村体制改革,全力服务乡村规划设计,全力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支持承德,以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平台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创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滦平模式”和“滦平经验”。
在张北,针对坝上的产业振兴和生态治理问题,乡村振兴研究院组建坝上错季蔬菜、马铃薯、草原生态、畜牧养殖、休闲旅游等产业创新团队,加强技术集成示范、精准脱贫服务、生态环境治理、高素质农民培育,构建引领坝上区域振兴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张北模式”和“张北经验”。2021年5月26日,河北农业大学组建了新一期驻张北县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队,长期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此外,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北农业大学与张北县委组织部共同举办“张北县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围绕乡村振兴路径与对策、基层组织建设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对张北县150名新当选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培训。
在阜平,针对阜平太行山区特殊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依托研究院,学校组织山区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团队,服务阜平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太行山区的全面振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辛集,组建节水小麦研发、三农人才培训、乡村振兴规划、智慧农业建设等创新团队,加强技术集成示范、生态环境治理、新型农民培育,构建引领辛集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太行山精神对乡村振兴战略作用的新认识
在践行、弘扬太行山精神,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河北农业大学在技术转化、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才培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发展有了新内涵,在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基础上,河北农业大学发挥太行山精神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内涵更加丰富。
第一,从单一要素供给向要素立体融合转变。从技术推广、人才培育拓展到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通过搭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这样的平台,为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工商资本、政府、农民等多方交流搭建平台,通过专家智囊与多方的研讨、论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区位、地理等特征,立足富民的目标,为当地产业提出针对性规划,促使各类要素在乡村的立体融合。
第二,从助力产业振兴向乡村全面振兴转变。以往太行山精神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扶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以及在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各个节点发挥作用。以河北耕读乡创学院的创建为标志,河北农业大学将太行山精神融入乡村全面发展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启动器,发挥太行山精神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的作用,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