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 开启乡村振兴新视野
大别山区L村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需求
L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1.耕地匮乏,基础设施差
L村位于Y县东南边陲,崇山峻岭环绕四周,是一个只有7平方公里的“山窝窝”。L村曾是国务院扶贫监测点,贫困发生率高达30.27%。村旁天仙河穿流而过,将L村与外界隔绝。2012年前,村里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唯一交通工具是木筏,如遇夏季河流汛期,交通中断,便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下雨、要过河,经常有人掉进河里淹死,但是没办法,总要活下去”村民A介绍着。“村里都是泥巴路、土胚房,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地,养活不了自己”村民B介绍。“村里连开会的会务费都没有,村干部工资发不下来”老村支书说。
没有路,山里的茶叶、菌菇、竹笋等土特产运不出去,使得作为村主要经济支柱的农副产品效益并不突出。在这个7平方公里的山谷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人们很难靠勤劳致富。此外当地还存在耕地匮乏、交通不便,大量人口外出务工,村“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等现实困境。
2.产业基础薄弱
L村以初级的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经营为主,处于产业链末端,产品的附加值低,经济收益差,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种养产业。是典型的无企业、无集体经济、无特色产业的“三无”村。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现状使得L村不具有依靠自身实力发展乡村支柱型产业的能力。L村村“两委”在2014年之前多次尝试“引凤筑巢”和项目进村的招商引资举措均以失败而告终。
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配套设施落后的乡镇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在“资本下乡”的政治逻辑上:落后贫穷的小山村想要获得资本投资约等于“伸手要钱”。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提高了“资本下乡”既定成本;另一方面,乡村固有的小农经济发展形式不利于产业形成和发展。再加上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一系列问题,“资本下乡”成为一种政策型要素。
通过调研发现,L村已有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集中表现在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管理的初级状态。使得经营主体流转度高、收益底,经营群体和承包户缺乏长期稳健的收益保障。
L村发展的现实需求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耕地匮乏是摆在L村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整合资源振兴乡村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是留守在L村普通村民的现实需求。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2014年面对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和村党组织无将可点、无兵可选的状态,L村着力于培育基层党组织,提升党组织的资源规划能力、要素配置能力、综合治理能力、村民动员能力、招商引资能力等——即“经营村庄”的能力。从内因来看,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但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要融汇在人、财、物的配置和规划上,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经营村庄”能力,改善村庄内部要素散、布局乱、规模小、主体弱、资金少、单打独斗的现状。
从外因来看,像L村一样的经济欠发达村庄,想要在谋求致富的道路上迎来破局之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乡村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面对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的现实状况,在招商引资的市场竞争上不具有任何优势,与其被动“要钱”不如主动求变。村“两委”班子只有提升自身的“经营村庄”能力,才能全方位的整合调动乡村资源,发挥村庄自身的主体性优势。
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内涵与逻辑
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内涵
“经营村庄”就是村干部通过自身经营能力的发挥,调动整合村庄、村集体、社会资源投入到村庄产业发展中,激发起村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村民致富和村庄发展的双重目的。可以系统的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村集体对内外资源全面整合、重新配置,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第二,体现经营模式的开放性、合作性、共赢性、多维性。第三,用市场化手段打造适销对路“产品”的过程。这里的村庄经营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治理和村庄项目运营,还包含村庄的实用性规划、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治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综合举措。
“经营村庄”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经营行为向下转移的结果。从村庄角度来看,“经营村庄”意味着村庄的经济属性凸显,乡镇政府将村庄看作一个经济实体,通过引进经济能人担任村庄主职干部,在村治实践中引入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使得创业发展变为村庄治理的工作重心。经营村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筑巢引凤”吸引资本进驻村庄,能人村干部作为村庄经营者,负责协调村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资本融入村庄带动村民发展(刘景琦 2019)。二是用项目“钓鱼”的方式经营村庄,能人村干部接连不断申请项目,通过项目改变村庄面貌并为村民提供福利,实现村庄发展的目标(梁晨 2021;陈锋和孙锦帆 2022)。除了土地之外,能人村干部还能积极调动整合政府、乡贤、市场资源,以“村企统合”的方式经营村庄。
在人才、资金双重缺乏的前提下,通过运营前置来实现“经营村庄”的整体规划,是村庄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主动选择。与此同时,没有外力的支持,只能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经营村庄”的重任,全方位的统筹资源、平衡利益,以应对要素配置方式、业态发展模式、资金筹措方式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实践逻辑
2014年,面对L村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和党组织带头人无人可选的状况,镇党委经过调研摸底,动员在江苏办厂的青年M回村带领村民发展。同时,村党组织先后引进4名大学生和2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村领衔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乡村发展配齐村“两委”班子。
L村基层党组织成立了8人的工作专班,针对“经营村庄”率先谋篇布局。首先,L村党支部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方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同时开展了村集体经济的产权改革。“三变+产权改革”使得原本虚化的产权结构更加清晰化,克服了原有集体资产虽然属于全体村民,但谁也触碰不到的“空中楼阁”现象,村集体资产直接与收益挂钩。村党支部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四方入股”的方式(土地入股、村集体入股、村干部带头入股、分散农户和在外创业人士入股)组建了L村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立足于本土资源、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公司通过现代化管理方式成立股东大会、选取股东代表,并依法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村党支部负责前期规划和整体监督,不干预日常生产经营,实施过程做到管运分离、有效衔接,形成“党支部+村集体+公司+村干+农户”的发展模式。
聚集人才配好村“两委”班子之后,村党支部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之上,依据发展实情精选产业、深度融合、抱团发展,带领群众探索特色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L村现已建成火龙果园15亩(10000平方米)、葡萄园35亩(23333.33平方米),螃蟹养殖园50亩(33333.33平方米),35亩(23333.33平方米)生态红米园以及800平方米果酒厂。2023年公司营业性收入超过300万,土地股东每股分红830元,同时解决90户农民季节性用工问题,全年发放工资90多万元。
L村在大力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的基础之上不断延长产业链,开始探索乡村产业新业态,在智慧云村民平台上广泛征集云乡人的建议,邀请云村民共同商讨乡村规划和定位,提高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2020年2月,L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云乡人”村民大会,会议上集各方智慧商定L村年度规划和发展定位:推进农业功能融合和多元价值融合。立足“比田园综合体更具乡土气息的研学村落”定位,精心开发130亩(86666.67平方米)有余农业产业园,打造“乡土课程研学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天仙河发展漂流,利用闲置民房改建特色民宿,根据村民生活方式开发采茶、制茶、农耕劳作、竹编工艺等乡土生活体验项目,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农旅产业链。同时,在基层党组织的动员下,村民纷纷加入特色产业的运营中,共带动就业岗位97个,吸引返乡青年31人,实现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多维创收。
在“党支部+村集体+公司+村干+农户”的发展模式下积极构建企业和村集体、养殖户利益链接机制,有效提升村庄经营的张力和活力。基层党组织在促进村庄经营性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治理衔接,现在L村不仅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更呈现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的新气象。
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困境与前景
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现实困境
1.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主体性挑战
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是农民, 这意味着“经营村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农民的利益。而基层党组织在“经营村庄”的过程中占据前期规划和资源调动的核心地位。然而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经营”的全过程才是村庄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L村目前“党支部+村集体+公司+村干+农户”的发展模式中基层党组织起到关键的引导和规划作用,但后期实施运营的主体应该是全体村民。“经营村庄”涉及村整体的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利益分配等,只有资源所有者——村民集体,才能凝结整合成一个紧密链接的利益有机体,村民才能全面参与到村庄经营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 村民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回归显得尤为关键。
2.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资源整合之困
基层党组织在“经营村庄”的过程中,整合各种要素资源是成功经营的关键。这里的资源整合不仅包含有形的房屋要素、土地要素、人才要素、资金要素等,还包含产权制度、土地规划、村集体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等无形的资源要素。有效调动村庄资源,进行高效有序整合是赋能村庄经营的关键。但就L村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村庄资源较为匮乏且分散,大量碎片化、无经营的资源状态使得基层党组织有效整合资源的难度不断加大。
L村位于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存在着建设用地指标限制的问题。过去招商引资来的项目10个中有9个是因为用地问题而无法落实,给经济发展和项目落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乡村资源种类繁多且分布零散,村民以资源入股的形式虽然激活了村庄经营的活力,但如何评估有效资源与资产的实际效用和价值仍是重点和难点。有效核算资源价值和入股比例涉及收益分配的具体份额,稍有不慎不仅降低村民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经营村庄”的持续性发展。
3.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利益平衡之难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承担“经营村庄”主体性责任的同时,不仅仅要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这就涉及党组织与村集体、公司、村干部、农户之间的利益交换与平衡。在市场机制中,利益主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互动,而是依靠作为中间体的经营主来展开互动。L村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中间体与各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利益的互动与利益链接,如何做好利益交换与平衡成为维护村庄有效经营的关键一环。
从基层党组织与村集体、村民之间的关系来看,基层党组织被认为是整个村庄意志的代表,是沟通村民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和情感纽带,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是“分好蛋糕”的关键。因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不仅仅要实现富裕,更要实现共富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导向。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庄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利益交换机制,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调动各方参与性。从基层党组织与公司、村干之间的关系来看,随着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其不仅主导着村庄未来发展的各项规划,还承担着乡村振兴的行政功能。基层党组织的经营性治理就需要合理规划长期利益与现实利益间的有效平衡与衔接。
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前景
农村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赋予了村庄经营性功能,强化了村庄作为经营主体的地位和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村庄其他功能的弱化或依附,经营性治理势必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村庄治理新格局的实践创新。
同时,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模式,在激活内部力量发展村庄的同时,更能够保障农民的权益,使弱势的农民群体占据利益分配与统筹的优势地位,重新激活村民的参与性与责任感,为实现共富提供必要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村庄归属性。
文章所关注的L村是在内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党支部+村集体+公司+村干+农户”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内生动力谋求发展之路的无奈之举。但其基层党组织“经营村庄”的模式和理念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发展的必然性,如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熟人社会的天然优势,基层党组织与村民的利益连接,经营性发展过程中的共富意识和导向等等,为不断发展、壮大、盘活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经营性发展提供新的探索思路。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李保燕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