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建引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探讨强化党建引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党建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的问题,并从组织建设、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提出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强化党建引领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提供政治方向保障
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推进过程中尤其需要清晰的方向指引。强化党建引领是关键保障,党的先进理论和方针政策能够为乡村发展明确目标与路径,保证乡村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高质量发展。
凝聚乡村发展力量
党组织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能够将乡村的党员、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党组织可以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不同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党建引领能够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党组织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完善治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例如,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能够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党建引领能够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同时,党组织可以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引入新的理念和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文化繁荣和生态改善。
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摆脱困境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部分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村“两委”干部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乡村产业规划、数字化发展等新事物认知不足,难以带领村民开拓创新;个别偏远村存在“选人难”问题,后备干部储备匮乏。部分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部分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不足,仍停留在“上传下达”层面,未真正成为群众“主心骨”。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
要完善党建引领机制
当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配套机制仍处于持续优化阶段,部分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尚需进一步健全。例如,在资源整合层面,针对乡村发展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现有统筹协调机制未能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导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在效能保障层面,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仍有提升空间,部分评价指标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契合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激励保障机制的覆盖面与精准度有待拓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进一步融合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融合不够深入的现象。一些地方党组织对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乡村振兴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党建工作不能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例如,党建与产业融合不深,有的地区党组织引领产业时盲目跟风,缺乏对本地资源的深度调研,扎堆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导致同质化竞争,经济效益低下;有的地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中,部分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党员带头作用不明显,农户参与度高但分红少,难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要优化乡村党建人才
乡村地区受经济、生活及公共服务条件客观影响,党建人才“引、育、留”仍有优化空间。一方面,青年群体多向城市寻求发展,党建队伍新鲜力量补充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现有人才在产业规划、数字技术等领域能力不足,难适配乡村振兴需求;此外,人才激励保障不够完善,本土人才干事积极性与外来人才留存率受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乡村发展活力。
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1.优化党组织设置
根据乡村产业发展、人口流动等新变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链、乡村旅游项目等新兴领域灵活建立党支部,确保党组织全面覆盖。例如,在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2.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
结合乡村实际和党员群众需求,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和内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学习交流、组织生活等活动,提高党组织活动的便捷性和参与度。
3.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和程序,注重从乡村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等群体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积分制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党员教育管理,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带头示范。
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度融合,服务乡村发展大局
1.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党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结合乡村资源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企业+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党组织可以组织党员干部和技术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例如,在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开发等产业中,党组织牵头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的从业人员,既包括种田能手、家庭农场主,也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整合各部门资源、适应农民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3.党建引领生态建设
党组织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植树造林、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活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立党员生态责任区,发挥党员在生态保护中的监督作用。同时,引导乡村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4.党建引领文化建设
党组织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牵头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矛盾调解、关爱留守群体等活动,营造和谐乡风。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培育乡村党建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1.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党组织要制定政策,吸引在外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退役军人等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通过提供住房、创业补贴、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等优惠条件,为返乡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返乡人才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服务,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加强本土人才培养
挖掘和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建立乡村人才库。党组织牵头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联合农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举办种植养殖技术、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培训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人才。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邀请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定期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咨询等服务,提高本土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组织本土人才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设立乡村人才奖励基金等方式,对表现优秀的本土人才给予奖励和扶持,鼓励他们留在乡村创业发展,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对在乡村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倾斜。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荣誉授予等方面向乡村人才适当倾斜,提高乡村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健全资源整合机制
党组织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例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投资乡村产业项目;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考核评价体系,将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层治理、人才培育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纳入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标准和权重。明确考核内容和标准,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上级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工作成效。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党组织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约谈整改,激励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
3.强化激励保障机制
加大对乡村党建工作的投入,保障党组织活动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和物质奖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村干部待遇保障政策,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党建引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深度融合、培育乡村党建人才、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和方法,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