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乡村共同体

时间:2024-11-22 13:19:10来源: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 文字:吴刚 郭靖

  培育乡村共同体是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社会是社会治理共同体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建设乡村共同体是促进社会团结的题中之意。

  所谓乡村共同体,是指在乡村场域中具有关联性的群体平等共处、利益共享、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在功能上,乡村共同体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安全保护、秩序维护、利益建构的功能;在精神上,乡村共同体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在城乡流动性频繁的背景下,“现代性的社会图景突破了传统村落社区的边界”并“解构了原本传统的乡土文化”。另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剧了城乡失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游离在城镇、乡村之间,身份尴尬,留守在村庄中的老弱妇幼几乎没有能力维持并增强乡村的凝聚力”。乡村共同体的瓦解和衰败,使得当今大部分乡村出现关系网络陌生化、公共价值虚无化、村治主体空心化、乡村治权微弱化、乡村治理内卷化等困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性要素,而培育乡村共同体不仅能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必要的场景载体,而且在培育过程中能够推动乡村的整体性发展。在乡村社会共同体在实然层面上趋于瓦解的背景下,重建乡村共同体既有难得的历史基础和时代机遇,也有严峻的现实挑战,为此必须找出合理路径。

弯柳树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乡村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弯柳树村地处豫南地区,全村辖17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耕地3 500亩(1亩≈666.67平方米),总人口2150人。2012年前,该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有146户贫困户、625人;产业结构单一,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庄基础设施差,没有一条水泥路;村落生态环境恶化,到处被垃圾包围;村民文化生活缺失,邻里矛盾时有发生。此外,村“两委”成员仅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两人。整个村子暮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

  八年时间里,弯柳树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化育人心,改善民风,提升治理水平,成为信阳市域乃至全国知名的乡村治理示范村,其基本实践路径为:找出关键问题—利用传统优秀文化突破—促使村民价值和行为转变—塑造公共精神—培育乡村共同体。

  资源供给:凸显乡村公共性缺失。2013年,驻村第一书记为弯柳树村申请到40万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扶贫资金。消息传开,村里的贫困户都想快点分钱,但是其目的大都是用于私利。然而,根据扶贫政策,资金以合同形式发放,并要求将资金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村民以缺乏种植和养殖技术为由拒签合同。无奈,这笔资金最后被划拨其他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源于乡村文化活动单一和市场逐利意识对乡村集体价值的消解,在涉及村庄的公共事务中,村民通常遵循着以私利为主导的“个体主义”行动逻辑,从而忽视村庄整体性的发展需求。正如驻村第一书记所说:“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瘠、价值观扭曲。人心不变,思想观念不变,再好的扶贫政策也扶不了根儿上的贫。”因此,驻村第一书记想出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扶心志”的办法,力图重新培育基于乡村集体价值的共同体意识。

  开设讲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驻村第一书记在村小学废弃的教室里开设文化讲堂并担任主讲,宣讲的基本内容为:《孝经》《大学》《论语》《道德经》、王阳明的“心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是具有良善价值和行为导向的有益文化因子都被搬上讲台。起初来讲堂听课的人并不多。对此,驻村第一书记想了三个办法:一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但效果不佳;二是给听课的村民发放生活用品,效果较好;三是利用交际网络,选择关系较好或亲戚有针对性地劝说,基本解决了“钉子户”的问题。弯柳树村的村民开始大量走入文化讲堂。

  浸润心灵:价值转变到行为转变。在驻村第一书记开设讲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村民的行为悄然转变。一个例子是,某兄弟三人同在县城卖肉,因为生意的事,三兄弟时有矛盾,甚至还动过刀子。“后来经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身边榜样的带动,三兄弟慢慢悟出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慢慢和好了”。 另一个例子是,在弯柳树村开办“饺子宴”,为了让村中老人们聚到一起说说话,村里选在院子较大的某村民家里,而“他们不怕烦,不怕累,不怕吃亏,愿意为村里的孝心饺子宴做点事、出把力”。这种类似的转变在弯柳树村悄然发生并不断上演。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缘起指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弥散,而结果指向是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以村为荣:乡村共同体的成功培育。随着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持续深入,弯柳树村村民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组织活动相继建成、形成和开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村通了水泥路,建起文化广场、自来水厂、学校教学楼等。在村级组织建设方面,重建党支部,成立“义工团”和“弯柳树村德孝文化歌舞团”等,基本形成以党建引领带动多元参与的村庄治理格局。在村民活动方面,以行政村为单位创建“中华孝心示范村”、开办集体“饺子宴”等,增强了村民的集体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公共生活环境方面,通过“义工团”的努力,“垃圾围村”和“水土污染”等难题逐渐化解,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

  几年间,弯柳树村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实际上它默默地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村落共同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主要在于它不是内向封闭型的共同体,而是具有了开放性特征。从内在层面看,弯柳树村村民的公共意识和集体意识空前提高,家庭情感联结度更高,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现象增多。从外在层面看,弯柳树村成为示范村和样板村而享誉全国,被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引来社会各界参观学习和社会企业入驻。另外,弯柳树村与周边村庄签订联建德孝村合作协议,逐渐开始对外模式输出。弯柳树村村民对本村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使得该村的组织力、团结度、向心力空前增强,并在“品牌”效应下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培育乡村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弯柳树村实践上的成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乡村共同体上具有助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属性重塑乡村秩序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1840年以前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而“历史性、连续性、时代性、包容性等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可充分应用于当下社会的重要原因”。

  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了一套社会交往规范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具有“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的功能属性。在弯柳树村的大讲堂开设的“幸福人生讲座”中,包含《弟子规》《孝经》《论语》《感动中国道德故事》等内容。主讲人通过攫取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有益因子对村民进行传播和教育。例如,出自《百孝经》中两句“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穷莫怨天”,实际上是在力图建构一种基于家庭(族)范围内的人伦秩序。此外,它具有内在逻辑性,把“孝”与家庭和谐稳定和经济成就建立了关联,使村民对其认可度和接受度更高。再比如,“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具有辩证性的利他利己价值的教条则是在试图建立人际交往的秩序和规范。概言之,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属性能够有效重塑乡村价值秩序,并且在实践中富有成效,“母慈子孝、邻里互助、艰苦奋斗的场景在弯柳树村频频上演”。

文化活动和组织活动开展形塑公共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自觉秩序”的功能属性不仅加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而且促进了乡村社会成员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社会成员逐渐开展各式各样的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例如,从2013年开始,弯柳树村相继开展“十大好媳妇”“十大好婆婆”“十大孝子”等评选活动并设置光荣榜进行宣传;成立“弯柳树村德孝文化歌舞团”,由村民自编自导各种节目并跨区域演出;举办“中华青少年德孝感恩乡村第一届夏令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定期为村里老人举办集体“饺子宴”等活动。

  开展组织活动和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和塑造乡村民众的公共精神。研究表明,组织开展村民交往文化活动对村民公共精神的形塑作用最大。具体来讲,形塑公共精神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增强了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了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公共精神价值推动乡村共同体建设

  公共精神体现在村民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以及参与公共活动的主动精神、协同精神、平等精神等。实际上,这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耦合性,“公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两者的契合是内在、具体和多元的”。正是这种具有时代内涵的公共精神助推培育了乡村共同体。

  在经济上,具有时代内涵的公共精神凝聚了村民的发展共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增收致富成为乡村发展的目标之一。弯柳树村村民在这种发展共识下,办起自己的养殖园、种植园、民宿客房、民宿餐馆等,创办息县弯柳树村孝爱文化公司,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形成乡村生产共同体。在政治上,具有时代内涵的公共精神凝聚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党政村域治理共识。随着党员和群众共同精神增强,村党支部得以重建并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干群关系有效改善,形成了乡村政治共同体。在文化建设上,具有时代内涵的公共精神凝聚了村民文化守护共识。该共识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3年到2018年,弯柳树村建设了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并不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村民进行宣传、滋养和教化,构筑了弯柳树村村民的“精神家园”。在社会建设上,具有时代内涵的公共精神凝聚了村民的生活联结共识。弯柳树村在实践中制定了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形成十户联盟机制,建立了共建、共享、共守的和谐乡村社会,形成了乡村生活共同体。在生态建设上,具有时代内涵的公共精神凝聚了村民的生态保护共识。弯柳树村发展了生态农业,建立垃圾分类中心,村民男女老少齐动手,捡垃圾、分垃圾,营造了干净整洁的村落公共生活空间,形成了乡村生态共同体。因此,具有时代内涵的公共精神在推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培育了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于一体的乡村共同体。

  当前我国部分乡村存在关系网络离散化、公共价值虚无化、村治主体空心化、乡村治权弱化等问题。这给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挑战。因此,培育乡村共同体势在必行。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独特的功能属性,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共同体成为可行路径。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活力,推动乡村社会整合,塑造共同体意识,形成持续的集体行动,进而培育不同于传统形态的开放性乡村共同体。诚然,培育乡村共同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河南省息县弯柳树村的案例中,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启示人们,培育乡村共同体不仅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还应当加强人才下沉、制度供给、政策输入、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董卫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