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营社区探寻治理妙方
梅营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基本概况
梅营社区是一个汉族、彝族聚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地处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东南城郊结合部,距离县城1千米,全地面积14.88平方千米,辖15个居民小组、7个自然村,居民常住人口1098户4330人。社区党总支下设1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05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梅营社区呈现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外来人口增多、土地流转增多的“三多”现象。同时,也给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问题。一是利益诉求多元化、群众意见满足难;二是治安案件多发、社会治安管理难;三是矛盾纠纷多样化、信访案件多、矛盾化解难;四是外来人口多、人员密集、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落实难;五是违章建筑多、人居环境整治难。面对“三多”现象带来的困难和问题,梅营社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的组织引领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细化社区治理单元、充实社区治理力量、夯实社区治理基础,以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为抓手,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主题,依托“共治通”平台,整合资源、创新方法、明确职责、强化落实,推进党的建设、基层治理、公共事务等工作“一网共治”,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梅营社区基层社会治理主要做法
强化组织保障,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基础
一是成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为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梅营社区按照村级组织换届的政策规定要求,真正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选入社区领导班子中,及时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社区民警为副组长,社区委员、村民小组长和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为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方位增强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二是科学制定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制度,落实经费保障。以治理需求为导向,抓住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机遇,将网格长、网格员设置与换届选举后的村组干部高度融合,实现辖区网格设置与居民小组设置的有效衔接。制定网格长、网格员的工作责任制,将网格日常运转经费、网格员待遇报酬纳入保障范围,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成立专业调解组织,聘请人民调解员。社区创新成立家庭婚姻、山林土地、养殖种植3个矛盾纠纷调解专业组和15个网格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在此基础上,邀请社区内有威望、有资历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新乡贤”,成立了以朱平个人名字命名的“朱平个人调解工作室”,重点调处社区内的邻里纠纷、赡养纠纷等家庭类矛盾。聘任朱平等91名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开展调解工作,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专业调解组织的设置和人民调解员的充实,进一步增强了基层人民调解力量,形成“多调共治”“联调联治”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推进社区基层治理多元纠纷化解工作。
四是发挥社区党总支和网格党支部的领导核心、统筹协调作用。推进社区党建、创文、创卫、平安建设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推进社区警务信息互联互通互用,提高对特殊人群和重点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速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强化统筹推进,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格局
一是发挥社区综治中心在社区治理中的“枢纽”作用。综治中心实现了“专职化、规范化、实战化、智慧化”,让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更专业、更规范、更高效、更智能。特别是通过建设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把综合管理、基层治理、共治服务、矛盾化解、分析研判、考核考评、雪亮工程、赋能支撑等工作统一起来。无论是感知百姓生活的日常烦恼,还是预警危害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综治中心都能有力调动各方资源,及时发现、科学研判、有效应对,将风险隐患有效化解在萌芽里,将群众问题顺利解决在基层中。
二是推进网格共治。从根本上打破以往党建、创文、创卫、平安建设等各类网格各行其是、交叉重叠、资源浪费的局面,实行党组织集中领导下的“多网合一”“一网共治”。同时,抓实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与驻区单位联建共建。发挥机关党组织优势和在职党员个人优势,定格、定责参与网格服务管理。
三是依据《易门县关于加快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施意见》,实施调解矛盾纠纷“以案定补、一案一补”奖补措施,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按简易100元、普通300元、疑难1 000元、重大2 000元四个等次发放奖补,稳定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
四是多网合一善治理,促进民族团结。梅营社区结合实际,将民族事务纳入社区治理格局,有效化解民族地区矛盾纠纷隐患苗头。发挥网格红白理事会、妇女议事会、老年互助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组建16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应急救灾、治安巡防、卫生保洁、扶贫济困等活动,形成“社区是我家、共建靠大家”的共治合力。
强化融合施治,营造社区和谐氛围
一是以自治激发活力。社区突出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主导地位,坚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本遵循,立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结合实际、通俗易懂、务实管用的居民公约,使社区事务管理有据可依、居民日常行为有章可循。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处理社区重大事务,管好用活社区资产、资金、资源,以政务公开透明赢得居民的信任。坚持“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理念,用好用活网格红白理事会、妇女议事会、老年互助会等自治组织,引导居民广泛参与区域内社区事务管理,提升居民主人翁意识。
二是以法治强化保障。社区以提升居民法治意识为主要任务,多形式、广覆盖,持之以恒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广泛营造全民知法、守法、敬法、畏法的法治氛围。针对梅营社区进城务工人员多、外来人口多、规模种养殖户多带来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多元化、复杂化趋势,着力做实、做精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坚持“平安不出事”的目标导向,及时化解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等各类矛盾纠纷。以调处矛盾纠纷为抓手,以法解忧、以案释法、以法明理,在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宣传、应用法律法规。
三是以德治弘扬正气。社区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以“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最美家庭”评选表扬及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为载体,大张旗鼓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滋养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农家书屋及社区文艺队作用,强化思想道德引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德育优势,以“社区文化大院”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的威望、资历、经验优势,调处邻里纠纷、赡养纠纷等家庭矛盾,推进社区治理事半功倍,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美好愿景。
四是以智治提升效能。社区主动适应基层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新趋势,推进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有机融合,在社区15个网格分别建立共治微信群,第一时间收集网格信息,听取社情民意,传达上级要求。抓住“雪亮工程”契机,在社区人员密集场所、主要道路出入口、治安防范重点部位安装摄像,创建成为全县首个“雪亮工程”示范社区。全面推广使用“共治通”App,坚持人人会用的底线,强化网格员业务培训,使每名网格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通过使用智慧化手段,打通基层治理“高速路”。
梅营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社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社区通过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居民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办事更加便捷,未发生重大和信访案(事)件,治安案件数及信访数逐渐减少,下降到全县最低。
社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区党总支立足职能职责,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道路改造、安装污水管网、浇筑排水沟、建设氧化塘;实施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固体废物处理场地建设。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绿化美化行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栽种花草,见缝插绿,有效改善了社区环境,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社区机制制度不断健全
社区坚持实施、完善“红黑榜”管理制度,全面激发群众参与网格化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每个网格每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情况,按居民户数的10%评定“红榜”户,同时及时曝光并公示通报乱扔垃圾、不承担“门前三包”、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差、设施损坏的“黑榜”户。及时对“黑榜”户进行提醒,要求对存在问题立行立改,定期对整改的问题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通过制度的规范,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区居民自治不断强化
社区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村规民约为居民自治重要抓手,通过村规民约有针对性地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规范,教育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自主管理家庭环境卫生意识,切实做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还在社区各网格内、宣传栏及墙面粘贴村规民约、绘制民族文化墙等,倡导美丽乡村建设,时刻提醒大家共同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社区党组织引领力不断提升
社区党总支通过“党建+”赋能“乡村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社区从“一时美”逐步走向“持久美”,坚持把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广大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社区获得的荣誉
社区先后荣获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示点社区、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基层党组织培育示范点、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玉溪市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易门县尊师重教先进社区、易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梅营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启示
坚持“一核引领”
社区党组织全面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责任,深刻领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髓要义,建立区域化党建协调联动机制,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凝聚合力,带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一线集结,把社区党总支的领导贯穿于社区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促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统一领导、运转顺畅、高效协同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实施“一网覆盖”
一是实施区域一网“共治”。坚持规模适当、方便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网格,解决网格员服务范围过大、对象不均衡等问题,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实现社区网格员平均服务管理居民14户,进一步精细化、精准化服务管理。
二是实施信息一网“共享”。着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搭建社区信息资源“枢纽”,推进社区警务信息互联互通互用,提高对特殊人群和重点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三是实施资源一网“共建”。推进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有机融合。探索以“3+X”模式建强网格员队伍,健全完善实体化、常态化运作工作机制,以网格化管理服务为抓手,形成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动员体系建设,增强社会动员能力。紧扣目标要求,强化“大治理”的理念,以融合施治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创新组织发动群众共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平安类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二是强化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管好用好社区综治中心,深度整合行业领域资源,以智慧应用大联动为支撑,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力量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完善联合接访、联合调处、联合帮扶等工作机制,把“最多跑一次”理念运用到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社会治理领域。
三是强化精准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民生服务能力。深化模块化创新,提升社区统筹协调能力,形成统一指挥、联合执法、联动治理的新模式,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