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林下经济如何绿动未来
乡村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的主要类型和模式
林下经济形成了种植、养殖、采集三大类型和多种经营模式。林下种植以食用菌和中药材为主导,食用菌包括香菇、木耳、银耳、茶树菇、松茸等,中药材涵盖人参、天麻、重楼、五味子、贝母等,此外还包括林下果蔬、山野菜、观赏植物等。林下养殖形成了禽畜养殖和特种养殖两大类,禽畜养殖主要发展土鸡、绿壳蛋鸡、黑山羊等,特种养殖包括蜜蜂、梅花鹿、林蛙、蝎子等。林下采集主要开展野生菌、野生药材、野生山珍等资源的采集加工。在经营模式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农户+基地”等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农户负责生产管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合作社整合资源,统一生产标准和销售渠道;“农户+基地”模式由农户自主经营,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
各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特点
东北地区以林下参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长白山人参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带,建立了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发人参深加工产品,带动了参业全产业链发展。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林下食用菌,建立了现代化木耳产业园区。华北地区发展以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建立菌种繁育中心,形成了集约化生产模式。西南地区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和特色养殖,贵州省建立了重楼、天麻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四川省打造了林下生态养鸡示范区。华东地区将林下经济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浙江省建立了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开发观光采摘项目。福建省发展林下油茶和食用菌产业,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西北地区发展林下菌类和干果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开发林果加工产品。华中地区发展多元化林下经济,湖南省形成了“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建立了特色产业示范区,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
当前发展规模及经济效益分析
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成为推动农户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东北地区以人参产业为代表,依托广袤的林地资源,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人均收入显著增长。黑龙江的木耳产业凭借现代化种植园区的建设,尤其是牡丹江市黑木耳鲜品产量达到106万吨,约占全国的14%、全省的34%,总产值近百亿元,年产值达600亿元;尚志市珍珠山乡被誉为“中国黑木耳之乡”,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华北地区发展集中于食用菌产业,河北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5%,产值达到231亿元,促进了产业链延展与区域经济的集群效应。西南地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3.07万亩(约5353.8平方千米),产量305.59万吨,一产产值299.7亿元,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国前五。四川省的林下养鸡业,凭借生态养殖示范区,如达州市万源市养殖面积达到5.6万亩(约37.33平方千米),年出栏量为50万只,年产商品蛋5600吨,产值达4.6亿元。华东地区将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发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驱动之一。西北地区则充分利用特有的林地资源,形成以林果产业为主的林下采集业,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为1525万亩(约1.02万平方千米),产量640万吨,产值485亿元。华中地区的多元化林下经济年产值约占全国的8%,达到800亿元,通过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区带动农户增收,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施效果
国家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为各地区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框架。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点制定了配套政策,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福州分行成功投放全省农行首笔(8亿元)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科技部门在创新方面持续投入,建立175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引领林下经济的技术进步;林业部门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举办的“广西林技推广大讲堂”在2023年累计培训人员已突破100万人次。政策实施成效显著,全国已建成526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约6 000万亩(约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林下经济面积的9%,实现总产值近1 30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15%。龙头企业的数量快速增长,全国经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龙头企业超过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 547家,省级以上近1.8万家;截至2022年底,我国存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224.36万家,较2021年底增长了1.44万家,增幅为0.65%。林下经济的发展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逐步显现,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产业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了多项技术标准,为产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知名品牌的培育显著提高了林下经济的市场影响力,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巩固了林下经济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
可持续发展下乡村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资源限制与生态环境压力
在部分地区,林下资源开发盲目扩张,超出林地的承载力,导致土壤板结和植被破坏,扰乱了生态平衡。同时,野生资源的过度采集加剧了珍稀物种的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养殖产生的粪污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将导致环境污染,甚至影响林地周边水源和土壤的质量;而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使得土壤退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降低了林下种植的生态效益。气候变化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了林下经济发展的生产风险。林地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潜力,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又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阻碍了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资源评估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或合理规划开发进度,导致资源管理缺乏依据与规范。
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化人才
当前的生产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且产品质量不稳定,病虫害防控技术滞后,生物防治手段应用不足,农产品质量难以达到标准。种质资源改良进展缓慢,良种选育缺乏有效支持,优质种苗供应不足,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低机械化水平使得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影响农户积极性和产业竞争力。科研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核心技术无法有效应用于实际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延缓了产业升级的进程。质量标准体系欠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地位。加工技术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低,未能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效益潜力。育苗技术不成熟影响种苗质量的一致性,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普遍较低,培训体系不完善,技术培训效果不理想,阻碍了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科技服务体系欠缺,农户无法获得充分的技术支持,进一步限制了林下经济的长远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不完善,市场对接不足
目前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加工深度不足,缺乏完整的加工体系,导致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产销衔接不畅,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供应链的灵活运作,销售渠道单一限制了市场覆盖范围。品牌建设滞后,产品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品牌效应无法有效发挥。质量追溯体系尚不完善,产品安全难以保障,降低了市场信任度。物流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运输损耗高、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缺乏市场预测能力,供需失衡现象频发,加工企业数量少且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充分挖掘潜在经济效益。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网络营销能力不足,限制了产品的市场推广。产品包装设计陈旧,难以满足现代市场需求,产业标准化水平低,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规模化生产进程。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弱,处于不利地位,且产业集群效应不足,企业间联动性弱,资源利用不充分。
资金投入不足与融资难题
林下经济的投资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而农户自有资金有限,难以支撑长远发展,金融机构对林下经济的了解和重视不够,信贷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导致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抵押担保问题普遍存在,林权抵押贷款政策难以落实,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贷款获得渠道受限,融资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削弱了融资能力。保险产品稀缺,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增加了生产经营的风险,对林下经济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低,投资积极性不高,导致资本供应短缺。信用体系不完善抬高了融资成本,加重了农户和企业的负担,产业发展基金规模偏小,扶持力度有限,难以形成有效推动力。小额信贷发展滞后,农户难以获得灵活、合适的资金支持。金融创新不足、产品单一的现状加剧了融资困境,无法满足多样化的产业需求,风险防控机制的欠缺又使融资风险显著上升,影响了林下经济的资金流动性和稳定性。
可持续发展下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化路径
推广生态可持续的管理模式
针对不同区域的林地资源状况,应因地制宜制订资源利用方案,逐步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的管理。为有效应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集和珍稀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必须引入严格的采集限额管理制度,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养殖过程中的粪污排放对水土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如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以减少对林区水土的污染,改善林地环境。
在林下种植中,应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行有机种植和生物防治技术,逐步替代传统农药,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健康度,降低种植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频发,需加快发展适应性强的生物防治手段,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建立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体系,降低生产风险。林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科学规划用地,最大限度发挥林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强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确保资源利用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避免无序开发。引入资源评估体系,对林下经济开发的合理强度进行科学评估,逐步形成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开发模式。
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推动林下经济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是解决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的核心手段。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针对病虫害防控、优质种质资源改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增强产业的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建立区域性的技术研发中心和推广基地,加速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良种培育技术的落地应用,突破当前的技术瓶颈。应加强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引进,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在林下采集和养殖环节,通过推广适合林下环境的轻型机械设备,有效解决人力投入大、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的支撑,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民科技素质培训,通过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应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政策优惠和资源支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林下经济的发展。
完善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应加强对初级产品的精深加工,建立集中加工基地和引入先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产销有效对接,构建信息化平台,提升市场信息的对称性,使农户和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避免供需脱节的问题。优化销售渠道,发展多元化营销模式,建立线下销售网络并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产品流通效率。为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需走在前列,应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知名度,构建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安全,提升市场信任度。完善物流体系,改进仓储和运输环节,减少产品损耗并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提高整体效益。针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应提升市场预测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预测市场趋势,指导生产和销售活动,减少产销失衡现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应推动林下经济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
加强政策支持,改善融资环境
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林下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与人才培训,降低产业发展初期的资金压力。金融机构应深化对林下经济的认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的落实,简化贷款审批程序,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抵押担保难题。为缓解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应积极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并设立专项风险基金以分散投资风险,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加大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尤其是针对林下种植和养殖等高风险环节,开发专项保险产品,提升从业者的抗风险能力。政府需推动信用体系建设,降低农户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动小额信贷的普及,构建灵活的金融产品组合,确保农户在生产周期各阶段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林下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路径的指引下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需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与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不断优化。通过健全的融资环境、科学的管理模式及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未来可实现林下经济的高效稳定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